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阳春盆地位于钦杭成矿带的西南段,是一个在印支期复向斜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北东向的局部断陷盆地(李献华等,2001;段瑞春等,2013;杨大欢等,2015;欧阳志侠等,2018;赵海杰等,2021)。目前盆地周边已发现矿床(点)50余处,包括石菉大型铜钼矿床(次生+原生)、天堂大型铜钼(铅锌)矿床、锡山中型锡矿床、芒鹅岭中型铁铜矿床、十二排中型铅锌矿床、崩坑中型铅锌矿床、小南山中型钨矿床、鹦鹉岭中型锡钨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以及茶地中型铅锌矿床等,矿化元素为Cu、Fe、Pb、Zn、W、Sn等,矿床类型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热液脉型等(吴剑和曾小华,2011;赵海杰等,2012;郑伟等,2014)。
-
旗鼓岭铜多金属矿区位于阳春盆地的南缘,北邻鹦鹉岭、石菉,东靠锡山,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111°34'41″,北纬22°05'07″。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多支地勘队伍断续在矿区开展了近20年的找矿工作,认为该区拥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但未取得较大突破。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近年在该矿区初步取得了找矿突破,据钻孔单孔显示铜钨多金属矿化累计厚度达 148.13 m,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矿区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旗鼓岭综合异常与石菉大型铜钼矿床的石菉综合异常的元素组合分布具有相似特征(林玮鹏,2021);通过矿区流体成矿过程的研究,石英-硫化物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沸腾作用是金属矿物的主要沉淀机制(张龙,2018);通过测定矿床中辉钼矿样品的模式年龄和化学成分,推断成矿作用可能与岗美岩体同期的岩浆事件有关,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同时黄铁矿可能来自岩浆热液(郑伟等,2018),认为旗鼓岭矿区在深部中酸性岩浆岩及其与碳酸盐岩构造接触部位矽卡岩型、斑岩型铜钨多金属矿床找矿潜力大(林玮鹏,2021)。以往研究为该矿区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但多是从矿区成矿规律、成矿阶段和成矿时代等角度进行研究,对矿区具体的化探异常和找矿方向研究程度较浅。
-
由于旗鼓岭矿区位于粤西地区,具有植被覆盖率高、年均降雨充沛、风化层较厚、地表基岩出露不佳的特点,矿化信息较难被发现。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在植被覆盖区找矿及寻找隐伏矿体具有较好的效果(熊亮等,2010;张善明等,2011;张广平等,2014;郭淑庆等,2021;连颖等,2022)。本文通过对旗鼓岭矿区进行 1∶10000 地球化学测量,分析其异常特点,圈出综合异常区,利用异常检查和槽探等手段对靶区内的化探异常、矿化带进行揭露,综合重磁化等方法异常信息,为矿区及外围找矿提供方向。
-
1 矿区地质概况
-
旗鼓岭铜多金属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粤中地块与云开地块的交汇处,吴川—四会褶断带的东南侧,阳春断陷盆地的西南部(林玮鹏,2021)(图1)。盆地内基底为震旦系和寒武系的复理石建造,盖层为上古生界浅海相碎屑岩、砂页岩、碳酸盐岩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盖层的顶部零星分布侏罗纪陆相碎屑岩(马大铨等,1985)。阳春盆地构造复杂,北东—北北东向构造为其最主要的构造形式(郑伟等,2014)。盆地内岩浆活动频繁,尤以燕山期最为强烈(于津生等,1988),岩浆岩的侵入为成矿作用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是区内成矿的重要条件(郑伟等,2014)。岗美岩体是燕山期活动的主要岩体之一,其周边分布着多个中小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
