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专区

用户使用指南

期刊搜索

排行榜top10

  • 摘要点击
  • 全文下载
  • 被引频次
期刊搜索

2023年第14卷第4期

(下载当期目录)

  • 封面
    2023  Vol.  14(4):    -    [摘要](63)    [PDF]( 110)
  • 英文目录
    2023  Vol.  14(4):    -    [摘要](53)    [PDF]( 57)
  • 中文目录
    2023  Vol.  14(4):    -    [摘要](57)    [PDF]( 61)
  • 本期特稿
  • 中亚造山带中部大型韧性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涵义
    张进,曲军峰,赵衡,张北航,赵硕,张义平,惠洁
    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造山带中重要构造,它可以发育于造山带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陆内变形的重要方式。大型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在不同类型造山带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然而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大规模的走滑作用在该造山带的演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在该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了一个大型的近东西向的走滑双重构造,该双重构造由7~8条不同方向的次级韧性剪切带组成,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350 km,面积约200000 km2。形成一个巨大的S-C like构造,发育时间为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区域运动学性质为韧性右行走滑,单条剪切带的走滑位移10~60 km,累积走滑距离250~500 km。它是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巨型韧性剪切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古亚洲洋关闭后中亚造山带整体变形的一部分。该走滑双重构造分别连接了西侧天山以及东侧兴蒙造山带不同类型的走滑变形,它的形成与较热的岩石圈以及不均一的造山带组成有关,而走滑双重构造的作用也是造成造山带内部结构均一化的过程。结合造山带的类型,一般走滑双重构造多发生在增生型造山带,而碰撞型造山带一般由于较冷的岩石圈而相对缺乏此类构造。阿拉善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中亚造山带中少有报道的大型构造,它是造山带不均一的物质组成、强烈的岩浆作用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阻挡而造成的应变集中所导致,它不仅是连接中亚造山带东西的枢纽,而且也是构建中亚造山带结构的重要约束。
    2023  Vol.  14(4):    519-540    [摘要](232)    [PDF]( 218)
  • 基础地质
  • 大兴安岭北段霍洛台河早侏罗世斑状二长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王冶,宋昊,董峰,张坤,梁坤,王东暄
    本文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79.9±1.2)Ma(MSWD=2.1),形成于早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斑状二长花岗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高Sr(>300×10-6)、富钾、低镁(Mg#=32.77)、Y(<18×10-6)和Yb(<1.9×10-6)的特征,Eu负异常不明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与C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浆起源于下部陆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俯冲作用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2023  Vol.  14(4):    541-552    [摘要](169)    [PDF]( 152)
  • 内蒙古双尖子山矿区早三叠世蚀变斑岩的物质迁移特征研究
    王承洋,张紫薇,黄静宜,刘锦荣,孙珍军,刘存辉,张榕
    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为了研究该矿床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的物质活化与迁移规律,本文对矿区内早三叠世蚀变斑岩进行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与基于标准化Isocon图解法的物质迁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双尖子山矿区早三叠世蚀变岩样品中SiO2、K2O、Al2O3、MnO2等组分数据位于Isocon线的上方,表明在热液蚀变过程中Si、K、Al、Mn等造岩元素被带入至岩体,同时Cu、Zn等成矿元素,Li、K、Rb等碱金属元素,以及In、Cd等分散元素也都表现出带入的特征。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带出的特征,重稀土元素的迁移量大于轻稀土元素。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特征表明,双尖子山矿区的成矿热液富含成矿金属元素,并且具有碱性、富硅的特征。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对于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以及确定成矿流体的性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3  Vol.  14(4):    553-562    [摘要](126)    [PDF]( 82)
  • 云南牟定县戌街地区黄草坝岩体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郭锐,陈友良,殷桂芹,张宝玲,顾孟娟,姚建
