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引用本文: 魏江,李惠,禹斌,任良良,王旭,魏子鑫,李永才,王希君,司淑云,杨亚娟,骆雪飞,要悦稳,许丽云. 2024. 再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三个核心理论的创新性及应用效果[J]. 矿产勘查,15(1):82-91.

Citation: Wei Jiang,Li Hui,Yu Bin,Ren Liangliang,Wang Xu,Wei Zixin,Li Yongcai,Wang Xijun,Si Shuyun,Yang Yajuan,Luo Xuefei,Yao Yuewen,Xu Liyun. 2024. Re-discussion on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ree core theories of blind ore prospecting by structural superimposed halo[J]. Mineral Exploration,15(1):82-91.

作者简介:

魏江,男,1986年生,高级工程师,从事化探找盲矿新方法研究;E-mail:404670510@qq.com。

通讯作者:

李惠,男,1937年生,教授,从事化探找盲矿新方法研究;E-mail:lihuibd4@163.com。

中图分类号:P5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01(2024)01-0082-10

DOI:10.20008/j.kckc.202401008

参考文献
李惠. 1991. 典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垂直分带特点[J].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报, 11(2): 161‒170.
参考文献
李惠, 王支农. 1994. 金矿包裹体的气晕、离子晕和叠加晕模型[J].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2(3): 655‒359.
参考文献
李惠. 1997. 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的新进展[J]. 地质与勘探, 33(2): 43‒47.
参考文献
李惠, 张文华, 刘宝林, 常凤池. 1999a. 金矿床轴向地球化学参数叠加结构的理想模式及其应用准则[J]. 地质与勘探, 35(6): 40‒43.
参考文献
李惠, 张文华, 刘宝林, 王敬臣, 郭瑞栋. 1999b. 中国主要类型金矿床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及其应用准则[J]. 地质与勘探, 35(1): 32‒35.
参考文献
李惠, 张文华, 常凤池. 2000. 金矿盲矿预测的原生晕轴向“反(向)分带”和地化参数轴向“转折”准则[C]//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4‒106.
参考文献
李惠, 张国义, 王支农. 2004.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J]. 地质与勘探, 40(4): 51‒54.
参考文献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2006. 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22.
参考文献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李德亮. 2010a.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其在矿山深部找矿效果[J]. 地学前缘, 17(1): 287‒293.
参考文献
李惠, 李德亮, 禹斌. 2010b. 辽宁凤城白云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预测效果[J]. 地质找矿论丛, 25(3): 260‒264.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1.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找矿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4‒68.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2. 胶东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黄金科技技术, 20(4): 1‒6.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3. 构造叠加晕法找矿及研究方法[J]. 地质与勘探, 49(1): 154‒161.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4a. 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的关键技术[J]. 物探与化探, 38(2): 189‒193.
参考文献
李惠, 李青云, 杨克祥, 陈晓敏, 李德亮, 禹斌等. 2014b. 河南秦岭金矿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5. 不同类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矿产与地质, 29(5): 648‒653, 658.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李永才, 魏江. 2016a. 从原生晕、原生叠加晕到构造叠加晕: 化探找盲矿法的发展与创新[J]. 地质找矿论丛, 31(1): 92‒98.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马久菊, 李德亮, 孙凤舟, 李永才, 魏江, 王俊, 王一大, 李上, 司淑云. 2016b. 构造叠加晕预测侧伏矿体深部盲矿的方法及实用模型[J]. 矿产勘查, 7(6): 971‒977.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张国义, 马久菊, 李德亮. 2016c. 从原生晕、原生叠加晕到构造叠加晕: 化探找盲矿法的发展与创新[J]. 地质找矿论丛, 31(1): 92‒98.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魏江, 孙凤舟, 李永才, 王俊, 魏子鑫, 李上, 张贺然, 任良良. 2019. 矿区深部盲矿预测新突破——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J]. 矿产勘查, 10(12): 3070‒3073.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魏江, 李永才. 2020. 热液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理想模型及意义[J]. 地质与勘探, 56(5): 889‒897.
参考文献
李惠, 禹斌, 魏江, 李永才. 2021. 勘查(新)区构造叠加晕研究方法及预测参照实用理想模型[J]. 地质与勘探, 57(2): 351‒359.
参考文献
李惠, 王支农, 张文华. 2001. 大型金矿盲矿的原生叠加晕和预测准则[J]. 黄金科学技术, (Z1): 1-4.
参考文献
李永才, 魏江, 李惠, 禹斌. 2016. 云南江城县岩脚铅锌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矿产勘查, 7(3): 479‒487.
参考文献
马久菊, 李惠, 孙凤舟, 禹斌. 2014. 湖南省锡矿山锑矿床飞水岩矿段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深部预测[J]. 地质找矿论丛, 29(4): 587‒595.
参考文献
马久菊, 李惠, 禹斌, 李永才. 2015. 广西昭平大王顶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地质找矿论丛, 30(2): 286‒294.
参考文献
薛志强, 黄昊, 王鹏飞, 张苏坤, 王红军, 王社全, 徐建昌, 孙保花, 田海涛. 2021.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J]. 矿产勘查, 12(3): 668‒676.
参考文献
禹斌, 李惠, 李德亮. 2008. 河南祁雨沟金矿床J5隐爆角砾岩体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地质找矿论丛, 23: 146‒151.
参考文献
禹斌, 李惠, 李德亮. 2011.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参考文献
禹斌, 李惠. 2017. 典型有色金属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式[J]. 黄金科学技术, 25(2): 1‒6.
参考文献
张贺然, 魏子鑫, 王俊, 王旭, 阮怡箫, 马久菊, 李惠, 刘振锋, 侯文强. 2021.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J]. 矿产勘查, 12(3): 755‒763.
目录contents