图1 旗鼓岭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图(据林玮鹏,2021修改)
-
旗鼓岭矿区主要出露上泥盆统天子岭组、帽子峰组,下石炭统测水组,上侏罗统金鸡组等,其中天子岭组和帽子峰组与矿化关系密切,是矿体的主要赋存层位(林玮鹏,2021)。矿区发育多期次构造,褶皱、断裂均有发育。褶皱主要为尧垌堡背斜,背斜核部为天子岭组,两翼为帽子峰组,背斜向北西倾伏,核部天子岭组因断裂破坏影响,地表出露不规则。矿区断裂构造线方向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和南北向(图2)。矿区地表虽无岩浆岩分布,但依据地质及物化探信息综合分析,推测深部存在隐伏岩体(张龙,2018;郑伟等,2018,林玮鹏,2021)。
-
2 样品的采集与测试
-
结合旗鼓岭矿区实际地质情况,按照《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要求,在矿区 7 km2 范围进行 1∶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测线方向为 45°,采用 100 m×40 m 网度开展。样品采集采用组合样的方法,采集 B 层土壤样,采样深度多在距地表20~50cm 处,共采集样品 1993 个(含重复样 40 个)。样品委托有色金属桂林矿产地质测试中心分析 Au、As、 Sb、Cu、Pb、Zn、Ag、W、Sn、Bi、Mo 11种元素。各元素分析方法和分析质量均较好,其中Au采用GF-AAS 分析方法,Ag采用ES分析方法,As采用AFS分析方法,Mo、Cu、Pb、Zn、Bi、Sb采用 ICP-MS 分析方法,内检合格率均大于95%。
-
3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
3.1 单元素异常特征
-
浓集比率体现了区内元素富集程度的强弱,浓集比率数值越大,表示该元素富集程度越强(袁征等,2023),同时若变异系数越大,表示该元素在区内分布越不均匀,元素的迁出带入作用越明显,成矿作用越强烈,找矿意义也就越大(燕军利等, 2021)。根据计算元素变异系数和浓集比率等参数结果(表1),样品的 W、Bi、Cu、Pb、Zn、Au 元素变异系数(2.80、2. 04、2. 04、3. 05、2. 06、4.30)>2,浓集比率>1,说明W、Bi、Cu、Pb、Zn、Au在矿区富集的程度高,比较容易形成地球化学异常。
-
元素的相关性反映了两种元素间的密切程度以及变化关系,具有相关性代表着其地质元素可能在成因和来源上有一定的关联(蒙勇等,2011;肖其鹏和肖谆,2020;郭淑庆等,2021)。利用SPSS软件,对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见表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u与W、 Sn、Mo、Bi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83、0.72、0.54、 0.67,Pb 与 Ag、Zn、As、Sb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56、 0.70、0.51、0.40,W与Mo、Sn、B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56、0.80、0.53,Mo与Bi的相关系数为0.53,Ag与 Zn、As 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73、0.36,Zn 与 As 相关系数为 0.43,As 与 Sb 的相关系数为 0.45。Cu、Pb、 W、Mo、Ag、Zn 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反映了成矿元素的次生组合特征。综上,Cu、W、Pb具有分异性较强、集散性较明显、相关性也较好等特征,可以作为矿区的找矿指示元素。
-
3.2 元素组合异常分析
-
3.2.1 R型聚类分析
-
