-
0 引言
-
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是中国重要的热液型铀成矿带,其中南部的沽源—围场地区以火山岩型铀矿床为主,燕山构造阶段区内属西太平洋构造域,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火山-侵入岩浆活动,形成了众多中生代火山盆地,如沽源盆地、苏家店盆地和棋盘山盆地等(巫建华等,2017a),并且受多期构造岩浆活动作用,盆地内发育大量铀矿(化)点和矿床,表现出良好的热液型铀矿找矿前景(张金带等, 2012)。沽源—围场地区铀矿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 60 年代,先后开展了小比例尺放射性测量工作、铀资源调查评价及矿(化)点的勘查工作,提交了张麻井、大官厂等铀钼矿床,并且发现了众多铀矿(化) 点,为21世纪的铀矿床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而苏家店盆地铀矿床勘查工作起步较晚,80年代在盆地内上黄旗北部开展了小比例尺放射性测量工作,圈定了铀-钍异常多处,90 年代对曹碾沟地区进行了铀矿调查,发现多个伽马异常点。但是上述工作不够系统深入,缺乏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进而导致对苏家店盆地铀成矿条件的缺乏深入分析。
-
随着近年来铀矿勘查技术的进步,运用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手段进行找矿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沈正新,2021;王晓奇等,2021;余弘龙等, 2021),如在研究区周边的窟窿山、五里营地段表现出较好的找矿效果。近年来在苏家店盆地开展了大比例尺铀矿地质调查、伽马能谱测量、航磁及遥感解译等工作。本文在区域铀成矿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物化遥等多源成矿信息特征及典型矿点控矿因素,类比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内典型矿床,对研究区进行成矿远景预测,圈定成矿远景区,进而为下一步铀矿勘查提供依据。
-
1 区域地质概况
-
苏家店火山盆地位于赤峰—开原深断裂以南、尚义—平泉断裂带以北的华北克拉通北缘隆起带南部,属恒山—建平—承德岩浆弧(图1a,潘桂棠等,2009),中生代以前为古亚洲洋构造域,造山作用属于陆缘俯冲-碰撞型,形成以EW—NEE向为主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变形类型(李锦轶等,2009;赵越等,2017;李世超等, 2020),期间形成了研究区的基底,主要为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之后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改造,使得基底成熟度增高,铀含量也随之增高(任之鹤和万天丰,1997),中生代起,研究区由EW向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转变为 NE 向太平洋构造体系,以拉张—挤压交互式进行的陆内变形和陆内造山作用为特征,早白垩世早期至晚期发生的伸展构造事件,导致这一时期构造和岩浆活动相当频繁(翟明国等,2004;董树文等,2007;许文良等,2013),形成了研究区的盖层,即张家口组流纹岩-粗面岩组合和义县组中基性-基性火山组合(张宏等,2005;孟凡雪等,2008;巫建华等,2014,2017b;夏应冰等, 2016;张雅菲等,2016),以下白垩统张家口组分布最为广泛,在研究区周边产铀火山盆地如大滩、沽源、围场盆地分布最厚,且与铀成矿关系密切。形成的构造以断裂和火山机构为主,断裂构造主要为 NE、NW 向,其中,NE 向断裂具压扭性特征,NW 向断裂具张性特征;火山机构表现为环状或放射状构造,其中环状构造多被次火山岩侵入充填。
-
2 铀成矿地质条件
-
研究区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和西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体系的叠加,在基底和盖层的含铀性、次火山岩、断裂构造和火山机构及蚀变矿化特征等方面均具备较好的成矿条件。
-
2.1 基底与盖层的含铀性
-
盆地基底主要为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及古元古代变二长花岗岩,红旗营子群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红石砬子东零星出露(图1b),岩性主要为含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斜长变粒岩,古元古代变二长花岗岩大面积出露于南天门沟-火神庙一带(图1b),经古元古代钾质混合岩化作用,铀元素在红旗营子群和变质二长花岗岩达到初步富集,铀含量达 5×10-6~7×10-6,成为本区铀成矿的基础铀源(任之鹤和万天丰,1997);盖层为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三段壳源重熔型流纹岩系、流纹斑岩,大面积分布于苏家店火山盆地中部(图1b),早白垩世壳源重熔型酸性火山岩浆活动使铀进一步富集,铀含量达 10×10-6~15×10-6,为铀成矿的直接铀源层,铀元素富集时间及次数与张麻井铀矿床基本一致。
