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专区

用户使用指南

期刊搜索

排行榜top10

  • 摘要点击
  • 全文下载
  • 被引频次
期刊搜索

2023年第14卷第1期

(下载当期目录)

    基础地质
  • 黏土矿物对于储层敏感性的影响与控制作用——以庆阳合水地区长6超低渗砂岩储层为例
    张景军,刘瑞鹏,王利军,高梦晨,刘洪宏
    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超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综合应用储层敏感性、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实验技术方法,系统研究了储层敏感性类型及损害程度,并深入地探讨了黏土矿物对于长6储层敏感性的影响与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长6油层的储层敏感性整体表现为中等偏强水敏性和速敏性、弱酸敏性、强盐敏性以及中等偏弱碱敏性的五敏特征;②储层黏土矿物主要有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以及伊蒙混层等4种类型,且以伊利石含量最高;③储层敏感性及其程度明显受控于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并且具有黏土矿物含量越高、储层敏感性越强的特点。本研究成果将为合水地区长6油层注水开发过程中有效保护储层以及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3  Vol.  14(1):    1-8    [摘要](98)    [PDF]( 51)
  • 矿床地质
  • 冀东下营坊金矿床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石苏东,邹滔,曾兴宝,祁翼,杨洋
    下营坊金矿床为冀东地区一个重要的金矿床,为进一步探讨金矿不同矿化类型之间的关系及其成因。本次在总结下营坊金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通过LA-ICP-MS微区原位分析,获得下营坊金矿床不同矿化类型矿石中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对比分析发现,从热液型矿化到角砾岩矿化,再到矽卡岩型矿化,其微量元素含量呈连续的规律性变化,结合金矿化与大东山的时空关系,指示下营坊金矿床成因上与大东山杂岩体关系密切,表明它们可能属于同一个岩浆体系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演化产物。
    2023  Vol.  14(1):    9-18    [摘要](82)    [PDF]( 54)
  • 内蒙古双胜美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胡国威,王军,赵旭东,王启运,张莉
    内蒙古双胜美金矿床位于华北北缘加里东期—燕山期岩浆活动金成矿带内。在区域性深大断裂和区域岩浆热液活动的影响下,矿区内形成了对成矿有利的构造格架和岩体展布。通过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认为本区矿体主要为石英脉型,受岩体与地层的内、外接触带形成的构造破碎带控制,均产于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哈拉霍疙特岩组中;围岩蚀变具有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从矿体向两侧蚀变强度逐渐减弱,可分为外、中、内3条带;通过类比临区赛乌素金矿床推断其矿床成因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发育于哈拉霍疙特岩组的近东西向次级羽状断裂和其充填在断裂中的“马牙状”石英脉为本区直接找矿标志;本研究对今后本区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3  Vol.  14(1):    19-28    [摘要](90)    [PDF]( 58)
  • 湘东北黄金洞地区黄土嘴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柳清琦,黄小强,曾乐,万海辉
    黄土嘴金矿床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新元古代造山带之湘东北断隆带,湖南重要金矿产地黄金洞金矿田的北东部。本文旨在研究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总结成矿规律,丰富区域金成矿规律认识。研究表明: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冷家溪群地层,成矿流体为中温、中低盐度还原性变质流体,矿床成因类型归为中低温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区内金成矿经历了2期成矿作用,始于加里东期,燕山期存在与区域成矿作用高峰相响应的成矿叠加作用;区内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控矿因素为地层和构造,金矿体对地层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次一级的近东西向、北西向的断裂则为含矿构造。研究成果可为该区金矿床找矿勘查提供借鉴。
    2023  Vol.  14(1):    29-39    [摘要](68)    [PDF]( 51)
  • 滇西北红牛—红山铜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研究
    陶兴雄,彭波,张雄,周云满,刘学龙,郝培原,张兴