聚类分析是将变量元素按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让具有相同特征和性质的元素归集到一类,因而找出一些可以代表矿区地球化学性质特征的元素组合(李超等,2020;王飞等,2023)。根据矿区11个元素的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显示:按相关系数R=15为界,将元素分为 4组:①Cu、W、Sn、Bi、Mo;②Ag、Zn、 Pb;③As、Sb;④Au(图3)。
-
图2 旗鼓岭矿区地质简图(据林玮鹏,2021修改)
-
1—第四系;2—上侏罗统金鸡组;3—下石炭统测水组;4—下石炭统石磴子组;5—上泥盆统帽子峰组;6—矿体及编号;7—矽卡岩;8—角岩带; 9—含矿石英脉;10—实测断层;11—推测断层;12—整合推测界线;13—不整合推测界线;14—已施工探槽;15—钻孔及编号;16—CSAMT测线及编号;17—地名
-
Cu、W、Sn、Bi、Mo元素组合为中高温成矿元素,与岩体热液活动相关,意味着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高业舜等,2017;郭淑庆等,2021;连颖等,2022);Ag、Zn、Pb 为中低温元素,这 3 种元素单独成一类组合,说明其空间上与中高温成矿元素重叠度不高;As、Sb 和 Au 均为低温元素,但 As、Sb 和 Au 分别成为一类,可能意味着 As、Sb 元素和 Au 元素分布成因上有所不同。
-
注:①元素质量分数单位为10-6,Ag、Au为10-9;②变异系数=标准差/平均值;③浓集比率=平均值/背景值。
-
注:**表示在0. 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 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图3 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
3.2.2 因子分析
-
因子分析是一种从众多数据中提取具有相同性质的因子,然后将其分类为单一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蒙勇等,2011;祁轶宏等,2013;连颖等, 2022)。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确定不同因子的元素组合。
-
利用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表3),KMO度量 (0.74)>0.60,Sig.(0. 00)<0. 05,结果表明样品数据完全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孙凯等,2011;杨笑笑等, 2018;李超等,2020;郭淑庆等,2021;连颖等, 2022)。
-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及累计方差贡献结果(表4),3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 1,累计方差贡献率6 8.41%,包含了大部分的统计元素。因此,整个数据变化的情况可以选用 3 个主因子来代表表示,将每组因子中数值大于 0.55 的归为一类(彭头平等, 2002;郭淑庆等,2021;连颖等,2022)。综上,Cu、 W、Mo、Sn、Bi 归为一类,Pb、Ag、Zn 归为一类,As、 Sb、Au归为一类。
-
3.3 元素异常圈定
-
3.3.1 元素异常圈定方法
-
异常下限计算公式为:T=C+2S。其中:T—异常下限(单位为 10-6,Ag、Au 为 10-9),C—算术平均值 (单位为 10-6,Ag、Au 为 10-9),S—标准差(单位为 10-6,Ag、Au 为 10-9)。用计算机逐次剔除大于算术平均值与 3 倍离差(S)之和的数据后而得算术平均值(C),在此基础上,由算术平均值加 2倍标准差算出异常下限(T),同时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图和矿区的地质情况,对部分元素的异常下限作了调整和取整(表1)(于少川,2018;李新等,2022;杨水旺等, 2022)。浓度分带用公式 anT(a=2,n=0,1,2,T=元素异常下限确定值)来确定外、中、内带(卢仁等,2014;臧金生等,2014;高业舜等,2017)。数据处理成图见图4。
-
3.3.2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矿区土壤元素异常较发育,以Cu、W、Bi等中高温成矿元素为主,次为 Pb、Au、Ag 等中低温成矿元素,Zn、Sn 异常较弱(林玮鹏,2021)。矿区 Pb、Zn、 Au等元素背景值普遍较高,尤以Pb、Zn元素最为明显,反映出矿区内地质体为 Pb、Zn 等元素成矿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