-
图1 苏家店火山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图(a,据潘桂棠等,2009修改)和地质简图(b)
-
1—第四系;2—下白垩统义县组;3—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三段;4—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5—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一段;6—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7—早白垩世流纹斑岩;8—早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9—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10—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1—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12— 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3—古元古代变花岗闪长岩;14—古元古代变二长花岗岩;15—花岗斑岩脉;16—正长斑岩脉;17—安山玢岩脉; 18—闪长玢岩脉;19—闪长岩脉;20—地质界线;21—角度不整合界线;22—平行不整合界线;23—断层及编号;24—火山口及编号;25—铀矿点、铀异常点;26—磁铁矿点
-
2.2 次火山岩
-
区内次火山岩分布广泛,以流纹斑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安山玢岩、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等中酸性斑岩体为主,多侵入于下白垩统张家口组(图1b)。其中,酸性次火山岩铀含量较高,以张木南沟流纹斑岩为例,该流纹斑岩受控于火山机构,沿环状构造侵位于张家口组二段,流纹斑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裂隙发育,有利于含矿热液的迁移和富集,经地面伽马能谱测量,该流纹斑岩的蚀变岩U含量达到7.2×10-6~34.8×10-6,最高为 58.1×10-6,且锆石 U-Pb 年龄为(132.9±2.6)Ma,与张麻井铀钼矿床的赋矿流纹斑岩年龄(140.2±0.6) Ma(巫建华等,2015)基本一致,地质时代均为早白垩世早期。
-
2.3 断裂构造
-
自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在本区表现为强烈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差异升降。其中以 NE向断裂最为发育,区域上,丰宁—围场 NE 向断裂带贯穿苏家店火山盆地,在盆地具体为小庙子—西湾子北东向断裂(F1)、干沟梁 —大西沟北东向断裂(F2)、杨树沟—鱼儿沟北东向断裂(F3)、庙子沟—二道河子断裂(F4)、曹碾沟北东向断裂(F5)(图1),性质多数为右行正断层,沿 NE 向断裂和断陷盆地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喷发或侵入,从而形成研究区的火山盆地及岩浆岩带。其次为NW向断裂,与NE向断裂构成了研究区格子状的构造体系,其内部主干控矿断裂与次级断裂或其他火山机构交切形成的构造结,常表现为火山颈、潜火山岩体和角砾岩筒等火山机构(图1b),往往是导矿、储矿的有利构造部位。
-
2.4 火山机构
-
研究区内火山机构相当发育,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的金秀营、东部的曹碾沟一带,表现为环状构造、放射性构造及斑岩体侵位(图1b)。环状构造、流纹斑岩、正长斑岩体与 NE向断裂带复合地段,岩浆-流体活动相当活跃,有利于含矿流体的迁移富集成矿。区内的张木南沟地段,流纹斑岩沿环状构造侵入,与张木南沟北西部北东向断裂带共同控制着铀异常体的产出;曹碾沟地段 253、254 铀矿点产于正长斑岩、流纹斑岩与曹碾沟 NE 向断裂的复合部位,其斑岩体的侵入受控于火山环状构造。
-
2.5 矿化蚀变特征
-
区内共发现7处铀异常点、矿点,以张木南沟铀异常点、曹碾沟253、254矿点为代表(图1b),异常点处蚀变强烈,表现为硅化、萤石化、水云母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与铀成矿关系密切,主要赋存于断层裂隙和斑岩体内外接触带的节理裂隙中。其中, 253 矿点产于流纹斑岩与凝灰岩的内外接触带,蚀变受 NE向裂隙密集带、张性角砾岩带控制,地表铀含量为 9.3×10-6~26.9×10-6,最高 36.9×10-6,前人施工钻孔中亦见有异常矿化显示,最高品位达 0. 079%。