    摘要

    “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原生叠加晕理论”和“构造叠加晕理论”是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指导发现异常→ 评价异常→深部预测的三个核心理论,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关键。“构造叠加晕理论”是用少而精的样品发现异常→强化弱异常→加大预测深度的一种理论,“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和“原生叠加晕理论”相结合是异常评价、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重要理论。构造叠加晕团队先后在17个省105个矿山邀请 138次立项研究-预测应用,其中已有 20个矿山提供了预测靶位验证证明,累计找到金金属量突破 320 t,见矿效果非常好。实践进一步证明了三个核心理论在找盲矿中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也表明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盲矿是一种直接、准确、有效的方法。

    Abstract

    The axial zoning theory of primary halos, the theory of primary superimposed halos, and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superimposed halos are the three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 method for guiding anomaly discovery,evaluation, and deep prediction through structural superimposed halos. These theor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improving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superposition halo focuses on identifying anomalies with limited and precise samples, strengthening weak anomalies, and increasing prediction dep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axial zoning theory of primary halo and the theory of primary superposition halo is essential for evaluating anomalies, predicting blind ore deposits, and discriminating ore body denudation degree. The Structural Superposition Halo team h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hese theories in 138 research-prediction projects across 105 mines in 17 provinces. Among them,20 mines have provided verification targets for predictions resulting in a cumulative gold metal yield exceeding 320 t. This demonstrates excellent ore finding results while further confirm- ing the correctness and advancement of these three core theories in blind ore prospecting. It also highlights that structural superposition halo blind ore prospecting is a direct, accurate, and effective method applicable to deep mining areas.

  • 0 引言

  •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是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创新成果,在继“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两个新理论而开创的新方法新技术。“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确定了热液矿床每个矿体都有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其前缘晕、尾晕是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重要标志(李惠等,1999a2000);为破解原生晕轴向出现的“反常-反分带”难题,1991 年李惠等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特点,提出了“原生叠加晕理论”,不仅合理解释了“反分带”现象是由多期多阶段叠加结果导致的,而且将“反常-反分带”变成了预测盲矿重要标志,应用“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 与“原生叠加晕理论”相结合为异常评价→预测盲矿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依据,将“原生晕找盲矿法”发展为“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李惠,1991李惠和王支农,1994);1997年李惠又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严格受构造控制,提出了“构造叠加晕理论”,指导用特殊的采样方法选取少而精的样品(是原生晕找盲矿的 1/5~1/8 样品)就可准确发现和强化盲矿信息、加大预测深度,使其进一步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李惠等,20062013)。

  • 实践是检验理论方法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经过了30年(1992—2022年)研究、建模、预测的找矿实践检验,先后应105个矿山邀请的 138 次立项-研究-预测应用,90% 矿山都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日前,己有 20 个矿山写来见矿证明,累计找到金金属量突破320 t、铜180 kt。全国危矿办为检验该方法预测准确性,于2009年立项跟踪 14个矿山验证预测靶位见矿率,统计结果为见矿率 >80%(李惠等,20112020)。

  • 构造叠加晕找矿法研究预测成果已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1 项,于 2008 年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成果奖“危机矿山深部预测盲矿的新突破-构造叠加晕找矿法”。实践已证明构造叠加晕找盲矿理论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也表明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矿区深部-外围及勘查新区找盲矿是一种直接-准确-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在新一轮找矿突破中应用将会取得更好成果。