    黄草坝岩体位于扬子陆块西南缘,是康定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开展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为扬子陆块西缘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的依据。本文通过LA-ICP-MS方法对该岩体3期花岗岩中的锆石微量元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草坝岩体的3期花岗岩中的锆石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介于0.01~0.17)及显著的Ce正异常(δCe介于1.09~199.27),整体呈左倾配分型,Th/U比值大于0.2,与岩浆锆石的特征一致。锆石的结晶温度大部分<750℃,推测岩体岩浆可能来源于水近饱和条件下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相对氧逸度计算结果表明,黄草坝岩体与铌钽(中期二长花岗岩)、钨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晚期黑云母花岗岩)相比岩浆氧逸度相对较高。锆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早中期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裂谷环境,与地幔柱活动相关,而晚期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大陆弧边缘的弧后伸展环境。
    2023  Vol.  14(4):    563-573    [摘要](127)    [PDF]( 150)
  • 矿床地质
  • 新疆托里县吉尔吾沙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
    张广平,李假广,李科强
    新疆托里县吉尔吾沙克金矿床位于环庙尔沟岩体成矿带西段,是近年来西准地区发现的有较大成矿潜力的金矿床之一。通过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鉴定、X-ray衍射分析、能谱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自然金、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等;金的载体矿物主要为赤铁矿、黄铁矿、石英和绿泥石。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可见少量银金矿、金碲矿、金硒银矿。金的嵌布状态有包裹金、裂隙金和晶间金3种类型。矿石中自然金主要为显微微粒金(0.2~20.0 μm),占97.34%,其次是显微细粒及以上金颗粒(>20 μm)占2.66%。尽管显微细粒以上金数量不多,但对矿石品位和资源量有重要贡献。
    2023  Vol.  14(4):    574-583    [摘要](145)    [PDF]( 152)
  • 江西饶南地区铜铅锌多金属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陈立泉,李淑琴,朱建林,刘春生,周先军,欧阳永棚,王珍
    饶南地区是江西省重要的铜铅锌多金属矿的集中区。海西期的海底火山-热水喷流作用形成了层状-似层状矿床,经历了燕山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矿床分布与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含矿建造控制,以永平铜矿床为代表。燕山期的岩浆岩侵入接触交代-充填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分布与矿体的产出受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与侵入体的共同制约,以龙头岗铜锌矿床为代表。未来找矿方向主要在断陷盆地掩埋部位寻找海底火山-热水喷流型矿床,如永平铜矿西部的横山地区;在碎屑-碳酸盐建造与岩体耦合部位寻找接触交代-充填型矿床,如烟蓬里地区、铜山外围的石壁街地区。
    2023  Vol.  14(4):    584-598    [摘要](127)    [PDF]( 145)
  • 鄂西走马地区南华系大塘坡式锰矿床中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赵军,吉雪峰,陈林,方喜林,曹文胜,冉中夏,皮道会
    近年来,鄂西走马地区发现了“大塘坡式”锰矿床,但是该区内锰矿的硫同位素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对鄂西走马地区的锰矿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与钻孔岩心样品的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大塘坡组中黄铁矿δ34S值具有异常高值(33.7‰~46.2‰平均40.1‰)。但与贵州西溪堡、高地、湖南民乐、重庆小茶园、湖北古城等扬子地块周缘典型“大塘坡式”锰矿中黄铁矿δ34S值相比,研究区含锰岩系中黄铁矿δ34S值一般要低12‰~20‰,与黔东地区成锰盆地边缘相的黄铁矿δ34S数值相近,可能是研究区成锰盆地当时的水深比较浅,或者是位于一个大的成锰盆地的边缘相地带,导致水深较浅,含锰岩系厚度小,不利于走马地区大塘坡期大规模锰矿成矿。此外,研究区含锰岩系底部发育Sturtian盖帽碳酸盐岩(灰岩)等特征,也佐证研究区在大塘坡期为浅水沉积。
    2023  Vol.  14(4):    599-607    [摘要](89)    [PDF]( 123)
  • 勘查技术
  • 柴北缘滩间山金矿区Au-As-Sb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及其外围找矿预测应用
    王进寿,安永尉,李鹏,朱传宝,王莎,王建国,周豪
    Au-As-Sb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在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中常指示着矿体前缘晕相或中浅部矿体的出露,对剥蚀较弱的金矿床而言,该组合化探异常有利于指引造山型金矿床浅部金矿体的发现。不同于传统化探需测试数十个元素、处理上万个数据而圈定异常的惯例,在柴北缘成矿带滩间山金矿区及外围水系沉积物研究中,采用Au-As-Sb元素组合特征分析方法圈定多个Au-As-Sb地球化学异常组合,大幅提高了水系沉积物勘查的工作效率。同时,R型聚类分析表明Au、As、Sb元素之间相关性强,与已发现的青龙沟、金龙沟大型造山型金矿床地质特征、主成矿期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矿物组合、造山型金矿床连续成矿模型Au、As、Sb纵向变化规律等特点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矿床赋存深度处于中浅成,预示着该矿床外围和深部具有较好找矿前景。
    2023  Vol.  14(4):    608-615    [摘要](132)    [PDF]( 75)
  • 多元素衬值累加法在东昆仑克贡玛地区找矿的应用
    胡俊,姚尧,齐文博,周洪兵,赵云川,何志威