-
3 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
3.1 地面伽马能谱多源信息分析
-
3.1.1 主要地质体参数特征
-
通过统计并计算研究区内主要地质体的U、Th、 K 含量背景值(X)、标准偏差(S)、变异系数(Cv)(表1),取得了如下认识:
-
张家口组三段 U 背景值为 2.93×10-6~3.15× 10-6,其中,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U含量较高,达3.14×10-6~3.15×10-6;张家口组一段次之,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含量较高,达 3. 04× 10-6~3.11×10-6;张家口组二段U含量最低,为2.14× 10-6~2.75×10-6,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粗安岩等中性火山岩。显示出张家口组地层为本区的富铀地层,且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等酸性火山岩铀含量较高,而安山质凝灰岩、粗安质凝灰岩、安山岩、粗安岩等中性火山岩铀含量较低,U 富集程度受岩性控制较明显。
-
研究区不同时代的侵入岩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古元古代和早白垩世侵入岩U背景值较高,其中古元古代变二长花岗岩U含量达3.85×10-6,早白垩世流纹斑岩、花岗斑岩、正长斑岩 U 含量分别为 4.59×10-6、3.98×10-6、3.53×10-6,均高于早二叠世、早侏罗世和晚侏罗世侵入岩。与古元古代变二长花岗岩U初步富集,成为研究区的基础铀源,早白垩世斑岩体 U 进一步富集,成为研究区的直接铀源体这一认识相映证。
-
3.1.2 放射性分布特征
-
通过 1∶50000 地面 γ 能谱测量,在研究区共发现 11 处 U 偏高晕,这些偏高晕由主要 NE 向构造和火山机构控制,分布于盆地边缘的中生代白垩系中酸性火山岩与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接触带,环状构造与线性构造交汇处或侵位于环状构造的斑岩体内外接触带,均为本区首要的找矿地段。参照《(EJ/ T1213-2006)铀矿地质勘查成果分类分级》标准,共圈定 3 处伽马异常区,整体呈 NE 向展布,性质均为铀异常,分别为曹碾沟Ⅰ号铀异常区、上平房Ⅱ号铀异常区和张木南沟Ⅲ号铀异常区(图2a)。
-
曹碾沟Ⅰ号铀异常区:包含 U7、U8 偏高晕:该偏高晕位于盆地中部河南店—曹碾沟一带,区内出露张家口组三段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局部出露北东向展布的流纹斑岩、正长斑岩。两处偏高晕呈椭圆状,大小共计 2.79 km2,总体呈近东西向展,U 值为 3.9×10-6~5.8×10-6。受北东向断裂构造、NNE向火山放射状构造及斑岩体控制,推测该异常由火山机构引起。在该异常区内前人已发现253、254铀矿点两处。
-
上平房Ⅱ号铀异常区:包含 U2偏高晕,该偏高晕位于北沟上平房一带,呈椭圆状,大小为 0.95 km2,总体呈北东向展,U 值为 3.7×10-6~12.8×10-6。处于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与晚侏罗世侵入岩、早白垩世火山岩接触界线附近,受区内 NE、NEE 向构造控制,推测该异常由早白垩世火山岩引起。
-
张木南沟Ⅲ号铀异常区:包含U11偏高晕,该偏高晕位于张木南沟一带,产于流纹斑岩与张家口组二段粗安岩接触带附近。该异常呈椭圆状,大小为 3.93 km2,总体呈 NE 向展布,U 值一般为 3.9×10-6~34.8×10-6,eU 值最高可达 51.2×10-6。在该异常晕内发现一铀异常带,推测受火山环状构造控制,推测该异常由火山环状构造控制的早白垩世流纹斑岩引起。
-
3.2 化探多源信息分析
-
研究区已开展过 1∶20 万、1∶5 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化探异常(王海峰等,2015①),其中 1∶20 万元素地球化学图显示,在上平房、曹碾沟一带见Ⅱ级铀异常晕(图2b),与上平房、曹碾沟的铀异常点、矿(化)点相吻合,研究区所处的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铀、钼多伴生产出,因此钼异常可作为为寻找铀矿的有利线索。在 1∶20 万水系沉积物异常显示上平房、张木南沟见Ⅲ级钼异常和Ⅱ 级钼异常,这与新发现的铀异常点相吻合(图2b)。
-
图2 苏家店盆地综合异常图
-
a—伽马能谱异常图;b—水系沉积物异常图
-