-
矿区元素次生晕异常分带明显,其中 Cu、W、 Bi、Mo等中高温成矿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北段旗鼓岭附近,Au、Ag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南段旗鼓尾附近,Pb异常则位于旗鼓岭东侧沿矿区主断裂呈串珠状分布(林玮鹏,2021)。从异常形态看,异常成因应主要与线状地质体有关。
-
3.4 综合异常特征及异常查证
-
本次土壤测量一共圈定了 7 处综合异常,其中 AP1、AP4、AP5异常区未发现有矿点,但从主要元素异常强度分析,推测有找铅锌矿价值;AP2、AP3 异常由已知铋铜钨矿体引起,这两个异常有进一步找铋铜钨矿价值;AP6、AP7 异常区内未发现有矿点,但 Au、Pb、As 异常强度高,推测有找铅、金矿价值,尤其是找金矿潜力大(图4)。
-
(1)下村仔异常(AP1异常)
-
下村仔综合异常位于旗鼓岭北坡,异常主要分布于下村仔南面胶场。元素组合主要为As、Cu、Pb、 Zn、W、Bi,伴有 Au、Ag、Sb 等异常。该异常面积较大、形态不规则,部分元素异常东北部未封闭,其中 Bi元素异常面积约0.55 km2。异常面积较小元素基本与 Cu、Pb、Zn、W、Bi 等主要元素异常浓集中心重合,表明各元素异常重合好。异常最大值:Pb1988.4×10-6、Zn 1200. 0×10-6、Cu 582.3×10-6、W 262.6×10-6。根据异常形态及元素相关性统计可知,其中AP1异常各元素相关性可分为Pb、Zn、As和 Cu、W、Bi 两组,该组合可能与相应的矿化类型有关。据主要 Cu、Pb、Zn、W 异常强度和形态判断,该异常可能由垂直于旗鼓岭区域主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控制,认为属矿(化)致异常。
-
(2)旗鼓岭—灯心塘异常(AP2异常)
-
旗鼓岭—灯心塘异常位于旗鼓岭东北山坡,灯心塘胶场一带。该异常面积约 0.80 km2,异常东北部分未封闭,主体沿北东、南西两个方向展布。该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 Cu、Pb、Zn、Bi、Sb、Au等,其中 Cu、Bi、Sb异常呈面状分布,异常规模大、连续性好,但异常浓集中心面积较小、分布零散。AP2 异常 Pb、Zn 异常强度和规模相比 AP1 异常次之,且连续性差,形态表现为串珠状分布,总体沿平行和垂直于旗鼓岭北坡矽卡岩走向方向产出。该异常 Cu、 Pb、Zn、Bi、Sb 等元素异常形态与旗鼓岭矽卡岩、含矿石英脉等地质体平行或垂直,且部分与相应地质体重合,表明该综合异常为矿致异常。通过槽探揭露,该异常发现 V2矿带,地表控制走向长约 800 m,最厚为 11.25 m,圈定矿体 2 条,矿体水平厚度为 5. 00~6.19 m;矿体平均品位:Cu 0.23%~0.41%, WO3 0.128%~0.130%(林玮鹏,2021)。
-
(3)尧垌堡异常(AP3异常)
-
尧垌堡综合异常位于旗鼓岭南面山坡,旗鼓岭 —马子岭地段。该地段除Bi、Mo元素异常连续产出并覆盖整个 AP3异常区域外,其余元素异常均零散分布。除 Bi、Mo 元素外,Cu、W、Sn 异常主要有 4 处浓集中心,并分布在 AP3 异常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4 个部位,其中尤以西北部异常规模和强度最佳。AP3 异常西北部异常元素峰值为:Bi131. 0× 10-6、Cu 1968.2×10-6、W 1300. 0×10-6、Zn 213.5× 10-6,该异常浓集中心与 V1矿体、矽卡岩、角岩带基本重合,沿该异常中心,地表可见大量风化残留的矿化矽卡岩,表明该异常为矿致异常。通过多处探槽和民窿揭露,该异常范围发现 V1矿带,地表控制长约 600 m,宽 4. 00~71.54 m,圈定矿体 3 条,矿体水平厚度为 2.95~7.30 m;矿体品位:Cu 0.21%~12.92%, WO3 0. 064%~0.990%, Mo 0. 021%~1.980%;矿体平均品位:Cu 0.20%~2.17%,WO3 0. 064%~0.120%(林玮鹏,2021)。
-
(4)马子岭异常(AP4异常)
-
