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建立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杨程程,2021;范旭,202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 5 个维度研究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陈钰和玄兆辉,2021),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曹雅丽,2023;万劲波,2023)。
-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把科技能力转化为经济发展实力的关键。地质勘查单位作为地质勘查行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孟琪和钱丽苏,2012),在科技赋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邢文树,2023)、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马宝林等,2020)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管理,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姜宇华,2020;樊笑英和王峰,2021)等已成为地质勘查单位科技管理研究重要关注点。越来越多的地质勘查单位加强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如以高效增储、绿色开发和低碳环保为特征的紫金模式(倪金合和赵辰阳,2023);陕煤集团某矿业公司通过“引智借力”、优化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创新效能,以实现矿山智能绿色安全开发与清洁低碳利用的管理方式(杨新亚,2023);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大力加强海洋基础地质研究、打造国家海洋战略核心力量的科创平台 (乔思伟,2023)等。总体来看,中国地质勘查行业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基础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科技领军人才稀少(王溦溦,2020),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缺失,科技成果转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张志敏等,2020)。当前传统地质勘查单位科技创新能力表现普遍较弱,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机制创新,从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
针对以上现状,本文拟结合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以下简称“华勘”)近年来在科技管理创新的有益举措,对地质勘查单位未来科技创新管理的方向进行探索。
-
1 华勘科技管理的实践探索
-
华勘多年来坚持实施“科技兴局”发展战略,围绕资源地质和民生地质,坚持适应性创新、引领性创新“双创之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创团队“双高引领”,从多维度开展科技管理创新,拓展制度、人才、平台联动,进而推进科技水平的总体提升。但是,同传统地质勘查单位一样,华勘也存在着核心技术体系不够完善,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高和高水平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
-
近年来华勘遵循“由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的原则,从追求细节发展为尺度关联,对局部问题统筹考虑,剖析根源,系统性、全链条推进科技管理创新。
-
1.1 完善科技管理体系
-
完善各级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等议事机构和各级科技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同时,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抓科技创新工作,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局领导班子成员也亲自把关科研立项,听取重要科技工作进展汇报,为科技工作的开展引路解难。通过完善科技管理体系促进了经营者、科技管理者、科研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形成了动态管理。华勘基层单位华北有色工程勘察院注重完善科技管理体系,近五年科研投入、科技成果、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全局分别占比 21%、35%、40%,科技创新能力显著领先于其他局属单位。
-
1.2 创新科研立项方式
-
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各单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着力开展“跟跑”的适应性创新和 “领跑”的引领性创新,充分运用新老技术“移植嫁接”和“充分融通”,广泛开展科研立项;开展科研立项常态化,科技部门随时受理立项,改变以往“一年立一次”的惯例,“十三五”以来,仅华勘内部立项就已近300项;此外,鼓励各单位实行科研项目负责人竞争制度,把项目交给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手中。通过立项方式的创新实现了科研立项水平不断提升。
-
以“农田重金属污染原位精准修复与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及应用”为例,该项目把矿物材料应用到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实现新老技术充分融合。从华勘批准立项的自筹资金项目开始,后续先后获得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等资金支持,累计科研投入300余万元,成果经天津科技评价中心组织的专家组鉴定为“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
1.3 拓宽科研投入渠道
-
拓宽科研投入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①积极争取财政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十三五”以来,共获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子课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8 项,市规划资源局科研项目 10 项,财政科研经费总计 848 万元;②设置引导资金,加大局科研投入力度;③支持各单位加大科研投入。按照天津市国资委政策,将创新能力纳入对企业领导班子的业绩考核,对企业创新投入在考核中视同利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④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截至目前全局累计科研投入已过亿元。
-
1.4 优化科技奖励机制
-
坚持质量优先,优化完善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奖励力度。①对成功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省部级及以上专家或科技人才荣誉称号,获取发明专利,主编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个人或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②将科技创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绩效分配向科研成果贡献者适当倾斜,对成功申报或复评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 15 万元或 5 万元奖励;③对科技成果转化带来新合同签署和实施,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
-
“十三五”以来,全局获取授权发明专利 30 项,主参编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16 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 33 项,新建部省级创新平台 4 家,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家、专精特新企业 11家。同时,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典型的“‘鱼刺型’钻孔施工工艺在帷幕注浆中的应用研究”“原位电阻加热电极开发与性能研究” 等成果,分别助推多个亿元级大合同中标并在生产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天津适宜优质小站稻种植的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研发”“自然资源‘一张图’ 建设及地表覆盖监测应用研究”分别在盐碱地调查和生态监测、管线监测等方面获得大量应用。
-
1.5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
以国家、行业和区域重大需求为导向,强力打造一批创新平台,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十三五”以来,先后获批建设了“自然资源部金属矿山地下水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市企业技术中心”“河北省矿山地下水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中心”4 个部省级平台,此外,实现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零的突破”。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为塑造华勘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
其中,自然资源部金属矿山地下水灾害防治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拥有科研人员180余人,科研团队4 个,国家级人才 2名,省部级人才 7名。该中心重点开展金属矿山矿坑水地表“零排放”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矿产资源开采与地下水突涌水安全、地下水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先后主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13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通过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近五年业务累计产值达20亿元,在行业内位居前列。
-
1.6 强化科技人才培养
-
华勘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①开展了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大培训”;②加大了新兴产业高端人才、紧缺型人才的引进力度;③强化了对国务院特贴专家、天津市突出贡献专家、勘察大师、 “131 人才”等高层次战略性、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另外,华勘出台了高层次科技人才及团队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在选拔、培养、使用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加大支持力度。对一、二、三层次人才在培养期内分别给予 4万、3万、2万元经费资助,给予创新团队8万元资助。“十三五”以来,全局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人才称号共14人次。通过上述系列举措,全局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技术骨干,打造了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有效促进了全局科创水平的提高。
-
以矿山地下水灾害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技术研发团队为例,该团队由 8名一线技术人员组成,2年内,开展科研项目 6项,发表论文 18篇,获发明专利 4 项,省部级科技奖 2 项,出版专著 1 部,标准 2 部。以该团队为班底,成功获批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