1—第四系;2—下白垩统义县组;3—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三段;4—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5—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一段;6—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7—早白垩世流纹斑岩;8—早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9—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10—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1—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12— 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3—古元古代变质花岗闪长岩;14—古元古代变质二长花岗岩;15—花岗斑岩脉;16—正长斑岩脉;17—安山玢岩脉;18—闪长玢岩脉;19—闪长岩脉;20—地质界线;21—角度不整合界线;22—平行不整合界线;23—断层;24—火山口;25—铀矿点、铀异常点;26—磁铁矿点;27—伽马异常晕;28—Mo化探异常;29—Th化探异常;30—U化探异常;31—Nb化探异常
-
3.3 遥感多源信息分析
-
区内共解译出 44 条线性构造,其中 NE 向断裂 31 条,NW 向断裂 13 条(图3)。主要分布于苏家店火山盆地两侧,构成一 NE向较宽的线性构造带,且以NE向为主,次为NW向,其相互交切,形成网格状断裂系统;解译出环状构造 13 个,直径为 1.5~10. 0 km,大小不一,主要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浑圆形、半圆形及弧形等类型,集中分布于曹碾沟、苏家店和张木南沟地段(图3),环形构造主要有两种成因类型,其一为中心式火山机构,显示环形放射状构造特征,地貌为圆形洼地;其二是地质体如次火山岩、侵入岩体造成环形影像构造,且铀异常点多位于线性构造与环状构造交汇部位。
-
利用 ETM 数据提取了铁染、羟基蚀变信息,异常分布于环状构造与线性构造集中交汇的地区,这与断裂、火山机构及次火山岩的空间展布相一致,这些交汇区往往是矿化蚀变有利地段。综合考虑遥感解译的线性构造、环状构造的空间分布,遥感矿化信息提取的铁染异常、羟基异常,在研究区内共划分出3处遥感信息异常区(图3),分别为曹碾沟 (YG1)、苏家店(YG2)、张木南沟(YG3)遥感信息异常区,铀异常点、矿(化)点位于遥感信息异常区内。
-
3.4 典型铀矿点多源信息分析
-
近年来在张木南沟地段新发现一处铀及多金属矿点,位于苏家店火山盆地南部的 NE 向矿化蚀变带中,矿点出露有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粗安岩、早白垩世流纹斑岩与石英正长斑岩、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图4)。铀异常体产于沿火山环状构造侵位的流纹斑岩中,总体呈连续 NE向展布,蚀变发育,在流纹斑岩 NE、NW 向节理面中可见强烈的赤铁矿化、萤石化及褐铁矿化(图5),从基底、盖层、控矿构造、赋矿部位和蚀变特征等方面,对比沽源 —红山子铀成矿带内张麻井、大官厂和红山子铀钼矿床(表2),具有相似的铀成矿条件。该铀异常与 U11 偏高晕吻合,并位于遥感解译的环状构造与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及张木南沟(YG3)遥感信息异常区内;且位于Ⅱ级 Mo 化探异常浓集中心,此外,在流纹斑岩外接触带的F3、F4断裂中各发现一处铅锌银矿点和铜矿点。
-
图3 研究区遥感信息异常图
-
1—一级羟基异常;2—二级羟基异常;3—三级羟基异常;4—一级铁染异常;5—二级铁染异常;6—三级铁染异常区; 7—遥感解译线状构造;8—遥感解译环状构造;9—遥感信息异常区及编号
-
沿该矿化蚀变带走向垂直布设综合剖面进行查证,从 ZP-06 综合剖面可看出,eU、eTh、K 及△T 曲线在该流纹斑岩矿化蚀变区峰值明显,急剧增高,同时,Cu、Pb、Zn、Ag、Mo含量曲线在靠近流纹斑岩一侧的粗安岩矿化蚀变区峰值明显,急剧增高 (图6)。刻槽取样分析最高 Pb 0.65%、Zn 0.61%、 Ag131.3×10-6、Cu 0.65%、Mo 0. 043%(王海峰等, 2015①)。
-
4 铀成矿远景预测
-
总体而言,苏家店盆地为一发育于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基底之上的中生代火山塌陷盆地,基底具有成熟度高,富铀的特点,中生代火山岩盖层具多喷发旋回、岩性岩相种类多、铀含量较高的特点,盆地内中生代以来伸展拉张形成的 NE 构造与火山塌陷形成的环形、放射性构造十分发育,斑岩体沿构造侵位充填,节理裂隙发育,均为有利的赋矿空间。盆地内已发现多处铀异常点、矿(化)点,与周边窟窿山—张百万、独立营、曹碾沟、半截塔—多本沟、新拨—山湾子铀矿化点 (带)处在同一铀成矿带上,并且放射性、化探、遥感等显示较好的找矿线索,具备较好的找矿潜力。根据研究区地物化遥多源信息,参照《(EJ/T1213-2006)铀矿地质勘查成果分类分级》标准,分析圈定了3处铀成矿远景区(图7)。
