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专区

用户使用指南

期刊搜索

排行榜top10

  • 摘要点击
  • 全文下载
  • 被引频次
期刊搜索

2025年第16卷第3期

(下载当期目录)

  • 封面
    2025  Vol.  16(3):    -    [摘要](15)    [PDF]( 6)
  • 中文目录
    2025  Vol.  16(3):    -    [摘要](2)    [PDF]( )
  • 英文目录
    2025  Vol.  16(3):    -    [摘要](4)    [PDF]( )
  • 六十五载结硕果 再谱未来新华章(代序)
    2025  Vol.  16(3):    -    [摘要]()    [PDF]( )
  • 基础地质
  • 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区敦德乌苏辉长闪长岩—闪长岩及其地质意义——来自 LA-ICP-MS年代学、地球化学的约束
    张明洋,龙舟,来林,孙广义,周长红,张学斌,韩荣文
    为研究内蒙古四子王旗敦德乌苏地区基性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环境,本文对该地区出露的闪长岩开展了 LA-ICP-MS锆石 U-Pb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内蒙古四子王旗敦德乌苏地区出露辉长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等。闪长岩的 LA-ICP-MS锆石 U-Pb测年结果为(261.7±2.4)Ma,时代为中二叠世。岩石 SiO2含量为 48.89%~66.86%,Al2O3含量为 14.80%~18.22%,全碱含量较高:Na2O+ K2O为 5.93%~9.00%,MgO含量为 1.01%~6.25%,Mg#为 36~61,TiO2=0.68%~2.67%,平均为 1.65%。稀土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较平直的右倾型曲线((La/Yb)N值为 14.80~34.12),δEu为弱负 Eu异常(0.77~
    2025  Vol.  16(3):    437-452    [摘要](29)    [PDF]( 3)
  • 内蒙古敖包吐韧性剪切带的厘定与构造属性分析
    龙舟,张明洋,来林,张学斌,王然,周长红
    笔者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敖包吐一带进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通过系统性宏观、微观地质调查和室内组构分析,识别出一条大型韧性剪切带。敖包吐韧性剪切带平面呈北东东向面状展布,顺层发育于中—下二叠统大石寨组中。广泛发育透入性糜棱面理、拉伸线理、杆状构造、紧闭褶皱、鞘褶皱等宏观韧性变形,眼球状构造、书斜构造、旋转碎斑及 S-C组构等微观变形也十分发育。定向薄片指示其具有左行剪切的特征;调查中对 300组 C面理和拉伸线理产状进行分区赤平投影,指示其运动方向为 NNW-SSE向,与整体展布方向近于垂直,推测其具有伸展性质;对顺层侵入并发生同步变形的二长花岗岩岩枝进行了锆石 U-Pb定年,年代为(284.2±1.2)Ma,指示敖包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早二叠世;该韧性剪切带的发现为解决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争议提供了新的约束,也为深入理解中亚造山带东段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动力学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
    2025  Vol.  16(3):    453-463    [摘要](19)    [PDF]( 7)
  • 北大港湿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演化
    郭立君,胡海博,王林海,李明辰,刘欢,李美玲
    本文对渤海湾西岸北大港湿地南沈清庄 SDZ06钻孔取微体古生物样品 21个,通过分析鉴定和地层对比,重建了北大港湿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并对微体古生物化石进行种属和丰度变化分析,共划分出 5个化石组合层。Ⅰ:0.9~2.4 m,有孔虫化石以广温广盐种毕克卷转虫变种居多,介形类以潮上带典型中华美花介多见,该层段的沉积环境为滨海低平原,屡受风暴潮海浪影响;Ⅱ:3.5~10.4 m,见较多的瓷质壳有孔虫与比重较大的螺旋同现卷转虫共生,介形类较上个层段略多,以滨海相双壳类居多,加之岩心为块状浅灰色黏土质层,判断为潟湖沉积;Ⅲ:12.8~18.2 m,见较多广温广盐毕克卷转虫变种和瓷质壳湿地种阿卡尼圆形五玦虫有孔虫组合,为泥质带,介形类以滨海相丰满陈氏介居多,沉积环境为滨海湿地;Ⅳ:19.3~27.1 m,见广温广盐毕克卷转虫变种绝对优势的有孔虫组合,系陆相河流边滩沉积环境;Ⅴ:28.4~29.6 m,见典型中华美花介为优势种的介形类化石组合,与广温广盐毕克卷转虫变种共生,综合判断沉积环境为高潮坪潟湖湿地。
    2025  Vol.  16(3):    464-471    [摘要](14)    [PDF]( 3)
  • 天津市蓟州北部山区叠层石分布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张逐月,李硕,王国琦,高洪生,董卫宏,赵萌,杨圣坤,王然
    叠层石主要是由原核生物周期性的生命活动所引起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叠层状生物沉积构造,代表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天津市蓟州区北部山区中的叠层石保存着距今 18~8亿年间的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等极为珍贵的环境信息,这些叠层石的数量丰富,特征突出,在解决这个时代的地层划分、对比、环境的演变和生物进化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天津市蓟州北部山区在进行建筑石料开采时,对叠层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本文在摸清叠层石在天津市蓟州北部山区的分布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总结 2003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对叠层石等地质遗迹的调查和保护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2025  Vol.  16(3):    472-484    [摘要](16)    [PDF]( 5)