马子岭异常位于尧垌冲仔尾北面,冲子岭山一带。该异常位于矿区西南角,面积约0.30 km2,异常西面和南面未封闭。该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 Pb、 As、Zn、Ag,Cu、W、Sn 等异常不发育。除 Pb、As 具 3 级浓度带外,其他元素异常普遍为 1~2 级浓度带。 Pb、As、Zn 等异常重合较好,其中 Pb 异常浓集中心面积小、连续性差,As 元素异常浓集中心强度和面积相对较大,主要分布在马子岭山顶西南面山坳和北面水塘北侧两处。该异常主要分布于矿区帽子峰组石英砂岩和粉砂岩地层中,地表未见矿化,该区域异常成因不明。
-
(5)上旗鼓异常(AP5异常)
-
上旗鼓异常位于旗鼓岭矿区中段,新中—上村 —上旗鼓区段,地层层位上主要产出于金鸡组上段,并跨越金鸡组下段和泥盆系帽子峰组,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等。异常主体呈面状分布,沿北西向展布、平行于区域主构造方向,面积约 0.36 km2。该综合异常主要元素组合为 Pb、Sb、Au、 Ag,W、Sn、Bi、Mo 异常不发育。该异常有 2 处异常中心,分别位于上村西南和上旗鼓西南部位,除 Pb 异常浓集中心面积相对较大外,其他元素异常浓集中心均较小。元素异常峰值有:Pb439.3×10-6、Ag 0.892×10-6、Au 38.34×10-9。
-
根据异常形态和异常产出部位可知:该异常主要沿区内主构造方向分布,并且异常中心均落在主构造带上。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可知,该主构造带代表了泥盆系和侏罗系的不整合接触带,野外无矿化现象,推断该异常成因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和地层。
-
(6)并角异常(AP6异常)
-
并角异常位于旗鼓尾苏茅根—并角一带,面积约0.55 km2。该异常呈面状分布,形态近方形,主要由3处异常浓集中心组成。根据异常形态与分布可知,该异常虽然总体呈面状分布,但浓集中心主体沿北东向展布,平行于区内次级断裂构造方向,表明区内构造作用对次生晕异常影响明显。该综合异常主要元素组合为 Pb、As、Sb、Au、Ag,W、Sn、Bi、 Mo 不发育。元素异常峰值有:Pb1900.60×10-6、As 265.40×10-6、Sb109.90×10-6、Au 114.13×10-6、Ag1. 04×10-6。
-
(7)旗鼓尾异常(AP7异常)
-
旗鼓尾异常位于旗鼓尾鹿子岭一带,异常形态不规则,面积约 0.36 km2。该异常主要分布在侏罗系金鸡组粉砂岩、石英砂岩地层中。Au、As 异常主体呈北西向分布,部分分布在泥盆系帽子峰组砂页岩地层中;Ag、Pb元素异常呈北东向产出,平行于区内次级构造方向。旗鼓尾异常主要元素组合为As、 Pb、Au、Ag 等,W、Sn、Bi、Cu 等异常不发育,不同于旗鼓岭异常分布情况。根据异常区内元素分析结果可知,其中 Pb、Au 元素峰值较高,分别为 1172.80×10-6、111.43×10-9,衬值分别为 7.99和2.43。
-
图4 旗鼓岭矿区地质图与元素异常图
-
a—矿区地质简图;b—Cu元素异常图;c—W元素异常图;d—Sn元素异常图;e—Bi元素异常图;f—Mo元素异常图;g—Pb元素异常图;h—Zn元素异常图;i—Ag元素异常图;j—Au元素异常图;k—As元素异常图;l—Sb元素异常图
-
AP7 异常与区内 AP6 异常毗邻,异常浓集中心与区内主、次级断裂构造基本平行,且异常元素组合一致,推断 AP7 异常主要受区内断裂构造影响。经多条探槽揭露,在 AP6和 AP7异常区发现数条发育于砂岩、粉砂岩层间裂隙和破碎带,宽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走向北西为主,倾向南东,倾角50°~70°,发现弱金矿化,两个样品 Au 质量分数大于 0.3×10-6,分别为 0.30×10-6、0.89×10-6,视厚度分别 0.15 m、0.92 m。
-
4 矿体埋深推断及找矿方向
-
矿区 1∶5 万重力异常为呈长条状、圆状于旗鼓岭—旗鼓尾一带展布的局部负异常,推测为 700~900 m埋深的长条状花岗岩体所致(图5d)(林玮鹏, 2021);矿区1∶5万高磁测量异常强,规模大,化极后 “环状”异常特征非常明显(图5e、f),该异常局部磁异常呈“环状”环绕于该“圆状”重力低异常所反映的岩株周围,认为异常为隐伏岩体与围岩接触蚀变带形成的磁性壳所致(图5;林玮鹏,2021)。矿区目前揭露到的矿体主要有埋深于 0~-60 m、-200~-225 m的铜钨矿体、-600~-780 m的钨钼矿体,矿体埋深变化大,且由浅至深具有一定的从中高温元素到高温元素的分带特征,因此对矿区矿体剥蚀程度及矿体埋深情况的探索,有助于后续勘查工作的开展。