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贵州省丹寨县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位于湘西—黔南铅锌成矿带的南段(朱裕生等,1999;陈毓川等,2006;朱裕生等,2013;肖克炎等,2016),勘探工作已累计发现(331+332+333)铅+锌金属资源量近42万t,已达中型铅锌矿床规模,并伴生银金属量约45t、镓约190 t、锗金属量约80 t,是该成矿带近年来的重大找矿突破(余杰等,2017)。前人基于现有勘探成果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含矿地层以及构造进行了初步分析,查明了赋矿层位和控矿构造(余杰等,2018),但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尚未明确厘定。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矿床地质特征,总结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结合横向对比探讨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分析其找矿意义。
-
1 区域地质背景
-
贵州省丹寨县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上扬子板块东南缘被动边缘盆地(图1a)(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987;潘桂棠等, 2009),综合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黔南分区台江-从江小区,成矿区带划属于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 (余杰等,2018)(图1b)。区域出露清白口系、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展布主要呈 SN向、NNE向。区内褶皱主要为北东部的 SN-NNE 向约防背斜,断层极为发育,主要有NE向朱砂场断层、蔓洞断层和近SN 向老东寨断层、交梨断层等,大多是压性、扭性断层 (余杰等,2017)。区内主要矿产有汞、金、铅、锌、磷和煤等(朱霭林等,1995;王华云和施继锡,1997;陈国勇等,2005)。铅锌矿床最为发育,已发现牛角塘、叶巴硐、龙井街等27个铅锌矿床(点)。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隆里组(Pt3 1d l)变砂岩和砂质板岩,南华系的富禄组(Pt3 2b f)厚层状含砾砂岩、大塘坡组(Pt3 2b d) 页岩和细粒砂岩、南沱组(Pt3 2c n)冰碛砾岩(图1c)。震旦系在矿区仅出露陡山沱组(Pt3 3 d),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细分为两个岩性段。其中,陡山沱组第一段(Pt3 3 d1)是矿区范围内主要铅锌矿体的含矿层位,岩性为灰—灰黑色泥质板岩夹含白云质钙质板岩及透镜状白云质灰岩(余杰等,2017)。
-
2.2 构造
-
矿床地处约防背斜西南端,整体属倾向近北西向单斜构造,平均倾向近西,倾角一般为 20°-40°,仅乌仲村北部一带有 NNW 向次级乌仲向斜。矿区断层以 NE 向 F1、F10和 NNE 向 F2、F3为主,次为 NW 向 F5、F6和近 SN向 F4、F31。矿区西南部 F21断层与主要矿体成矿作用密切相关。F21断层为陡山沱组一段层间断层破碎带,是老东寨Ⅲ号矿体的赋矿断层,长度 850 m 左右,走向近 30°,倾向北西,倾角一般为25°~40°,北东端受F31断层制约,南西端受F1断层制约。断层破碎带沿走向具有明显的分支复合现象,其间常常形成断夹块,破碎带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约60 m,往深部有变薄迹象。破碎带内上部以含铅锌矿断层角砾岩为主,砾石成分主要为微晶白云质灰岩、石英及粉砂质炭质泥质板岩屑,一般呈棱角状—次棱角状,粒径多为1~30 mm,胶结物一般为硅质,方铅矿和闪锌矿也常以胶结物的形式产出,向下在陡山沱组一段底部往往形成断层泥,断层泥一般不含矿。据前人资料 F21在空间上并未发生较大的位移,但陡山沱组一段内部形成了不均一的层内滑脱现象(刘家铎和张成江,2004)。
-
2.3 矿体特征
-