  • 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地质遗迹特征研究
    肖艺,董卫宏,王永立,胡海博,杨圣坤,张逐月,李志华,董志华,赵萌
    天津蓟县中、新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是享誉世界的同时代“层型剖面”候选剖面,记录着地球演化距今 16.5~7.8亿年间的地质演化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地质遗迹信息。为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天津市地质调查研 究院对中、新元古界标准地层剖面地质遗迹开展了多期调查研究。本文在总结蓟县剖面地质遗迹调查成 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重要地质遗迹点的野外地质特征,确定了重要地质遗迹点的地层年代、岩石特 征、接触关系、构造特征、化石分布等,对地质公园建设、野外科学考察和中、新元古界地质科学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
    2025  Vol.  16(3):    485-495    [摘要](17)    [PDF]( 3)
  • 勘查技术
  • 大地电磁法在松潘—甘孜褶皱区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王雷生,杨圣坤,高洪生,赵超,刘志龙,朱怀亮
    松潘—甘孜褶皱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是地热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严重制约了地热资源的开发。本文应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对松潘甘孜褶皱地层结构和隐伏断裂进行探测研究,布设了 4条东西向和 1条北东向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得 94个测深点。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勘查区内 3000 m以浅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地层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第四系(Q)—新近系(N)—古近系(E)、上三叠统图姆沟组(T3t)、上三叠统曲嘎寺组(T3q)。推断了查卡村西断裂(Fa)、查卡村北断裂(Fb)、理塘断裂(Fc)的位置及产状等信息。勘查区热储层为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岩溶裂隙型热储,其有利区域为查卡村西断裂(Fa)、查卡村北断裂(Fb)、理塘断裂(Fc)附近。研究成果可为松潘—甘孜褶皱区的地热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025  Vol.  16(3):    496-504    [摘要](19)    [PDF]( 5)
  • 天津宁河“坳中凸”区深部雾迷山组热储特征及探井参数研究
    唐永香,刘杰,李嫄嫄,张雪梅,栾鹏宇,刘斐,彭红晶,李哲,张婷婷
    当前天津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赋存于浅部孔隙型砂岩热储层,难以长期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急需探测深部热储来提高地热资源保障能力。天津宁河凸起区位于“坳中凸”独特构造区域,近期新发现了资源禀赋优越的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笔者以研究区的 ZK-0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降压试验、地热流体测试、钻孔测温和物探测井等资料进行分析,系统阐明了雾迷山组热储特征及探井参数。主要结果为:①ZK-01井揭露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顶板埋深 2270 m,岩性主要为白云岩,孔隙度为 0.50%~2.52%,渗透率为 0.10~0.35(×10-3 μm2),泥质含量 4.14%~7.19%;②ZK-01井的井口稳定流温为 98.5 ℃,盖层平均地温梯度约为 4.92 ℃/100 m;③ ZK-01井降压试验曲线具有水-汽二相混合特征,地热流体水质较好,出水量 100.4 m3/h,单井供暖潜力约 32万 m2,为目前区内新发现的高产能地热井。
    2025  Vol.  16(3):    505-512    [摘要](16)    [PDF]( 7)
  • 水工环地质
  • 基于风险区划和降雨阈值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研究
    席雪萍,闫勇,袁婷婷,罗福贵,高学飞,齐超,赵吉红
    天津市蓟州区北部山区为崩塌、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减轻人防压力,发挥技防优势,本文在摸清天津市蓟州区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认识地质灾害风险水平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地质灾害灾情与降雨量关系,并紧密结合风险区划结果,按照中—低风险区、高—极高风险区分别提出最大 1h、最大 3h、最大 6h、最大 12 h和最大 24 h降雨量预警阈值,以及当日、当日+前 2日、当日+前 5日、当日+前 15日的降雨预警阈值,从空间分布和时间精度两个维度优化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从而打破了以往整个蓟州区仅一套前期降雨量为预警判据,一发预警全区紧张的尴尬局面,大力提高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度,有效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治精准服务能力。