  • 1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概述

  • 以热液矿床成矿成晕的“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原生叠加晕理论”和“构造叠加晕理论”三个核心理论为依据,运用构造叠加晕七项专项技术研究、建模、预测。应用“构造叠加晕理论”进行指导,只研究构造带内原生叠加晕特征,即只在构造带内采集有成矿热液叠加的矿化蚀变的样品,分析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进一步发现并强化异常;应用“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进行指导,研究确定每一次成矿形成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特征指示元素 (李惠等,1999b);应用“原生叠加晕理论”进行指导,识别不同期次成矿形成矿体晕在空间上同位或部分同位叠加、同一次成矿形成多个矿体或串珠状矿体间前尾晕叠加结构,不仅能够合理解释异常反分带及前尾晕共存现象,而且将反分带、前尾晕共存变成了预测盲矿重要标志。近年来进一步确定预测盲矿的指标定量化,进而建立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用模型标志-指标对深部盲矿预测,提出预测靶位,估算金属资源量(禹斌和李惠,2017)。

  • 1.1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三个核心理论关系特点

  • 化探找盲矿依靠“晕-异常”,在化探找矿过程中,首先是发现异常,第二是评价异常,确定哪些异常深部有盲矿。“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是化探预测盲矿的基础,“原生叠加晕理论”破解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出现的反常、反分带或无规律现象,进一步将“反分带”“前、尾共存”等现象变成了预测盲矿的重要标志(李惠等,2016b)。构造叠加晕理论是根据热液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只在构造带内选择性采集有成矿热液叠加的样品,首先是在构造带内圈定出异常,但有异常深部不一定有盲矿;然后是评价异常,确定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标志,在异常评价中必须根据“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 和“原生叠加晕理论”才能确定哪些异常深部有盲矿和判别矿体向深部是否有延伸,根据“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即矿体有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特点,即在有近矿晕基础上,再有前缘元素晕,则指示深部有盲矿(李惠等,2010a);由于热液矿床成矿具有多阶段叠加特点,在评价异常时还必须用“原生叠加晕理论”分析识别叠加异常,当已知矿床尾部出现前尾元素晕叠加共存时,反映了深部盲矿前缘晕叠加,指示深部还有盲矿体。当矿床(体)深部尚未控制时,出现前尾晕共存,则指示矿体向深部还有很大延伸(张贺然等,2021)。

  • “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原生叠加晕理论”和 “构造叠加晕理论”是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的三个核心理论,后一个理论是在前一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个理论是认识不断发展的体现,是发现异常→评价异常→指导研究、建模、预测的核心,是深部盲矿预测的理论依据(李惠等,2016c)。

  • 1.2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的应用特性:用途、适用范围及预测深度

  •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用于矿山寻找接续资源,在矿区深部及外围预测盲矿,提出具体靶位,预测金属资源量;也适用于对无已知矿建模的勘查新区进行“相对预测”,提出相对好的找矿靶区,缩小找矿范围。在成矿区带寻找热液金及有色金属矿的示范表明,采用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也是一种强化异常、直接有效的新方法。当区域上水系沉积物异常和土壤地化学异常范围内构造出露较好的情况下,采用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通过在构造带内系统采样,多元素分析,用三个理论进行指导,可快速对异常分析评价,进行“相对预测和排序”(李惠等, 2021)。

  •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适用于找金、银、铜、铅、锌、锑等热液矿,也适用有热卤水加入强变质改造的各种矿床(李惠等,2014a)。

  •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预测深度:取决于矿体前缘元素离开矿头的距离及样品取样深度。热液金及铜铅锌矿体前缘晕的指示元素(I、F、Hg、As、Sb、B、 Ba等)在矿体前缘可达200~300 m,若在地表采样,预测盲矿体头部深度 200~300 m,若在已知矿体深部1000 m的坑道或钻孔采样,研究了1000 m以上构造叠加晕特点,可预测盲矿体头深度 1200~1300 m,若己知矿体延深 500 m,则可预测深部 1700~2000 m盲矿体。

  • 笔者团队在山东金青顶金矿区进行了多次向深部阶梯式推进预测,首次研究了0~400 m标高间构造叠加晕特点并建模,向深部预测到-700 m 盲矿,矿山用坑道工程验证到-700 m 见厚大矿体,第二次又研究了-700 m以上构造叠加晕特点,完善了模型,向深部又推进预测-700~-1200 m盲矿,验证又找到了矿体,后期再次跟踪研究,又推进预测了-2000 m盲矿。