本次共圈定了乌佐I号矿体、乌寿Ⅱ号矿体、老东寨Ⅰ号、Ⅱ号和Ⅲ号矿体共5个矿体。其中,老东寨Ⅲ号矿体是最主要的铅锌矿体。
-
1—震旦系陡山沱组一段;2—南华系南沱组;3—大塘坡组二段;4—大塘坡组一段;5—富禄组;6—青白口系隆里组二段;7—地层产状;8—断层;9—断层破碎带
-
2.3.1 乌佐I号矿体
-
乌佐 I 号矿体位于矿床北部乌佐一带,赋存于 F6断层破碎带中,围岩地层主要为平略组,铅、锌主要充填于断层破碎角砾岩中。矿体北西端、南东端均有工程控制,中部4个钻孔控制了两个无矿天窗。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长度约 700 m,走向北西 295°,倾向北东25°~30°,倾角65°~67°。矿体延深大于 350 m,地表厚 1. 0~2.4 m,深部 1.4~2.1 m,地表和深部厚度相差不大,是逆断层含矿、控矿的重要特征。矿石中 Pb含量低,仅为 0.39%~0.87%,平均含量 0.58%,且连续性较差。矿石中锌含量较高,地表锌含量一般都为1.33%~14.10%,变化较大;深部锌含量一般为2. 00%~2.55%,整体锌含量变化不大,平均值为5.98%。
-
2.3.2 乌寿Ⅱ号矿体
-
乌寿Ⅱ号矿体位于矿床中部乌寿南东一带,赋存于 F2断层破碎带中,围岩为青白口系隆里组,南华系富禄组、大塘坡组、南沱组。铅、锌主要充填于角砾岩带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走向北东 10°,倾向东,倾角约70°,延深150 m左右,累计长度约1000 m。矿体厚度0.80~1.50 m,矿体厚度地表、深部变化不大,局部可达 4. 00 m。该矿体是以铅为主,锌为辅的铅锌矿体。矿体在 3 号勘探线以北主要以铅为主,铅含量一般 0.50%~1. 00%,地表与深部品位变化不大,平均含量 0.86%,局部平均品位可达 1.41%。矿体在 4 号勘探线以南主要以锌为主,锌含量一般 0.55%~1. 00%,地表和到深部品位变化不大,平均含量1.25%,极个别可达1.90%。北东、南西端地表见少量脉石英、方解石及硅化,未见铅、锌矿化。
-
2.3.3 老东寨Ⅱ号矿体
-
老东寨Ⅱ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乌仲一带,赋存在 F3断层破碎带中,围岩为青白口系隆里组,南华系富禄组、大塘坡组、南沱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长约500 m,走向NE30°,倾向南东,倾角70°左右,延深约 250 m。矿体地表厚 2. 00~3. 00 m,深部厚度明显低于地表。该矿床为以锌为主、铅为辅铅锌矿体。铅品位在地表、深部变化都不大,一般为 0.50%~0.70%,平均品位 0.64%。锌地表品位为 0.50%~0.70%,最高 1.15%,深部锌品位略高于地表,平均可达 1.65%。矿体南西端可见少量脉石英、方解石及硅化;北东端多见脉石英、方解石及硅化,局部可见铅、锌硅化。
-
2.3.4 老东寨Ⅲ号矿体
-
老东寨Ⅲ号矿体位于矿区南部老东寨一带,赋存于陡山沱组一段的层间破碎带F21内,地表仅在北东部的一个剥土工程中见有矿化,属于近隐伏矿体 (图2)。矿体一般赋存于断层角砾岩内,呈似层状、透镜状及脉状,在 1号勘探线与 7号勘探线之间,矿体有分枝现象,主干部分为Ⅲ1矿层,上分支为Ⅲ2矿层,整体称为老东寨Ⅲ号矿体。主干矿层走向 30°,长度约 800 m,倾向北西,倾角变化较大,为 4°~64°,倾角一般为 25°~40°,沿倾向最大延伸约 440 m,矿体厚度 0.92~25.76 m,平均厚度 5.91 m,变化系数 97.42%。上分支Ⅲ2矿层整体呈似层状,产状与主干矿层差别不大,但分布范围较小,沿走向延伸约 180 m,沿倾向延伸约90 m,平均厚度为2.69 m。老东寨Ⅲ号矿体多数地段以闪锌矿为主,并伴生有方铅矿,锌品位为 0.50%~38.43%,平均品位为 7.51%,铅品位为 0.30%~32. 00%,平均品位为 2.64%,品位变化系数为 47.88%,为较稳定型。估算的(331)+(332)+(333)铅锌金属资源量达 40.25 万 t,其中锌金属资源量超过 30 万 t,单矿体达到中型矿床规模。
-
2.3.5 老东寨Ⅰ号矿体
-
老东寨Ⅰ号矿体产于老东寨Ⅲ号矿体上盘的 F10 断层中,估算铅金属量 4752.50 t,锌金属量 2293.83 t,平均品位铅2.60%,锌1.44%。老东寨Ⅰ 号矿体规模小,连续性极差,且无法圈定工业矿体。
-
2.4 矿石特征
-
2.4.1 矿物特征
-