    2025  Vol.  16(3):    513-520    [摘要](11)    [PDF]( 1)
  •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保护研究背景下的地质文化村建设——以天津市蓟州区常州村为例
    杨圣坤,李志华,高洪生,王雷生,董卫宏,胡海博,张逐月
    地质遗迹资源是典型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地质科学意义,因而拥有非常高的保护价值。常州村处于世界著名地层剖面“蓟县剖面”起点处,常州沟组地层命名地,位于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自然保护区的核 心区,地质遗迹有 3大类、7类和 11亚类共计 31处,其中省级以上 4处。本文以天津市蓟州区常州村为例, 基于村内丰富多样的地质遗迹资源和社会人文资源特征,将其规划建设为一个以地质遗迹资源为特色的地质文化村,利用地质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基于常州村的建设经验,通过资源整合分析,发挥区域联动,提出建设地质文化村建设路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常州村形象和知名度,持续推动常州村及周边村落经济发展。
    2025  Vol.  16(3):    521-530    [摘要](11)    [PDF]( 2)
  • 天津市蓟州区典型矿山生态修复遥感监测与评价
    王瑶,高洪生,王国琦,胡海博,刘永涛,王永立,王然
    本文以天津市蓟州区 4个典型露天矿山为例,分别为建筑用白云岩的蓟州区大兴峪北矿区和东后子峪矿区、建筑用花岗岩的蓟州区盘山正门道路东侧矿区、水泥用灰岩的蓟州区铁岭子矿区,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获取 2022年 5—7月和 8—11月矿山 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查明矿山生态修复进展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矿山生态修复效应进行综合评价,选取了地形地质条件、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化学性状、土壤重金属性状、植被恢复性状、景观恢复特性 6类评价二级指标和 28项具体指标,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构造隶属度函数,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实现了对矿山生态修复效应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蓟州区大兴峪北建筑用白云岩矿区最好,其次为蓟州区东后子峪建筑用白云岩矿区和蓟州区铁岭子水泥用灰岩矿区,最后为蓟州区盘山道路东侧建筑用花岗岩矿区,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该研究可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2025  Vol.  16(3):    531-542    [摘要](11)    [PDF]( 1)
  • 污染场地重金属风险评估及修复技术筛选
    曹阳,孟嘉伟,张晓飞,李明明,申月芳
    本文以天津市某电镀厂为研究对象,运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场地不同深度重金属的人体健康风险,结合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对场地修复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筛选。结果表明 Cr6+在 0~8.00 m范围内成人和儿童总致癌风险均超过可接受水平 1×10-6,在 0~2.40 m超过最大可容忍风险水平 1×10-4具有明显的致癌风险,对儿童在表层 0~0.50 m存在非致癌风险;镍在 0.50~2.40 m对儿童存在非致癌风险。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筛选化学氧化还原、固化稳定化、土壤淋洗和电动修复技术 4种备选方案,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对修复目标的权重,结合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评价最优修复方案,结果表明化学氧化还原方案在污染物去除率、健康影响、修复时间、运行费用和技术成熟度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是本场地修复的最优方案。
    2025  Vol.  16(3):    543-551    [摘要](12)    [PDF]( 1)
  • 天津市地下水重金属来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估
    孟嘉伟,曹阳,李明明,申月芳
    为了解天津市地下水环境状况,对采集到的 93组地下水样品中 9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Mn、Cu、Zn、As、 Se、Cd、Pb、Ba、Ni),运用多种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法了解重金属的分布和污染状况,并结合健康风险模型对不同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地下水重金属含量平均值排序为 Mn>Ba> Zn>As>Se>Cu>Ni>Pb>Cd,Mn、As、Ba含量平均值超出国家 II级标准,其余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符合国家 I级标准;②研究区地下水受到 Mn、Se、As、Ba的污染,Zn、Cu、Ni、Pb、Cd在各点位均无污染;③研究区地下水中 Ni、Cu、Zn主要来源于工农业及交通污染,Pb、Cd可能是自然源,Ba、As、Mn、Se可能同时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④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致癌风险主要受 As影响,主要影响途径为饮用途径,成人和儿童的终身致癌风险均大于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 a-1);地下水非致癌风险主要受 As、Se影响,饮用途径风险大于皮肤接触途径,成人风险大于儿童风险。成人和儿童通过 2种途径暴露的综合非致癌风险值(HI)均高于安全限值 1。