参考《地球化学详查规范(DZ/T 0353-2020)》 (陈国光等,2020)附录 D 剥蚀程度计算方法中的比值等值线图编图方法,根据因子分析中的分类,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计算每个样点尾晕/前缘晕、尾晕/矿体晕的比值。将元素含量值除以元素含量平均值,将得到的数值采用累加方式计算比值,即:(W+Sn+Mo+Cu)/(As+Sb+Au)、(W+Sn+Mo+Cu)/ (Pb+Zn+Ag)。通过上述计算,每个样点都可以得到一个比值,剥蚀程度比值等值线图的分级可采用七分法,分级界限为:低背景(C-S)、背景(C)、高背景 (C+S)、异常下限(T)、2 倍异常下限(2T)、4 倍异常下限(4T)。其中,C为背景值,S为标准差,T为异常下限(T=C+2S)。从(W+Sn+Mo+Cu)/(As+Sb+Au)和 (W+Sn+Mo+Cu)/(Pb+Zn+Ag)的比值等值线图中可以看出(图5b、c),中高值区与目前地表出露的 V1 和V2矿体位置高度吻合,因此可以用比值等值线图来反映矿体的埋深情况。根据比值等值线图,中高值区在矿区中部呈不规则状北东向展布,推测矿区中部为矿体埋深较浅的部位,应是进一步勘查的首选区段;综合重磁化异常信息,在重力两处负异常及隐伏岩体推断位置的“凹”部位,重磁化异常均有明显反应,位置与 V1矿体吻合,目前深部钻孔揭露有较厚的铜钨钼多金属矿,应是进一步勘查的重点部位;V1 矿体的北东和南西两侧均为中高值区,推测浅部仍有未发现的矿体。
-
图5 旗鼓岭矿区元素衬值累加比值等值线及磁法重力特征图
-
a—矿区地质简图;b—(W+Sn+Mo+Cu)/(As+Sb+Au)衬值比;c—(W+Sn+Mo+Cu)/(Pb+Zn+Ag)衬值比;d—重力局部负异常及隐伏岩体推断图; e—磁法平剖图;f—磁法等值线图
-
5 结论
-
(1)旗鼓岭矿区的 11 种元素中,Cu、W、Pb 元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呈正相关性,变异系数和浓集比率均较大,有强分异性和明显的集散性,易形成地球化学异常,可以作为该区找矿指示元素。
-
(2)矿区元素次生晕异常分带明显,其中 Cu、 W、Bi、Mo 等中高温成矿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北段旗鼓岭附近,Au、Ag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南段旗鼓尾附近,Pb异常则位于旗鼓岭东侧沿矿区主断裂呈串珠状分布。
-
(3)结合矿区地质特征,旗鼓岭东北坡异常 (AP3)和西南坡异常(AP2)处成矿条件有利,具有较好的 Cu、W 矿产找矿前景;旗鼓尾附近并角和鹿子岭异常区域具有寻找Au、Ag矿产的找矿前景。
-
(4)从(W+Sn+Mo+Cu)/(As+Sb+Au)和(W+Sn+ Mo+Cu)/(Pb+Zn+Ag)的比值等值线图中可以看出,中高值区与目前地表出露的V1和V2矿体位置高度吻合,因此可以用比值等值线图来反映矿体的埋深情况。综合重磁化等异常,矿区中部为矿体埋深较浅的部位,应是进一步勘查的首选区段,在重力两处负异常及隐伏岩体推断位置的“凹”部位是进一步勘查的重点部位。
-
参考文献
-
陈国光, 马振东, 张华, 张德存, 叶家瑜, 顾金秋, 梁晓红. 2020. 地球化学详查规范(DZ/T 0353-2020)[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34‒35.
-
段瑞春, 杨红梅, 张利国, 刘重芃, 蔡应雄, 张富铁, 林伟鹏, 梅玉萍 . 2013. 广东阳春盆地石菉铜矿床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7(4): 754‒764.
-
高业舜, 田丰, 张哲, 刘明军, 白永俊, 王可勇 . 2017. 内蒙古额济纳旗红旗山金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评价[J]. 黄金地质, 38(12): 22‒26.
-
郭淑庆, 连颖, 刘战庆, 张鸣远, 张树德, 彭瑜勋, 钟先源. 2021. 赣南崇义碧坑钨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探矿效果[J]. 中国钨业, 36(4): 6‒13.
-
李超, 罗先熔, 汤国栋, 邱炜, 商振城, 张文博, 唐瑞, 孙港归 . 2020. 内蒙古额济纳旗标山北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 [J]. 地质与勘探, 56(6): 1170‒1182.