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次是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重晶石、方解石。
-
闪锌矿为浅黄色、褐色,主要产于石英基质中,充填于基质石英粒间孔隙,形成不规则状集合体团块,大小为0. 01~0.80 mm;或充填于基质石英裂隙,形成或断续的细网脉状(宽 0. 01~0.50 mm,长 0.5~8. 0 mm)。局部富集成致密块状或较宽的脉状(>5 mm)。含量一般为 0.5%~25. 0%,最大为 38.43%,平均为7.18%。
-
方铅矿同样产于石英基质中。一般为他形粒状、星点状,充填于石英粒间孔隙,形成不规则状集合体团块,大小为 0. 05~5. 00 mm;亦充填于闪锌矿裂隙,形成不规则状集合体团块(大小为 0. 01~0.70 mm)。局部富集成致密块状或较宽的脉状(> 5 mm)。含量一般为 0.30~7. 00%,最大为 32. 00%,平均为2.45%。
-
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及集合体星散分布于基质及碎斑中,粒径 0. 01~0.20 mm,或充填于断层破碎带的角砾裂隙、闪锌矿、方铅矿边部,含量一般为3%~5%,最大10%。
-
图2 老东寨Ⅲ号矿体勘探线剖面图(据余杰等,2017)
-
1—第四系;2—陡山沱组一段;3—南沱组;4—大塘坡组二段;5—大塘坡组一段;6—南华系富禄组;7—隆里组二段;8—断层及编号;9—含矿断层破碎带;10—矿体
-
黄铜矿极少见,仅在个别样品见到,一般为它形粒状,粒径约 0.1 mm,呈不规则状分布于石英脉中,或与黄铁矿共生,含量极微,小于0.1%。
-
浮选实验中,对闪锌矿、方铅矿进行了粒度测定,发现二者均以粗粒为主,且嵌布不均匀(余杰等,2017,2018)。其中闪锌矿浸染粒度略粗,两种矿物各目粒级分布率很相近。而在<0. 075 mm 的占比为 17.10%。总之,二者有所差别,但相差不大。
-
石英主要分为石英基质和石英脉两种类型产出。基质中的石英一般呈自形—他形粒状,粒径 0. 001~0.800 mm。石英脉中的石英呈自形晶粒,粒径0. 05~0.10 mm。石英脉穿切前期含铅、锌矿的石英基质和炭质硅质碎斑,脉壁与围岩有交代,接触界线不平直。脉宽 0.1~5. 0 mm,其内未见铅、锌矿物。
-
重晶石局部可见,呈他形—半自形粒状、板状,粒度一般为 0. 04~0.10 mm,最高可达 2. 0 mm,团块可达 1. 0 cm,产于断层破碎带的角砾岩缝隙之间,一般含量3%左右,高达52%。
-
方解石呈他形粒状,粒度为 0. 02~2. 00 mm,产于断层破碎带的角砾岩缝隙中,一般含量 12%~15%,最高可达40%。
-
野外观察和岩矿鉴定显示,矿物组合主要有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方解石,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方解石,石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重晶石、方解石。可见,石英、方解石的形成贯穿整个成矿过程。矿物生成顺序为石英 (硅化)→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石英。其中,早期的石英主要为基质中的硅化石英,后期石英主要表现为穿插早期铅锌矿石的石英脉(表1)。
-
2.4.2 矿石组构
-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
-
(1)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中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粒形状产出,粒度一般 0. 01~0. 03 mm,产于闪锌矿、方铅矿边部及岩石裂隙中(图3a);方解石呈他形粒状产出,一般粒度 0. 02~2. 00 mm分布闪锌矿、方铅矿、角砾岩缝隙中。
-
(2)他形粒状结构:矿石闪锌矿、方铅矿,一般都呈他形粒状分布于网状石英脉及不规则的团块状石英脉中,粒度一般 0.1~0.2 mm,最大可达 5 mm。
-
(3)交代残余结构:闪锌矿、方铅矿伴随石英交代断层角砾岩后胶结而成的残余结构,而断层的角砾大小不等,碎块不同程度位移,呈次梭角状,是该矿区主要的矿石结构(图3b)。
-
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