    2025  Vol.  16(3):    552-564    [摘要](19)    [PDF]( 1)
  • 天津市某地区农用地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含量预测分析
    李国成,周墨,申月芳,曹阳,马婵娟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危害生态环境,也会威胁到人体健康。通过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能够明确土壤重金属的危害程度。通过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分析,能够掌握土壤重金属的变化趋势。本文基于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探究天津市近郊某地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状况。利用箱式预测模型,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趋势,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管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元素高于土壤背景值,说明 Cd、Hg、As、Pb、Cr共 5种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累积;研究区农作物中重金属元素 Hg和 Cr在白菜、芹菜、南瓜等作物中存在超标现象,土壤污染与农作物重金属累积具有直接关系;研究区土壤 Cd元素的增长速度较高,以研究区整体估测,Cd再过 52年达到《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筛选值。因此本研究在提前制定土壤修复或管控措施,避免耕地退化,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5  Vol.  16(3):    565-573    [摘要](11)    [PDF]( 3)
  • 天津市山岭子地热田热流体锶同位素演化及指示意义
    张芬娜,贾志,徐明,阮传侠,王冰,岳冬冬
    在天津山岭子地区,深部地热流体的成因演化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直接关系着天津市山岭子地热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推动天津地区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本文检测了研究区 33组不同储层的地热流体水样,分析了地热流体中 Sr2+浓度与 87Sr/86Sr特征关系、锶同位素与水文地球化学组分含量以及氘氧的相关关系,并结合山岭子地热田的地质构造特征,对山岭子地热田深部热储流体的成因、补给来源、路径及混合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热储流体的 Sr浓度和 87Sr/86Sr值在平面上东南高西北低,即位于沧东断裂附近 Sr2+浓度和 87Sr/86Sr值高,随着距沧东断裂的距离越远 Sr2+浓度和 87Sr/86Sr值越低;垂向上 Sr2+浓度和 87Sr/86Sr值随着热储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研究区内地热流体由天津北部蓟县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经过较远距离径流后补给形成的,位于沧东断裂附近的明化镇组、馆陶组、奥陶系和雾迷山组地热流体之间存在着水力联系,沧东断裂是地热流体运移的通道。研究区内地热流体的热储环境为半封闭性,存在一定水岩作用的古溶滤水。
    2025  Vol.  16(3):    574-583    [摘要](11)    [PDF]( 5)
  • 江苏如东县小洋口二叠系—志留系裂隙热储层回灌试验研究
    高新智,边宗斌,杨云霄,杨宝美
    针对江苏如东县小洋口 RRY-1地热井(二叠系—志留系裂隙型热储层),本文以自来水为回灌水源,建立了一套回灌测试系统,开展了自然回灌和加压回灌方式下的回灌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两次回灌试验的注水渗透系数分别为 0.11 m/d和 0.10 m/d,注水导水系数分别为 4.96 m2/d和 4.41 m2/d;当回灌水温度为 12 ℃和 30 ℃时,理论最大回灌量分别为 203.9 m3/d和 168.3 m3/d。随着稳定回灌量增加,水位回升数值先线性增加,然后呈指数增长趋势。评价了不同回灌量条件下,地热井的权益保护半径以及回灌井和开采井的最小井距,并给出了具体的回灌建议,对于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025  Vol.  16(3):    584-590    [摘要](15)    [PDF]( 3)
  • 天津市蓟县系雾迷山组热储层回灌影响因素分析
    孙晓林,杨宝美,李珊,王震凯,高新智
    2022年天津市蓟县系雾迷山组开采量总量约为 2997.71万 m3,回灌总量约 2544.53万 m3,回灌率为 84.88%。天津市裂隙型地热井回灌,不仅与储层裂隙发育、泥质含量、开采现状相关,同时也受回灌流体 的温度、水化学性质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本文采用试验类比、数据统计、线 性回归等方法,对同一构造单元单一回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裂隙型热储层回灌量主要与热储层裂隙发育程度有关,泥质含量、水化学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热储层回灌能力,主要表征热储层裂隙发育程度以及裂隙物理条件优劣;裂隙型热储层回灌效果随着回灌时间的延续效率降低,主要受 热储层温度场、压力场变化的影响,导致水化学成分和裂隙通道大小变化。研究成果可为研究雾迷山组 热储回灌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2025  Vol.  16(3):    591-597    [摘要](13)    [PDF]( 1)