    克贡玛地区位于东昆仑哈日扎—那更银矿带中部延伸地段,成矿地质条件较为优越。为实现该区快速找矿突破,在初步总结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区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结构特性。采用相关性分析、R型聚类分析2种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利用多元素衬值累加方法编制了地球化学异常图,实现了多元素异常“一张图”。通过典型矿点对比,有效识别了研究区高背景区域和低背景区域异常变化趋势,优选找矿靶区13处。经过查证,证实9处为矿致异常,找矿成功率达69.2%,实现了该区快速有效找矿突破。
    2023  Vol.  14(4):    616-624    [摘要](74)    [PDF]( 65)
  •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钻探关键技术研究
    刘文武,李超,刘家荣,郭坤,王玉超,赵洪波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使排放出来的碳重回地圈进行地质储存,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一种可以实现大规模温室气体减排的地质工程技术,而钻探是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必要技术手段。本文针对目前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钻井工程需要解决的施工工艺、钻完井技术、井筒完整性评估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泄露监测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上述关键技术可为后期大规模开展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钻井工程的施工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指导。
    2023  Vol.  14(4):    625-630    [摘要](89)    [PDF]( 63)
  • 多工艺钻探技术在浅覆盖区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谭春亮,岳永东,渠洪杰,冉灵杰,祝强,苏兴涛
    如何有效“剥离”覆盖层获取下伏基岩基础地质和矿产信息,是成矿带浅覆盖区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钻探连续采集覆盖层—残积物—基岩等实物样品,通过分析测试确定矿体埋藏深度、品位和储量,是浅覆盖区找矿的有效方法。由于覆盖层形式多样、成分复杂以及松、散、碎的特点,常规岩心钻探遇到钻探效率低、孔内事故多、施工成本高等问题,多工艺钻探技术集成无循环钻进、空气钻进和冲洗液钻进等多种钻探方法的技术优势,根据地质要求、地层变化,通过更换取心工具、辅助器具,可提高钻探验证效率,缩短工作周期。本文梳理了国内外以空气钻进为主的多工艺钻探技术与装备的研究进展,分析不同钻进工艺的地层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浅覆盖区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情况,提出多工艺钻探技术方法组合建议,为构建浅覆盖区找矿勘查技术体系提供支撑。
    2023  Vol.  14(4):    631-638    [摘要](106)    [PDF]( 76)
  • 水工环地质
  • 基于AHP-EWM综合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以清镇铝土矿区为例
    薛庆,董双发,牛海威,张恩,揭文辉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的AHP-EWM综合权重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并以清镇市铝土矿区为例,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了3个层次、4个要素、14个影响因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综合权重相比主观权重或客观权重获取的矿山地质环境评分,矿山地质环境分区结果更能反映研究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可为清镇铝土矿区的地质环境管理和恢复治理提供依据。
    2023  Vol.  14(4):    639-647    [摘要](72)    [PDF]( 60)
  • 遵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思路研究
    聂坤,杨林健,张健梅,赵爽,梁龙,徐安映
    为科学合理提出遵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思路,本文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理论基础,结合遵义市DEM数据分析,兼顾乡镇级行政单元完整性,细分了遵义城市及屏障修复单元、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单元、洪渡河流域石漠化及水土保持修复单元、芙蓉江流域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单元、綦江流域石漠化及水土保持修复单元和乌江干流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修复单元等6个修复单元,构建了遵义市“一城两河三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分析了6个修复单元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各单元实际,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主攻方向,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有机结合,为遵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奠定基础。
    2023  Vol.  14(4):    648-658    [摘要](72)    [PDF]( 57)
  • 小桐木沟泥石流灾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付方华,陈永生,郑智勇,刘家顺,金泽旭
    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镇小黄塘村小桐木沟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给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本文在分析其地理环境、形成条件、发展趋势等多种灾害因素的基础上,综合提出“治源+固源+排导”防治对策,主要通过地形地貌整治、坡面物源整治、设置排桩和沟道排导等工程措施达到显著治理效果。
    2023  Vol.  14(4):    659-668    [摘要](76)    [PDF](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