块状构造:闪锌矿、方铅矿等组成,致密、无空洞,矿物颗粒大小不定,分布无方向性,金属硫化物含量占 75% 以上,仅含少量脉石矿物,则称为致密块状造(图3c)。
-
浸染状构造:他形粒状闪锌矿、方铅矿浸染状分布在脉石矿物中,则构成浸染状构造。
-
脉状构造:闪锌矿、方铅矿呈他形粒状沿岩石、角砾、脉石矿物裂隙聚集形成脉状构造。
-
网状构造:闪锌矿、方铅矿随硅化新生石英呈他形粒状,彼此紧密镶嵌,粒度为0. 02~1. 00 mm,呈网脉状产出,方铅矿、闪锌矿分布于石英网脉中形成网脉构造(图3d)。
-
2.4.3 矿石组分
-
光谱和组合分析显示(余杰等,2017,2018),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是铅、锌。铅一般品位为0.50 %~25%,最高可达 38.43%;锌元素一般品位为 0.80%~7. 00%,最高可达 32. 00%;可利用的伴生组份有镉、镓、锗、银、金,镉含量为 4×10-6、镓含量为 11×10-6~23×10-6、锗含量为 7×10-6~12×10-6、银含量为 11.20×10-6~86. 0×10-6、金含量为 0.30×10-6~1. 0× 10-6,均满足伴生矿产的工业指标,且与铅、锌含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镉、镓、锗主要含在铅、锌矿中,银主要含在方铅矿中,金主要产在铅锌矿石的硅化石英脉、角砾岩中,沿石英粒间、角砾岩裂隙分布。Cu、Fe是主要有害元素,Cu 的含量为 0. 003%~0. 018%、Fe 的含量大都小于 1%,均不影响矿石质量。
-
2.5 热液蚀变
-
该矿床的热液蚀变范围较大,蚀变与断层构造作用紧密相关,在断层破碎带旁侧 0.50~1. 00m 内,蚀变作用明显增强。热液蚀变以硅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为主,且与锌铅矿化关系极为密切;方解石化、白云石化次之,且形成时代较晚,属于成矿后的热液蚀变。
-
硅化:一般出现在断层破碎带中,主要为玉髓和石英,玉髓常以隐晶质分布于基质中,常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晶,与铅锌矿化关系极密切,较铅锌成矿同时或稍早,有时共同组成断层角砾岩的胶结物,角砾也具不同程度硅化。石英主要以脉状形式产出,并可见穿插早期硅化产物。
-
黄铁矿化:在赋矿围岩中常呈团块状、细脉状分布于含粉砂质炭质泥质板岩、微晶钙质白云岩,含有机质微晶白云质灰岩中;在矿体内部及矿体围岩中常见黄铁矿化,常呈团块状、脉状及星点状发育。
-
重晶石化:常呈板状及他形粒状,粒度一般 0.10~2. 00 mm,一般出现在断层破碎带角砾岩中,与铅锌矿关系密切,它与铅锌矿几乎是同时形成,有时共同组成角砾岩的胶结物。
-
图3 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矿石境下特征
-
a—不规则状黄铜矿穿插交代粒状黄铁矿;b—浸染状闪锌矿交代黄铁矿和早期石英;c—方铅矿交代闪锌矿;d—后期石英脉穿插闪锌矿和黄铁矿;Py—黄铁矿,Ccp—黄铜矿;Sp—闪锌矿;Gn—方铅矿
-
方解石化:常以他形粒状,粒度一般 0.1~1. 0 mm 集合体分布于断层破碎带及附近围岩中,铅锌矿体附近,为成矿后期的产物,普遍分布于断层构造附近。
-
白云石化:常以他形粒状,粒度一般 0. 004 mm 集合体分布于断层破碎带及附近围岩中,分布较普遍,早期形成的灰岩见有明显的白云岩化作用。
-
3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3.1 控矿因素
-
3.1.1 构造
-
丹寨县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矿区内断层构造较为复杂,并具多期性。矿区内各断层的交切制约关系指示,最早形成的断层是近 SN 向 F4、F31,其次为 NE 向断层 F1、F10,再是相伴而生、相互制约的 NNE 向断层 F2、F3和 NW 向断层 F5、F6。总结矿区内矿体的产出特征,可以发现矿体受断裂控制明显,乌寿Ⅱ号矿体和老东寨Ⅱ号矿体分别受控于 NNE 向断层 F2、F3,乌佐 I 号矿体受控于 NW 向断层 F6。可见,较晚期的 NNE 向断层和 NW 向断层是矿区重要的含矿构造。
-
从区域上看,老东寨-乌佐矿区的已知铅锌矿 (化)体都分布在区域性蔓洞断层和朱砂场断层构成的NNE向断裂带附近的次级断层。据此推断,区域性蔓洞断层和朱砂场断层构成的 NNE 向断裂带可能为区内的导矿构造,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通道;NNE向和NW向次级断层则是区内的容矿构造,提供赋矿空间。