  • 地表水回灌对碳酸盐岩热储的影响分析——基于 COMSOL数值模拟
    李鹏涛,赵艳婷,张德森,牛伟达,张森,杨宝美
    地热资源粗放式开发易引起水位下降,回灌是缓解水位下降的有效措施之一。天津市东丽湖地区碳酸盐岩热储回灌效果好,利用地表水回灌对热储层进行额外补充是可行的方案。本文聚焦地表水长期回灌对储层的影响,利用 COMSOL建立了潘庄凸起构造区渗流数值模型,并对地表水回灌条件下东丽湖地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未来 50年的温度场、压力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DLB-01、DLB-02和 DLB-03井持续地表水回灌 50 a后,不会对周边开采井产生热突破,但 DL-71井温度接近设定的热突破界限,因此需留意对附近开采井的水温监测;地表水回灌对周边热储水位提升明显,DL-71井在地表水回灌 50 a后,水位上升并稳定在 153.5 m左右。
    2025  Vol.  16(3):    598-605    [摘要](9)    [PDF]( 2)
  • 井下分层多参数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其在地热回灌井的应用
    张森,赵艳婷,卢宝,宗振海,蔡芸,王冰,高新智
    以往的回灌试验、监测和研究仅针对整个热储层,并不能确定回灌流体的具体流向。砂岩热储含水段多 构成水平透镜状层或连续的水平层,之间有透水性差的黏土、泥岩层,阻止了垂向上地热流体的交换,导 致热储层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注入的回灌流体在储层内以水平径流为主。本文从井下长置式测试仪、 井口固定升降装置、地面控制系统和远程通信系统 4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井下分层多参数监 测系统,并引入到地热回灌井监测,实现了地热回灌井井下分层动态流速、压力及温度测量。该系统在 2 眼砂岩热储回灌井进行了野外试验测试,实现了砂岩储层回灌流体主渗流通道精确识别。本研究将为回 灌主渗流层位优选、采灌布局优化等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2025  Vol.  16(3):    606-613    [摘要](10)    [PDF]( 2)
  • 东丽湖外源水回灌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研究
    李鹏涛,张森,张德森,高新智,赵艳婷,杨宝美
    地热回灌是维持热储压力的有效手段,针对碳酸盐岩热储回灌效果好的特点,外源水回灌是值得尝试的 方案。本文以东丽湖地区雾迷山组热储为研究对象,根据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实验结果,深入探讨了外源 水回灌对储层的地球化学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浓水作为回灌水源虽然成本较低,但回灌过程中出现 了钾长石、方解石和伊利石的沉淀,且沉淀量是参与反应岩屑的 1.30%,这可能对储层结构有影响;而采用 混合水作为水源时,回灌过程中生成的新矿物主要以颗粒状附着于白云石或者石英颗粒表面,仅为储层 质量的 0.06%~0.09%,对储层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综合地球化学因素,笔者认为利用外源水回灌至本地 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岩热储是可行的。同时,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建议优先采用地热尾水和处理后湖水 的混合水进行回灌。
    2025  Vol.  16(3):    614-624    [摘要](11)    [PDF]( 4)
  • 浅层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究——以天津市中部地区为例
    李淼清,李贵仁,苏宏建,万建华
    浅层地下水是氯代烃类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媒介之一,为研究氯代烃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机 理,本文以天津市中部某化工厂地块第一含水层和第二含水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地质数据和地下水 监测数据,通过建立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分析对长时序氯代烃污染物长时序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 拟分析。通过分析,确定该区域氯代烃污染源为聚氯乙烯车间东北侧的泄露管道,污染物在地下水作用 下不断向西南方迁移,总体呈现出污染羽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未来 10 a内,若不 采取有效措施,污染物将继续向场地西南方向迁移,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025  Vol.  16(3):    625-633    [摘要](14)    [PDF]( 1)
  • 天津平原地区采用超深静探指标估算钻孔灌注桩极限侧阻力
    陈丰,霍泽辉
    由于触探施工装备能力限制,天津地区静力触探孔深度一般小于 30 m,采用静探数据一般用于估算桩长相对较短的预制桩的承载力,鲜有用静探数据估算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本研究采用研发引进的超深静 探设备,在天津平原地区触探深度可达到 50~70 m,以此为依托探索深部土层采用静探指标估算钻孔灌 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开展项目测试,收集整理数据资料,比较按现行规范中双桥 静力触探估算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公式计算总侧阻力值与静载试验分析确定的总侧 阻力值之间的偏差情况,试算拟合得到了更优的修正系数 βi计算公式,最终提出深部土层采用静探指标 数据估算钻孔灌注桩极限侧阻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2025  Vol.  16(3):    634-640    [摘要](12)    [PDF]( 2)