    红牛—红山铜矿床位于西南三江成矿带义敦岛弧南段格咱压性弧,目前已达大型规模。本文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近年来矿山地质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理清矿区关键控矿因素、矿化蚀变规律、找矿标志,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即确定燕山期花岗岩为成矿地质体,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组成了成矿结构面,在岩浆活动和交代作用后形成斑岩—矽卡岩—热液脉型铁铜多金属矿床,从岩体向外形成铜钼矿→铁铜矿→铜矿→铅锌矿→金银矿的矿化分布规律,依据找矿标志和该成矿模式,圈定了找矿预测靶区,为矿山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直接依据。
    2023  Vol.  14(1):    40-51    [摘要](63)    [PDF]( 49)
  • 湖南清水塘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刘莎
    湖南省祁东县清水塘铅锌矿床位于邵阳—郴州北西向成矿带。铅锌矿体产于硅化破碎带中,赋矿围岩为寒武系灰黑色钙质板岩、奥陶系粉砂质和硅质板岩。矿体围岩蚀变发育,以硅化、重晶石化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脉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铜矿。通过对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其为中低温热液充填脉状铅锌矿床,本文总结了该矿床地层岩性、构造、褶皱和矿化蚀变找矿标志,为矿床今后找矿指明了方向。
    2023  Vol.  14(1):    52-59    [摘要](63)    [PDF]( 47)
  •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东部黏土矿物分布特征
    陈程,王福东,张虎军,方敏
    伊犁盆地南缘蒙其古尔铀矿床是近年来探寻出的储量可观的铀矿床之一,含矿岩系主要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上、下段及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下段。本文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手段,初步探讨含矿岩层砂体黏土矿物分布特征及转化关系。研究发现蒙其古尔铀矿床东部地区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少量绿泥石及蒙脱石。黏土矿物种类及含量随地层埋深增加及地下水运移方向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随深度增加高岭石含量呈递增趋势,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呈递减趋势,伊利石呈微弱递增趋势;沿地下水运移方向高岭土含量持续递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含量呈递增趋势,伊利石呈微弱递减趋势。高岭石一部分为陆源碎屑成因,另一部分为成岩初期的次生产物;伊利石大部分是成岩前期的自生矿物,另一部分则是由蒙脱石最终转换而成;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则是蒙脱石向伊利石过渡转化的中间产物。高岭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含量呈明显负相关性;伊利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表现为微弱负相关,高岭石和伊利石二者相关性较差,表明由原生矿物长石、云母等转变成伊利石与高岭石,并且存在高岭石向蒙脱石及绿泥石的转化,而蒙脱石经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中间产物后向伊利石转化的过程。
    2023  Vol.  14(1):    60-68    [摘要](73)    [PDF]( 39)
  • 内蒙古大红山晶质石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冯军成,周秀峰,段留安,张朝锋,李海军,高俊飞,刘延虎,黄利锋
    内蒙古大红山晶质石墨矿床位于阴山隆起的渣尔泰山中—新元古代裂谷带,矿体赋存于中—新元古界蓟县系渣尔泰山群阿古鲁沟组二段的炭质板岩中,目前共圈定矿体2条,其中Ⅰ号矿体为主矿体。本文立足于区域地质与矿产勘查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成矿地质背景、矿床与矿体特征、样品化学分析、矿石矿物赋存状态及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内蒙古大红山地区晶质石墨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研究表明:(1)大红山晶质石墨矿床是经区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区域变质型矿床;(2)该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黏土岩和粉砂质页岩中的有机物;(3)含炭粉砂细晶灰岩与含炭粉砂质板岩接触部位,含矿岩石形成的负地貌是找矿的有利地区。
    2023  Vol.  14(1):    69-77    [摘要](100)    [PDF]( 59)
  • 湖南资兴石宝村石英质玉石矿床地质特征
    张锦煦,文成雄,孟杰,林碧海,陈宇鹏,胡敏
    石宝村矿床位于湖南省资兴市,是一处新发现的石英质玉石矿床。为了查清石宝村石英质玉石矿的资源特征,有效进行玉石品质评价,本研究通过地质普查,基本查明了矿体的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及加工技术性能等,并总结了矿床的成因及找矿标志。矿床内玉石类型丰富,分为腊黄色石英岩玉、胭脂白色石英岩玉、青白色石英岩玉和朱红色石英岩玉4种。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矿体从上向下有益组分SiO2含量逐渐降低(94.46%→88.90%),体现出玉石品质逐渐变差的特征。本研究可为玉石矿床地质勘查提供借鉴意义。