-
李献华, 周汉文, 刘颖, 李寄嵎, 陈正宏, 于津生, 桂训唐. 2001. 粤西阳春中生代钾玄质侵入岩及其构造意义: Ⅱ. 微量元素和Sr-Nd 同位素地球化学[J]. 岩石学报, 25(3): 927‒942.
-
李新, 贺晓天, 何鹏, 白龙, 刘朝阳, 李福斌, 陈卓, 刘梦迪 . 2022. 内蒙古三七林场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靶区研究[J]. 矿产勘查, 13(4): 481‒489.
-
连颖, 刘战庆, 张鸣远, 蒋鑫, 张树德, 钟先源, 彭瑜勋. 2022. 赣南崇义石咀脑钨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找矿效果[J]. 地质与勘探, 58(1): 86‒95.
-
林玮鹏. 2021. 粤西石菉—锡山矿集区旗鼓岭矿区成矿条件与潜力分析[J]. 矿产与地质, 35(5): 840‒848.
-
卢仁, 梁涛, 王福贵, 杨永千 . 2014. 梁家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J]. 物探与化探, 38(2): 234‒238.
-
马大铨, 赵子杰, 林惠坤, 张小豪 . 1985. 广东阳春盆地岗尾—石菉型花岗岩类中包体的岩石特征及其成因[C]//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10): 59‒72.
-
蒙勇, 文件生, 吕宇明, 林煜强, 伍贵华. 2011. 广西贵港银山岭铅锌矿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J]. 现代地质, 25(5): 1013‒1020.
-
欧阳志侠, 刘东宏, 汪礼明, 梁金龙, 汪汝澎, 吴晓东, 杨胜虎. 2018. 阳春盆地锡山钨锡矿床钾长花岗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矿床地质, 37(4): 867‒884.
-
彭头平, 彭冰霞, 李晓勇, 李超文 . 2002.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试验性研究[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6(4): 442‒447.
-
祁轶宏, 李晓晖, 霍立新. 2013. 因子分析与地质统计学在化探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 安徽地质, (2): 112‒115.
-
孙凯, 周肃, 缪振平, 胡兵, 黄凯, 张琳琳, 邱瑞照, 胡少华 . 2011. 河北峪耳崖金矿苋草沟区次生晕异常及找矿预测[J]. 地质与勘探, 47(4): 566‒576.
-
王飞, 王铎道, 刘战鹏, 董红伟, 董帅, 梁慧斌 . 2023. 冀北老虎沟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潜力[J]. 矿产勘查, 14 (7): 1174‒1183.
-
吴剑, 曾小华 . 2011. 广东省阳春市南山崩坑—石屋铅锌铜锡矿床地质特征[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5(3): 201‒202, 208.
-
肖其鹏, 肖谆 . 202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汝城县蕴坪矿区的找矿应用[J]. 矿产与地质, 34(3): 540‒549.
-
熊亮, 朱杰勇, 朱林生, 李侃, 洪建磊, 贺瑾瑞, 周健. 201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扬子地台西缘会泽铅锌矿带筇竹寺组中的应用 [J]. 物探与化探, 34(4): 467‒475.
-
燕军利, 庞新龙, 李强, 张家琪, 刘振, 赵长春, 马崇军, 闵祥吉, 赵耘, 周宇. 2021. 蒙古国扎马尔地区金多金属矿化带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与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2(2): 401‒408.
-
杨大欢, 肖光铭, 武国忠, 古志宏, 徐燕君, 李文胜, 张素君, 刘建雄, 严己宽, 伍卓鹤, 廖小华, 李森, 徐义洪. 2015. 广东省重要矿产区域成矿规律[M]. 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 122‒128.
-
杨水旺, 尚凯凯, 王剑锋, 陈春景, 乔海霞. 2022. 河南省栾川县磨坪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3(8): 1198 ‒1206.
-
杨笑笑, 罗先熔, 郑超杰, 刘刚, 谭奇, 覃金宁, 祝兵. 2018. 衡阳盆地北缘国庆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 地质与勘探, 54(4): 762‒771.