-
3.1.2 岩性组合
-
除了构造以外,地层岩性也是老东寨—乌佐矿区的重要控矿因素。如,老东寨Ⅲ号矿体的赋矿构造 F21实则为震旦系陡山沱组一段的层间破碎带。该层间破碎带形成的原因在于陡山沱一段岩性为灰—灰黑色含粉砂质炭质泥质板岩夹含白云质炭质钙质板岩及透镜状白云质灰岩,即能干性较弱的泥质板岩中间夹能干性较强的钙质板岩和白云质灰岩。这种岩性组合在构造运动过程中,极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层间破碎带,内部碳酸盐岩形成的断层角砾岩构成了很好的容矿空间,破碎带上下的泥质板岩则有较好的密闭性。因此成矿位置相对较集中,矿石品位也相对较高,层间破碎带向深部有变薄迹象,矿体向深部也相应变薄。
-
3.2 找矿标志
-
综合上述矿床地质特征,可见构造和岩性组合可以作为区内铅锌找矿勘查的间接标志,热液蚀变、化探异常和铁帽等则是直接找矿标志。
-
(1)间接找矿标志:泥质板岩夹含钙质板岩和白云质灰岩形成的断层破碎带是区内最重要的赋矿构造,矿区内NNE向,NW向断层中多有不同程度的铅、锌矿化,这些岩性组合和断层构造均是区内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
-
(2)直接找矿标志:①矿区内各矿体均发育极强、极普遍的硅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和分布极广的方解石化,该热液蚀变组合是区内找铅锌矿的直接找矿标志;②区内铅锌矿体分布地方往往具有较高的铅、锌、镉化探异常,并具有三级浓度分带,这些化探异常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③区内的矿化露头、铁帽等也可直接定位矿体。
-
4 矿床成因与找矿意义
-
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成矿属于扬子地块周缘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姚书振等(2020)根据构造—建造— 成矿作用特征将扬子地块周缘铅锌多金属成矿系统划分为 3 大类:①以同生沉积作用为主的沉积— 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类(Pb、Zn、Fe、Mn、P、Ag-V 等)、 ②以盆地流体为主的后生热液成矿系统类(Pb、Zn、 Au、Hg、Sb等)、③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类(Pb、Zn、Fe、Cu、Au、Ag等),并指出扬子地块周缘铅锌锰多金属巨型成矿带的形成主要与这3大类成矿系统的形成演化有关。
-
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中的地层岩性以板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缺失热水沉积的硅质岩,矿体多产于断层或层间破碎带,且矿石多见脉状-网脉状构造,明显不同于同生沉积—热水沉积的特点,基本排除了沉积—热水沉积成矿系统类(杜东旭等, 2021)。此外,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区未见侵入岩体,矿石特征也明显不同于远成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型金多金属成矿系列,基本排除了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类。因此,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最有可能属于以盆地流体为主的后生热液成矿系统类。其中,花垣铅锌矿床是扬子东南缘以盆地流体为主的后生热液成矿系统类的典型矿床代表,研究程度较高,并且已经基本确定为 MVT 型铅锌矿床(隗含涛等,2021,2017)。
-