    2023  Vol.  14(1):    78-85    [摘要](56)    [PDF]( 49)
  • 勘查技术
  • 微动探测在钱家店凹陷的试验研究
    孟锐,张伟,汪来,焦志伟
    微动探测是一种将场地背景噪声当作信号源的天然源面波勘探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在探测地层速度结构、地热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在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凹陷选择了不同的参数进行试验,通过分析对比不同参数的频散曲线,筛选出了在研究区中试验效果较好的参数,参数选择为最大半径160 m采集时长60 min的三重圆排列。通过对数据进行地球物理反演,并与钻孔资料进行对比,发现微动探测方法所划分的地层与钻孔结果相比较为吻合,为今后微动探测这一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钱家店凹陷开展矿产资源勘查等工作提供了依据。
    2023  Vol.  14(1):    86-92    [摘要](48)    [PDF]( 47)
  • 内蒙古三苏木西银多金属矿床物化探特征及找矿前景
    夏方华,于建华,于秀璇,王斌武,王国政,陈建平
    三苏木西银多金属矿床所在区域地质及找矿工作程度较低,为了解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基于研究区地表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测量,圈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激电异常;通过对重点异常进行查证,分析物化探异常特征与金属矿化、断裂构造、蚀变带的对应关系,进而研究区内构造、岩体与成矿的内在联系,对探讨研究区成矿控矿要素、主要矿化元素组合、找矿前景与找矿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2023  Vol.  14(1):    93-101    [摘要](54)    [PDF]( 40)
  • 青海木乃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远景分析
    王建,思积勇,赖华亮
    为查明青海木乃地区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主要成矿元素的丰度、富集离散及组合特征,本次研究完成了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通过对Au、As、Sb等20种元素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圈定综合异常48处,并对部分异常进行了查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多金属成矿作用受断裂、地层及岩体控制明显,尤其与北西向展布的断裂构造关系密切。结合地球化学异常及地质背景,圈定出3个成矿远景区:木乃雪山Cu-Pb-Zn-Ag-Au远景区,主要元素组合为Cu、Pb、Zn、Ag;鄂莫切德铅锌银铜远景区,主要元素组合为Pb、Zn、Ag、Cu;波西加碎玛钨锡铋钼远景区,主要元素组合为W、Sn、Mo、Bi。研究区主要成矿种类为:Pb、Zn、Ag、W、Sn、Bi等。研究工作指明了青海木乃地区最具成矿潜力的元素及远景区地段,为该区成矿预测及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2023  Vol.  14(1):    102-111    [摘要](55)    [PDF]( 40)
  • 技术方法
  • 基于GPS技术的煤矿采空区地表岩土体变形监测
    刘才伟,赵丹凝
    GPS技术在通视条件差、地形起伏大的山区仍然拥有进行不间断的连续作业的能力。本文对马各庄煤矿采空区地表岩土体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对采集的变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监测周期为2021年7月1日至12月1日。监测数据表明,马各庄煤矿采空区各监测点位地表岩土体变形主要表现为沉降且中部沉降值明显大于周边区域,经现场调查,与实际状况一致。证明GPS技术在采空区地表岩土体变形监测中同样具备可靠性,能达到对煤矿采空区变形的长期、实时监测的要求。
    2023  Vol.  14(1):    112-118    [摘要](42)    [PDF]( 41)
  • 水工环地质
  • 北京怀柔后安岭发电站崩塌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付方华,陈永生,张雪峰,郑智勇,刘家顺
    后安岭发电站后崩塌特征复杂,存在稳定性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本文以后安岭发电站后崩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为工程背景,基于对后崩塌特征以及稳定性评价等基础资料,分别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危岩体计算分析、稳定性评价、崩塌危险性预测,其次对后安岭发电站后崩塌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包括危岩清理与主动防护网的设计与施工。本文相关结果和认识能够为后安岭发电站后崩塌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
    2023  Vol.  14(1):    119-127    [摘要](55)    [PDF]( 40)
  • 深部硐室群围岩蠕变特征及稳定性控制
    张文康,申付新,杨江坤,李小龙,宋彦琦