-
图4 张木南沟铀及多金属矿点地质简图
-
1—第四系冲积物;2—第四系风成黄土;3—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三段;4—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5—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一段;6—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7—早白垩世花岗斑岩;8—早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9—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0—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11—古元古代变二长花岗岩12—古元古代变质花岗闪长岩;13—流纹斑岩脉;14—花岗斑岩脉;15—石英脉;16—火山口;17—断层;18—火山环状、放射状构造;19—钍异常晕;20—钾异常晕;21—铀异常晕;22 —萤石化;23—赤铁矿化;24—褐铁矿化;25—硅化;26—绿泥石化;27—孔雀石化;28—铀矿点; 29—铜矿点;30—铅锌银矿点
-
图5 张木南沟铀异常点处野外照片
-
a—流纹斑岩发育强烈褐铁矿化、赤铁矿化;b—黑紫色萤石化、硅化
-
Lm—褐铁矿化;Hm—赤铁矿化;Fl—萤石
-
图6 张木南沟地段ZP-06综合剖面图
-
1—第四系冲洪积物;2—上白垩统张家口组三段;3—上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4—早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5—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6—早白垩世流纹斑岩;7—流纹岩;8—流纹质含角砾熔结凝灰岩;9—粗安岩;10—流纹斑岩;11—石英正长斑岩;12—二长花岗岩;13—断层破碎带
-
4.1 曹碾沟Ⅱ级铀成矿远景区
-
处于苏家店火山盆地东缘的上黄旗隆起带与上黄旗火山喷发盆地接触部位(图7),面积约 16 km2。地质构造活动强烈、蚀变发育,成矿地质条件良好。侵入岩体为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盖层为张家口组二段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碎屑岩,张家口组三段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沿 NE 向断裂构造带地段普遍发育硅化、红化、萤石化、水云母化等中低温热液蚀变,航磁图上位于负磁异常与正磁异常分界线附近,遥感蚀变图上见该地段强烈羟基铁染异常,以一、二、三级铁染异常为主,其中一级铁染异常主要产于流纹斑岩附近、可能受褐铁矿化、磁铁矿化等蚀变矿物影响;伽马能谱测量有 U7、U8 异常;前人发现水中铀异常 1处,发现铀异常点带 4 处,以253、254号铀矿点为代表。区内中酸性、亚碱性斑岩体、脉岩发育,在空间上具有半环状分布特征,以流纹斑岩与铀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成矿条件良好。
-
图7 苏家店盆地南部多源信息与铀成矿远景预测图
-
1—第四系;2—下白垩统义县组;3—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三段;4—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二段;5—下白垩统张家口组一段;6—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7—早白垩世流纹斑岩;8—早白垩世石英正长斑岩;9—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10—晚侏罗世二长花岗岩;11—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12— 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3—古元古代变质花岗闪长岩;14—古元古代变质二长花岗岩;15—花岗斑岩脉;16—正长斑岩脉;17—安山玢岩脉;18—闪长玢岩脉;19—闪长岩脉;20—地质界线;21—角度不整合界线;22—平行不整合界线;23—断层;24—火山口;25—铀矿点、铀异常点;26—磁铁矿点;27—伽马异常晕;28— Mo化探异常;29—Th化探异常;30—U化探异常;31—航空伽马总量异常;32—航空伽马能谱铀含量异常;33—遥感蚀变异常区;34—遥感解译弧环形构造;35—铀成矿远景区
-
4.2 张木南沟Ⅱ级铀及多金属成矿远景区
-