本文从矿床地质特征的角度开展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与花垣铅锌矿床的综合对比(表2),分析探讨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成因类型。通过对比发现,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与花垣铅锌矿床位于同一大地构造位置,并具有相同的构造背景。除了赋矿建造不相同外,控矿构造、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形成特征、矿石组构、矿物组合、热液蚀变以及伴生元素等方面均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指示两者具有相似的矿床成因。此外,前人对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所在的都匀—凯里地区铅锌矿化规律的总结发现,都匀—凯里的铅锌矿床具有低温中高盐度流体(101~172℃,11. 0%~15.9%NaCl;叶霖等, 2000)、富集重硫同位素(22%~30%;叶霖等,2000; 杨晓飞等 2019)、成矿与古油藏关系密切(干沥青) (黄远成,2003;张渠等,2007)等特点,与典型 MVT 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应该属于 MVT 型铅锌矿床。
-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发现,目前中国MVT型铅锌床的赋矿层位主要为震旦系—二叠系。如,川滇黔矿集区是中国最典型的MVT型铅锌矿富集区,目前已发现的矿床主要赋存层位为震旦系—二叠系,已知时代最老的赋矿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王奖臻等,2002;张长青,2005;李成厚等,2021a,2021b);扬子地块北缘的陕西马元地区也是重要的 MVT 型铅锌产区,其矿体也主要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的砾状白云质角砾岩带(侯满堂等,2006,2007);扬子地块东南缘的花垣铅锌矿的赋矿层位主要为寒武系清虚洞组白云岩、礁灰岩(付胜云,2011;隗含涛等, 2021,2017);都匀—凯里地区已发现的铅锌矿床 (点)主要赋存于泥盆系、奥陶系、寒武系(金少荣等,2018)。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主要矿体老东寨Ⅲ号矿体主要产于震旦系陡山沱组,为国内首次在灯影组之下的层位中发现的单矿体达中型规模的MVT型铅锌矿(铅+锌>40万t)(余杰等,2018, 2017①)。这一发现指示震旦系陡山沱组也具有较好的铅锌找矿前景,将国内MVT型铅锌矿的找矿勘查方向进一步向深部和外围延伸,拓宽了找矿勘查的目标层位范围,同时赋矿围岩不局限于传统的厚层碳酸盐岩。
-
5 结论
-
(1) NNE 向和 NW 向断层、以及泥质板岩夹钙质板岩和白云质灰岩的岩性组合是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
-
(2)硅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与方解石化的热液蚀变组合,以及铅、锌、镉化探异常是区内直接找矿标志。
-
(3)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初步认为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
(4)老东寨Ⅲ号矿体为国内首次在震旦系陡山沱组中发现的单矿体达中型规模的MVT型铅锌矿,拓宽了国内同类型铅锌矿床的找矿勘查方向和范围。
-
致谢 感谢贵州省省级地质勘查专项资金项目《贵州省普安县莲花山地区萤石矿调查评价》和贵州省兴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找矿勘查项目《贵州省丹寨县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勘探》对本次研究的资助。感谢贵州省兴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在野外勘探工作中提供的帮助。
-
注释
-
① 余杰,田亚江,方永坤,徐阳东,曹兴民,刘勇,刘敏,钟浩 .2017. 贵州省丹寨县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勘探报告[R]. 贵阳:贵州省地矿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
-
参考文献
-
陈国勇, 安琦, 范玉梅 . 2005. 黔东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分析[J]. 贵州地质. (4): 252-259.