    为了探究深部硐室群围岩蠕变特性和不同锚杆间排距对围岩变形的抑制作用,本文以陈四楼煤矿深部硐室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实验对深部硐室群砂质泥岩试样的蠕变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锚杆间排距和硐室群的支护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岩石轴向变形不断增加,当荷载增加到0.9σc时,岩样发生蠕变失稳破坏;深部巷道随着锚杆间排距的增加,围岩应力及变形均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特征,当间排距为0.5 m时,可以较好地实现围岩与锚杆的耦合支护效果;将 0.5 m 的锚杆间排距应用到深部硐室群时,硐室群顶板及两帮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围岩整体变形量较小,现场监测表明,硐室围岩底鼓量最大,顶板下沉量次之,两帮收缩量最小。
    2023  Vol.  14(1):    128-135    [摘要](40)    [PDF]( 37)
  • 脑畔梁滑坡土体及接触试样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张一豪
    脑畔梁滑坡是由黄土和红黏土接触形成的“双层异质”接触型滑坡,研究黄土、红黏土以及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对脑畔梁滑坡治理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通过常规土工试验、激光粒度分析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崩解性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查明了黄土和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制备天然含水率和饱和含水率的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对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和三轴压缩实验,研究表明,天然含水率与高围压饱和含水率接触试样破坏方式为红黏土试样剪胀破坏,低围压饱和含水率则为黄土试样剪胀破坏;脑畔梁滑带埋深较深,受到围压较大,接触面处红黏土更易形成滑带,与勘查结果相同。本文从黄土、红黏土及黄土-红黏土接触试样的物理力学特性入手,初步探究了黄土-红黏土接触面滑坡的形成机理,为该类型滑坡的形成演化机理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3  Vol.  14(1):    136-143    [摘要](36)    [PDF]( 38)
  • 宁镇矿集区小流域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陈雪,汪小祥,邱杨,陈彪,景山
    为查明有过矿业活动史的水源地汇水区内水系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特征、主要来源及其贡献率,本文以宁镇矿集区小流域表层水系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调查与采样测试基础上,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计算、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等方法,对表层水系沉积物重金属(Cr、Cu、Ni、As、Hg、Cd、Pb)的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来源及各来源贡献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7种水系沉积物重金属变异系数为0.51~2.80,属中到强变异;除Hg外,其他6种元素均呈现富集现象,其中Cd、Cu累积明显;且因Cd、Cu的高累积而使部分采样点处于高—极高生态风险水平,但大部分采样点处于低生态风险。经源解析,研究区表层水系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自然源、采矿活动源和农业源3个来源, 7种元素受几种源共同作用,其中自然源对As、Cr、Ni的贡献率分别为92.18%、87.48%、74.00%,采矿活动源对Cd、Cu的贡献率为63.54%、69.57%,而农业源对Pb、Hg的贡献率为50.41%和73%。研究成果能够为该水源地水系沉积物重金属针对性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数据依据。
    2023  Vol.  14(1):    144-152    [摘要](36)    [PDF]( 39)
  • 海外勘查
  • 坦桑尼亚布里扬胡鲁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袁杨森,卢俞杰,彭俊,曹义甲,祁东,邢忠
    布里扬胡鲁金矿床是坦桑尼亚最大的金矿床,位于坦桑尼亚维多利亚湖金矿田,赋存于太古宙苏库马兰德绿岩带变质火山岩中;火山岩类型为基性火山岩和长英质火山岩,为一套双峰火山岩,变质程度为绿片岩相。矿床类型为石英脉型金矿床,矿体是由一系列沿剪切构造带走向充填的陡倾变形剪切石英脉组成;主矿体为Ⅰ号矿脉,赋存在下盘镁铁质火山岩和上盘英安质流纹岩接触部位的剪切构造带内。通过对矿床主成矿阶段矿石δ34S值为1.1‰~7.0‰,表明矿石中硫主要来源于地幔成因的基性火山岩;δD值范围在-49‰~-79‰,δ18O水值为7.2‰~8.6‰,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岩浆水,并伴有变质热液的混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的成矿模式,认为多期花岗岩体侵入活动形成的北北西向剪切构造带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长英质斑岩体的侵入活动为含金石英脉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和能量。
    2023  Vol.  14(1):    153-162    [摘要](51)    [PDF](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