处于苏家店火山盆地南缘,西侧紧邻上黄旗隆起带。基底为古元古代变质二长花岗岩(图7),面积约13 km2。盖层为张家口组二段中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张家口组三段壳源重熔型富铀的流纹岩系。NE 向断裂较发育,沿 NE 向断裂可见流纹斑岩侵位,见强烈褐铁矿化、赤铁矿化、萤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成矿条件良好。遥感蚀变图上见该地段强烈铁染异常,异常区北西部以一、二、三级铁染异常为主,受火山喷发作用影响;南东部以一、二、三级羟基为主,可能受火山喷气作用形成黏土化矿物影响;伽马能谱测量有U11异常晕;前人发现1处水中铀异常,发现1处铅锌银矿点,以及在流纹斑岩内外接触带新发现的铀异常点、铜矿点,均位于化探异常晕浓集中心。区内大面积分布的变质二长花岗岩、红旗营子群和张家口组三段富铀地质体,流纹斑岩脉和石英正长斑岩脉的侵入和火山机构与线性构造的叠合交汇,均显示出有利的成矿条件。
-
4.3 上平房Ⅲ级铀成矿远景区
-
处于苏家店火山盆地西缘的上黄旗隆起带与苏家店火山盆地接触部位(图7),面积约 25 km2。侵入岩体为早二叠世二长花岗岩,盖层为张家口组二段中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张家口组一段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时位于苏家店大型火山环状构造内,同时也受 2 个次级环状构造影响,区内 NE、NW 向线性构造交汇发育,见强烈褐铁矿化、赤铁矿化、高岭土化等蚀变;航磁图上位于负磁异常与正磁异常分界线附近;遥感蚀变图上见该地段强烈羟基铁染异常,异常区北西部以一、二、三级铁染异常为主,受火山喷发作用影响;南东部以一、二、三级羟基为主,可能受火山喷气作用形成黏土化矿物影响;伽玛能谱测量有U2异常晕;前人发现Pb异常 1处,水中铀异常 1处,航空伽马能谱测量铀异常 2处,铀异常点2处,对铀及多金属成矿较为有利。
-
5 结论
-
(1)苏家店盆地处于丰宁—围场控矿断裂带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基底古元古代变质二长花岗岩、红旗营子群和盖层早白垩世的酸性重熔岩浆岩铀含量较高,可作为基础铀源和直接铀源层(体),断裂、火山机构斑岩体十分发育,为铀成矿提供了含矿热液运移通道和富集空间,地表已发现的铀异常点、矿(化)点,硅化、萤石化、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蚀变发育,沿斑岩体和线性构造交汇部位分布,显示出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
-
(2)对盆地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提取表明,研究区铀矿找矿线索多样丰富,伽马能谱铀异常晕、化探异常浓集中心、遥感蚀变异常区均为较好的找矿线索。
-
(3)综合地质、伽马能谱、化探及遥感等多源信息,圈定了3处铀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
注释
-
① 王海峰,刘建权,马志刚.2015. 河北省承德市上黄旗矿产远景调查地球化学普查报告[R].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
参考文献
-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 2007.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J]. 地质学报, 81(11): 1449-1461.
-
李锦轶, 张进, 杨天南, 李亚萍, 孙桂华, 朱志新, 王励嘉. 2009. 北亚造山区南部及其毗邻地区地壳构造分区与构造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39(4): 584-605.
-
李世超, 王洪涛, 李刚, 王兴安, 杨小鹏, 赵哲仁 . 2020. 中亚造山带中段古亚洲洋北向平板俯冲过程: 来自埃达克岩的证据[J]. 岩石学报, 36(8): 2521-2536.
-
孟凡雪, 高山, 柳小明 . 2008. 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火山岩锆石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通报, 27(3): 364-373.
-
任之鹤, 万天丰. 1997. 460铀矿床成矿构造背景[J]. 铀矿地质, 13 (3): 154-158.
-
潘桂棠, 肖庆辉, 陆松年,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 2009.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J]. 中国地质, 36(1): 1-28.
-
沈正新. 2021. 内蒙古乌兰毛都盆地铀成矿多源信息分析与远景预测[J]. 铀矿地质, 37(5): 869-878.