-
陈毓川, 朱裕生, 肖克炎, 张晓华, 梅燕雄, 闫升好, 刘亚玲, 宋国耀, 李纯杰, 王勇毅, 董建华, 李厚民, 丁建华. 2006. 中国成矿区(带)的划分[J]. 矿床地质, 25(S1): 1-6.
-
杜东旭, 张建明, 程培生, 李壮, 汪曙潮, 顾大年. 2021. 庐枞地区西湾铅锌矿床与 MVT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对比研究[J]. 矿产勘查, 12(12): 2332-2340.
-
付胜云 . 2011. 湘西铅锌矿富矿成矿规律探讨[J]. 有色金属(矿山部分), 63(6): 27-35.
-
贵州省地质与矿产勘查开发局 . 1987. 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侯满堂, 王党国, 邓胜波, 杨宗让, 徐涛. 2006.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陕西地质, (1): 45-56.
-
侯满堂, 王党国, 邓胜波, 杨宗让 . 2007. 陕西马元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床类型[J]. 西北地质, (1): 42-60.
-
黄远成. 2003. 贵州凯里柏松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初探 [J]. 贵州地质, (1): 35-40.
-
金少荣, 叶霖, 杨德智, 胡宇思, 韦晨, 代德荣, 李珍立 . 2018. 贵州凯里—都匀地区铅锌矿化规律与找矿靶区[J]. 矿物学报, 38(6): 675-683.
-
李堃, 刘飞, 赵武强, 赵少瑞, 汤朝阳, 段其发, 曹亮. 2021. 湘西-黔东地区碳酸盐岩容矿铅锌矿床成矿模式[J]. 地球科学, 46(4): 1151-1172.
-
李成厚, 吕晓强, 祝新友, 胡加昆, 蒋斌斌, 刘孜, 李相材. 2021a. 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构造特征与演化分析[J]. 矿产勘查, 12(5): 1126-1136
-
李成厚, 刘孜, 杨献珍, 胡加昆, 龙圣, 赵亮, 李相材, 祝新友, 吕晓强 . 2021b. 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矿产勘查, 12(4): 953-963
-
刘家铎, 张成江 . 2004. 扬子准地台西南缘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潘桂棠, 肖庆辉, 陆松年, 邓晋福, 冯益民, 张克信, 张智勇, 王方国, 邢光福, 郝国杰, 冯艳芳 . 2009. 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J]. 中国地质, 36(1): 1-28.
-
王华云, 施继锡. 1997. 贵州丹寨、三都、都匀地区低温成矿系列的成矿物质来源和分异条件[J]. 矿物学报, (4): 491-500.
-
王奖臻, 李朝阳, 李泽琴, 李葆华, 刘文周. 2002. 川、滇、黔交界地区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与美国同类矿床的对比[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 127-132.
-
隗含涛, 邵拥军, 熊伊曲, 刘伟, 孔华, 李群, 隋志恒 . 2017. 湘西花垣铅锌矿田成矿模式[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 (9): 2402-2413.