-
于津生, 桂训唐, 李培忠, 袁超 . 1988. 广东阳春盆地花岗岩类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 广东地质, 13(3): 1‒10.
-
于少川. 2018. 南岭成矿带乐昌市九峰铜多金属矿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J]. 西部资源, (1): 161‒163.
-
袁征, 刘建军, 吴飞, 常磊, 闫东汉, 柴思捷 . 2023. 内蒙古白沙窝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4(6): 952 ‒961.
-
臧金生, 王东晓, 赵瑞强 . 2014. 化探异常定量评价[J]. 物探与化探, 38(6): 1114‒1118.
-
张广平, 赵海良, 赵晓斌, 李假广, 沈中山, 张宇 . 2014.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在新疆西准吉尔吾沙克金矿勘查工作中的应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3(4): 472‒476.
-
张龙, 陈友良, 梁家山, 彭渤洋, 刘堃. 2017. 粤西阳春盆地旗鼓岭铜多金属矿流体包裹体研究[J]. 材料研究与应用, 12(1): 64‒69.
-
张龙 . 2018. 广东阳春盆地旗鼓岭铜多金属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31‒50.
-
张善明, 冯罡, 张建, 张恩在, 刘雅峰, 刘洪卫 . 2011. 运用土壤地球化学寻找深部矿体的原理及方法[J]. 地质与勘探, 47(6): 1114 ‒1123.
-
赵海杰, 郑伟, 欧阳志侠, 汪汝澎, 杨胜虎. 2021. 钦杭成矿带南段阳春盆地中侏罗世钨铅锌矿床的厘定及意义[J]. 岩石学报, 25 (3): 927‒942.
-
赵海杰, 郑伟, 余长发, 胡耀国, 田云. 2012. 粤西石菉铜钼矿床Re-Os 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39(6): 1604 ‒ 1613.
-
郑伟, 毛景文, 范志伟, 赵海杰, 赵财胜, 欧阳荷根 . 2014. 粤西阳春多金属矿集区锡山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J]. 矿床地质, 33(S1): 343‒344.
-
郑伟, 欧阳志侠, 陈友良, 赵海杰, 刘东宏, 吴晓东, 杨胜虎, 汪汝澎, 楚克磊. 2018. 钦杭成矿带南段旗鼓岭铜钨钼多金属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成矿物质来源[J]. 地质学报, 92(1): 94‒106.
-
摘要
旗鼓岭矿区位于阳春盆地的南缘,为近年取得初步突破的矿区,但矿区具体的化探异常和找矿方向研究程度较浅。为研究旗鼓岭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指导进一步找矿,对该矿区进行了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选取了阳春盆地与Cu、W、Mo成矿关系密切的11种元素进行测试,在对数据和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后认为Cu、W、Pb元素分异性强、集散性明显、相关性好可以作为矿区的找矿标识。矿区元素次生晕异常分带明显,Cu、W、Bi、Mo等中高温成矿元素主要分布在矿区北段旗鼓岭附近,Au、Ag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主要分布在外围。因此,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元素的异常分布特征,在旗鼓岭矿区圈定出7处综合异常,且经揭露找矿效果良好。综合重磁化等方法异常信息指出矿区中部为进一步勘查的首选区段,为下一步矿区勘查提供了找矿方向。
Abstract
The Qiguling Min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Yangchun Basin, which has a preliminary breakthrough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the specific geochemical anomalies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the mining area are not well studi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soil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Qiguling Mining Area and guide further prospecting, a 1∶10000 soil geochemic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ining area, and 11 elements closely related to Cu, W and Mo mineralization in Yangchun Basin were selected for testing.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and related paramet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Cu, W and Pb elements can be used as prospecting identification of mining area with strong differentiation, obvious distribution and good correlation. The abnormal zonation of secondary halos is obvious in the mining area. For example, Cu, W, Bi, Mo and other medium-high temperature ore-forming ele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near Qiguling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mining area, while Au, Ag and other medium-low temperature ore-forming elemen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eriphery.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abnorm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7 comprehensive anomalies have been delineated in Qiguling mining area, and the engineering exposure shows that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is good. Finally, based on the anomaly information of remagnetization and other geophysical and chemical explor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mining area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the next exploration direction of the mining area is indic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