-
王晓奇, 郭恒飞, 王常东, 周舰, 余弘龙, 于兵, 林天发. 2022. 用综合物探方法在内蒙古广兴源找隐伏铀钼矿浅析[J]. 矿产勘查, 13 (2/3): 258-265.
-
巫建华, 解开瑞, 吴仁贵, 郭国林, 刘帅. 2014. 中国东部中生代流纹岩-粗面岩组合与热液型铀矿研究新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9(12): 1372-1382.
-
巫建华, 丁辉, 牛子良, 吴仁贵, 祝民强, 郭国林, 刘帅, 余达淦 . 2015. 河北沽源张麻井铀-钼矿床围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矿床地质, 34(4): 757-768.
-
巫建华, 郭国林, 郭佳磊, 张旗, 吴仁贵, 余达淦. 2017a. 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热液型铀矿的关系[J]. 岩石学报, 33(5): 1591-1614.
-
巫建华, 张婧妍, 姜山, 解开瑞, 郭国林, 吴仁贵. 2017b. 冀北沽源铀矿田粗面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J]. 地球化学, 46(2): 105-122.
-
夏应冰, 巫建华, 姜山, 吴仁贵, 刘帅. 2016. 冀北大滩盆地粗面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 22(4): 608-620.
-
许文良, 王枫, 裴福萍, 孟恩, 唐杰, 徐美君, 王伟. 2013. 中国东北中生代构造体制与区域成矿背景: 来自中生代火山岩组合时空变化的制约[J]. 岩石学报, 29(2): 339-353.
-
余弘龙, 于兵, 牛子良, 王晓奇, 王洪志 . 2021. CSAMT 测量在林西县曹家营子地区铀矿勘查中的应用[J]. 矿产勘查, 12(11): 2249-2257.
-
翟明国, 孟庆任, 刘建明, 侯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邵济安, 朱日祥 . 2004.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J]. 地学前缘, 11(3): 285-297.
-
张金带, 李子颖, 蔡煜琦, 郭庆银, 李友良, 韩长青 . 2012. 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工作进展与主要成果[J]. 铀矿地质, 28(6): 321-326.
-
张宏, 柳小明, 陈文, 李之彤, 杨芳林. 2005. 辽西北票—义县地区义县组顶部层位的年龄及其意义[J]. 中国地质 , 32(4): 596-603.
-
张雅菲, 巫建华, 姜山, 刘玄, 吴仁贵, 刘帅, 郭国林. 2016. 冀北大滩盆地铀(钼)成矿流纹岩-花岗斑岩 SHRIMP锆石 U-Pb定年、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J]. 岩石学报, 32(1): 193-211.
-
赵越, 翟明国, 陈虹, 张拴宏 . 2017. 华北克拉通及相邻造山带古生代-侏罗纪早期大地构造演化[J]. 中国地质, 44(1): 44-60.
-
摘要
苏家店火山盆地位于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的南部,为一发育于古元古代变质花岗岩基底之上的中生代火山塌陷盆地,具有基底+盖层的二元地层结构,基底经历多期次的改造后成熟度高、富铀,中生代盖层以张家口组中酸性火山岩为主,铀含量普遍较高;线性断裂与火山构造相互叠合交汇,次火山岩多沿火山环状构造侵位,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富集,显示出良好的铀成矿条件。通过对物化遥多源信息剖析梳理,并且对比成矿带内典型铀矿床,认为苏家店火山盆地具备良好的铀找矿潜力,并圈定出了3处铀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找矿依据。
Abstract
The Sujiadian Volcanic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Guyuan-Hongshanzi uranium metal- logenic belt. It is a Mesozoic volcanic collapse basin developed on the Pal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granite base- ment. After the multi-stage reformation, the maturity is high and uranium-rich. The Mesozoic caprock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dium-acid volcanic rocks in the Zhangjiakou Formation, and the uranium content is generally high; linear faults and volcanic structures overlap and intersec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sub-volcanic rocks are mostly along the volcanic ring structure. Emplacement is conducive to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ore-forming hydrothermal fluids, showing superior uranium metallogenic conditions. By analyzing and sorting out the physicochemical remote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and comparing the typical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metallogenic belt,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ujiadian Volcanic Basin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uranium exploration, and three uranium metallogenic prospective areas are delineated,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next step prospec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