-
隗含涛, 邵拥军, 叶周, 周皓迪 . 2021. 湘西花垣铅锌矿田闪锌矿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8(2): 142-153.
-
肖克炎, 邢树文, 丁建华, 朱裕生, 马玉波, 丛源, 阴江宁, 孙莉, 陈郑辉, 席伟杰. 2016. 全国重要固体矿产重点成矿区带划分与资源潜力特征[J]. 地质学报, 90(7): 1269-1280.
-
姚书振, 宫勇军, 胡新露, 周宗桂, 沈传波, 皮道会, 熊索菲, 谭满堂 . 2020. 中上扬子地块周缘主要金属成矿系统及成矿谱系 [J]. 地学前缘, 27(2): 218-231.
-
杨晓飞, 金中国, 庞保成 . 2019. 贵州万山—松桃铅锌矿控矿因素及成矿过程分析[J]. 矿产勘查, 10(10): 2549-2557
-
叶霖, 刘铁庚, 邵树勋. 2000. 富镉锌矿的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 以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床为例[J]. 地球化学, 29(6): 597-603.
-
叶霖, 潘自平, 李朝阳, 刘铁庚, 厦斌. 2005. 贵州都匀牛角塘富镉锌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 矿物岩石, (2): 70-74.
-
余杰, 徐阳东, 田亚江, 郑禄林, 高军波, 陈智. 2018. 贵州省丹寨老东寨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J]. 贵州地质, 35 (1): 14-19.
-
张渠, 腾格尔, 张志荣, 秦建中 . 2007. 凯里—麻江地区油苗与固体沥青的油源分析[J]. 地质学报, (8): 1118-1124.
-
张长青 . 2005. 川滇黔地区 MVT 铅锌矿床分布、特征及成因研究 [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朱霭林, 王常微, 易国贵, 卢定彪 . 1995. 贵州雷公山地区过渡性剪切带及其与锑金多金属矿关系[J]. 贵州地质, (1): 1-5.
-
朱裕生, 王全明, 张晓华, 方一平, 肖克炎. 1999. 中国成矿区带划分及有关问题[J]. 地质与勘探, (4): 1-4.
-
朱裕生, 肖克炎, 马玉波, 丁建华 . 2013. 中国成矿区带划分的历史与现状[J]. 地质学刊, 37(3): 349-357.
-
摘要
贵州省丹寨县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是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南段新发现的一中型规模铅锌矿床。通过系统梳理矿床地质特征,发现NNE向和NW向断层、板岩与白云质灰岩的岩性组合是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硅化、黄铁矿化、重晶石化与方解石化的热液蚀变组合,以及铅、锌、镉化探异常是区内直接找矿标志。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初步认为老东寨—乌佐铅锌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老东寨 Ⅲ号矿体为国内首次在陡山沱组中发现的单矿体达中型规模的 MVT型铅锌矿体,拓宽了国内 MVT型铅锌矿找矿勘查范围。
Abstract
The Laodongzhai-Wuzuo Pb-Zn deposit in Danzhai, Guizhou Province is a newly discovered medium-sized Pb-Zn deposit in the southern Xiangxi-Qiandong Pb-Zn metallogenic belt. Based on a systematical Summary of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NE- and NW-trending faults, as well as the lithologic combination of slate and dolomitic limestone are important ore-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Laodongzhai-Wuzuo Pb-Zn deposit.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silicification, pyritization, baratization and calcitization,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Pb, Zn and Cd are direct prospecting criteria in the area.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it is believed that Laodongzhai-Wuzuo Pb-Zn deposit belongs to MVT type Pb-Zn deposit. The Laodongzhai-III ore body is a medium-sized type MVT type Pb-Zn deposit that first discovered in Doushantuo Formation, which broadens the direction and scope of prospecting for MVT type Pb-Zn deposit in China.
Keywords
Guizhou ; Laodongzhai-Wuzuo ; Pb-Zn deposit ; ore genesis ;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