1.7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①建立科技立项和生产项目实施同生共长机制,构建出上下贯通、横向连通的科技创新体系;②抓好创新资源整合。通过跨界集成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强化外智外力引进弥补技术短板,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③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让广大科研人员敢于挑战难题,形成宽容的科研氛围;④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科技拔尖人才、优秀成果、创新先进经验和做法,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新的舆论氛围。
-
2 对地质勘查单位科技管理工作的思考
-
地质勘查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李拯,2022),认真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思想。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打造核心技术体系,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贺建委,2018;刘春梅,2021),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强化科技人才引育,激发创新动力(方敏,2021)。
-
2.1 打造核心技术体系
-
地质勘查单位应着眼于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和自身产业发展需求,聚焦资源与环境、现代农业、城市建设与公共安全等重点研发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形成自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体系。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加强引导,各相关单位强化协作方式,共同推进核心技术体系建设。
-
2.2 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
-
高标准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①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②发挥创新平台集聚效应,充分利用平台集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能力;③完善平台运行制度机制,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
2.3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科技驱动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地质勘查单位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示范应用。①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纳入单位绩效考评体系,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等重要依据; ②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③充分利用已有创新平台,积极参加各类创新联合体、推介会、展览会,促进科研成果产需对接,打通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的 “最后一公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
2.4 加强科技人才引育工作
-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坚持培养、引进并重。①引进一批国家、行业一流的科技专家顾问,建设自身的“外脑智库”,加强高水平科研项目合作;引进一批掌握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服务新兴产业发展; ②为科技人员搭建外部学习和交流的桥梁,支持、鼓励、推动科研人员走出去,涵养国际视野、战略视野、前沿视野;③大力支持“以师带徒”,通过“内选外聘”方式选好“师傅”,把致力于献身事业、潜心投入科研的“徒弟”选出来,打造一支梯队合理、层次清晰、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中青年科技人才梯队。
-
3 结语
-
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习近平,2022)为地质勘查单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地质勘查单位应运用创新思维,不断提升科技管理的质量,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并最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
-
参考文献
-
曹雅丽 . 2023. 聚焦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N]. 中国工业报, 2023-07-21(3).
-
陈钰, 玄兆辉. 2021. 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展望——基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的研究[J]. 科技导报, 39(21): 39‒44.
-
樊笑英, 王峰 . 2021. 地勘行业改革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4(7): 42‒49.
-
范旭. 2023. 新时代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效与新要求[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6): 99‒105.
-
方敏. 2021. 多措并举推动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4(7): 1.
-
贺建委. 2018. 以科技创新助推地勘业转型升级: 以河南省有色金属地矿局为例[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1(7): 15‒18.
-
姜宇华. 2020. 新时代对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3(1): 76‒80, 89
-
李拯. 2022. 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N]. 经济日报, 2022-01- 11(10).
-
刘春梅. 2021. 浅谈地勘企业如何打造转型发展优势——以江苏长江地质勘查院为例[J]. 中外企业文化, (1): 71‒72.
-
马宝林, 冀永顺, 许娴贤. 2020. 推进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 (8): 159‒160.
-
孟琪, 钱丽苏 . 2012. 试论地质勘查科技创新体系之构建[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 15‒17.
-
倪金合, 赵辰阳 . 2023. 紫金矿业召开科技大会[N]. 中国黄金报, 2023-08-15(1).
-
乔思伟 . 2023.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以科技创新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N].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3- 08-04(6).
-
万劲波 . 2023.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强大支撑[N]. 经济日报, 2023-01-11(10).
-
王溦溦. 2020. 地勘单位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3(1): 81‒84, 89.
-
习近平. 2022. 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EB/OL]. (2022-10-04). http: //www. news. cn/2022-10/04/c_ 1129050616. html.
-
邢文树. 2023. 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N]. 中国矿业报, 2023-08-18(1).
-
杨程程. 2021. 论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 意义、内涵与路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论述[J]. 社会主义研究, (1): 69‒76.
-
杨新亚. 2023. 吃“科技饭”走“创新路”——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二号煤矿高质量发展纪略[N]. 中国矿业报, 2023-06-20(1).
-
张志敏, 汪恩满, 王雪. 2020. 新时代我国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3(7): 51‒56.
-
摘要
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驱动力,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国家对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日益重视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全面开展,地质勘查单位普遍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科技管理的地位愈发重要。在实践中,既有科技管理的经典范式,也存在普遍共性问题。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对局部问题统筹考虑,探索科技管理创新整体解决方案。结合当前的政策形势以及地质勘查单位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为例,探讨了地质勘查单位在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的科技管理创新和实践。指出地质勘查单位未来科技管理工作重点为打造核心技术体系、推进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科技人才引育工作。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and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promoting our country'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of China to the security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Round of Prospecting Breakthrough Strategic Actio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generally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In practice, there are both successful exampl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common problems. As 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 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adopted dynamic management pattern, coordinated local problems, explored a whole s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novation. Taking the example of 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combi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olicies and the deficienc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 in th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from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inno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teams building,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key areas of the future work include: arrange key technology system, promote the constructing of high level innovation platform, reinforce the momentum of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tensify training and introducing of technological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