  • 天津地区深部土层的静力触探指标与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研究
    霍泽辉,陈丰,张松,孙川川
    由于普通静力触探设备贯入地基土深度有限,天津地区深部土层的静力触探指标与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引进的超深静力触探设备收集深部土层的静力触探指标,研究深部土的静力触探指标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相关性,总结了天津地区深部土层的静力触探指标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公式。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静力触探指标与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相关关系,如天然重度(γ)、天然孔隙比(e)、压缩模量(Es)、剪切指标(固结快剪 .c)等;(2)静力触探指标与标准贯入锤击数 N的相关分析,得出区域性经验公式,并对经验公式进行验证,验证表明利用静力触探指标估算深部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有较高的可靠性。文中深部土层指 30~80 m土层。
    2025  Vol.  16(3):    641-650    [摘要](10)    [PDF]( 1)
  • 市政道路工程对临近轻轨高架桥结构的影响分析与监测保障
    吕金辉,段行雨,张月超,栗红宇,张磊,吕风春
    市政道路工程通常以下穿、伴行等形式侵入临近轻轨高架桥结构的影响范围内,针对管沟开挖、路基铺设等限制性施工活动,必须进行施工影响评估。本文依托某市政道路施工下次轻轨高架桥工程,采用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利用 MIDAS-GT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依据施工次序设置计算工况,分析新建道路管线施工对轻轨高架桥结构变形的影响。通过合理布设结构变形监测措施,一方面提高轻轨高架桥结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验证有限元分析评估结果,为不断提高评估准确度和指导施工作业提供参考。
    2025  Vol.  16(3):    651-658    [摘要](12)    [PDF]( 1)
  • 天津地区新生代地层工程特性与固结特征研究
    黄猛,胡海博,吕潇文,贾晓青,牛毅,张姣姣,张学斌,薛敬凤,白晋斌
    以往对地面沉降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地下水开采和工程活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深部孔隙型地热水开采诱发地面沉降的程度及规律研究尚不清晰,深部地层土体的工程特性和固结特征的研究对深层地下水资源和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天津市中心城区施工的一眼揭穿新生代地层的全取心钻孔,系统研究了新生代土层的沉积环境和工程特性,初步探讨了地面沉降临界水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环境对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固结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湖相及海相地层含水率、孔隙比及液性指数相对偏高,密度较低,洪泛盆地沉积则与之相反。高压缩性及欠固结地层多出现在湖相及海相沉积物中,而超固结地层主要出现在洪泛盆地沉积物中。0~160 m段地层为正常固结状态,不存在临界水位。160~630 m段地层,为超固结状态,为防止地面沉降水位应在控制临界水位深度内。630~1300 m段地层为欠固结—正常固结状态,不存在临界水位,孔隙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应严格采取回灌措施,保证水位稳定,避免产生地面沉降。
    2025  Vol.  16(3):    659-668    [摘要](9)    [PDF]( 1)
  • 农业地质
  • 基于地球化学调查的天津市西青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建议
    董路阳,张亚娜,刘永涛,程绪江,潘磊
    本研究以天津市西青区农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结合西青区土地质量特征,开展玉米、棉花、蔬菜、沙窝萝卜的农用地种植适宜性评价。选取表层土壤质地、土体构型、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养分、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土壤毒性共 7个评价因子,名优特农作物适宜性评价增加与其品质相关的土壤特征指标。在对每个评价单元分别评定每一项土地适宜等级后,采用极限条件法加以综合,评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结果显示:玉米种植适宜性以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为主,约 180.15 km2;棉花种植适宜性以中等适宜和基本适宜为主,约 214.49 km2;蔬菜种植适宜性以基本适宜和不适宜为主,基本适宜区面积约 127.88 km2;沙窝萝卜在辛口镇和杨柳青镇南部适宜种植,适宜区面积约 36.23 km2。灌溉水资源是制约西青区农业发展的最重要限制性因素。研究成果可为相关部门履行土地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5  Vol.  16(3):    669-681    [摘要](9)    [PD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