  • 2 构造叠加晕找盲法研究背景:原生晕找矿法-原生晕找盲矿法的理论及难题

  • 2.1 原生晕找矿法理论及难题

  • 原生晕找矿法:是研究矿床(体)周围成矿及伴生元素原生晕发育特点,确定指示元素进行找矿的方法(图1)。该方法在前苏联研究始于 20 世纪早期,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有了记载(李惠等, 2000)。原生晕找矿理论是:各种成因矿床(体)或地质体周围都有晕-原生晕-地质异常(图1),在宏观上表现为蚀变-矿化晕-地质异常,在微观上表现为成矿及伴生元素晕-原生晕,晕比矿体大易发现是很重要找矿标志,可找各种成因矿,根据原生晕和地质异常、蚀变矿化晕找矿取得了好的效果(李惠等,2016a)。

  • 原生晕找矿的难题:根据原生晕和地质异常可缩小找矿范围和确定有利成矿空间,而不能肯定异常深部有盲矿和判别矿体露头剥蚀程度,要肯定原生晕-地质异常深部有盲矿和判别矿体露头剥蚀程度,必须研究其轴向分带性,确定矿体前缘晕、尾晕的区别,若为前缘晕深部才有盲矿。

  • 图1 原生晕找矿理论-原生晕找盲矿法理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理论图解对比图

  • 2.2 原生晕找盲矿法理论及其难题

  • 原生晕找盲矿法:发展了原生晕找矿法,原生晕找盲矿法的理论依据是热液矿床原生晕有轴向分带(图1),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化探元老几乎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发现了“原生晕的分带现象”(谢学锦院士 80 寿辰,2003),谢学锦院士、李善芳、邵跃、欧阳宗圻、吴承烈等相继深入研究了“热液矿床的原生晕轴(垂)向分带”,确定不同矿种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矿体的前缘晕向上延伸达几百米,为预测盲矿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据此开创了原生晕找盲矿新方法(李惠等,20002011)。在找热液矿床矿时,据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特征元素及其相关关系,可有效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解决了识别原生晕深部是否有盲矿和矿体剥蚀程度难题,应用原生晕找盲矿取得了好的效果。

  • 原生晕找盲矿研究及成果:20世纪50年代末至 80 年代末,中国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和武警黄金系统化探都广泛开展了典型矿床原生晕、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并建立了主要类型金及有色金属矿床的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和预测模型,原生晕找盲矿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提高了预测盲矿准确性,出现了很多找盲矿应用实例,发表了原生晕找盲矿、岩石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的多部专著和论文。代表性专著有:1985 年地质出版社出版“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文集” 第 2 集(金属矿床勘查地球化学研究专集),张本仁主编,汇集了 1979—1982 年地矿系统 16 个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199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典型有色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欧阳宗圻、李惠、刘汉忠),总结了冶金、有色系统研究原生晕 1972—1984年的主要成果;199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李惠编著的“石英脉蚀和变岩型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是国家“75-55 金”项目成果;1997 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邵跃主编的“热液矿床岩石测量 (原生晕法)找矿”,对地矿系统原生晕找热液矿作了全面总结;1998 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由吴承烈、徐外生、刘祟民著“中国主要类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模型”,总结了地矿系统多年研究铜矿原生晕的丰硕成果;2014年地质出版社出版了刘崇民等主编的《热液多金属矿岩石地球化学勘查》等专著(李惠等,2014b)。

  • 原生晕轴向分带主要有 3 种表达方式,一是从异常上直观确定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二是计算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三是计算矿体晕轴向地球化学参数(如Hg/Mo等)从矿体前缘晕→矿体 →尾晕变化规律。

  •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表达从矿体前缘晕→矿体→尾晕各指示元素排序,邵跃、李惠等先后多次总结了热液金或有色金属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

  • 邵跃(1974提出,1997年修改)总结出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依次是:

  • Sr-Ba-Hg-Sb-As2-Au2-W2-Pb-Cd-Zn2-Ag-Cu2-Bi-(As1-Au1)-Co2-Re-Mo-In-Ga-Zn1-W1-Sn-Fe-Be-Nb-P-V-Ti-(Cu1、Co1)-Ni-Cr。

  • 李惠 2018 年第三次进一步总结了 150 多个金及有色金属矿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共性,得出的 《中国热液金及有色金属矿床原生晕理想轴向分带序列-2018》,从上至下依次是:

  • 矿体前缘→上部:I-Hg-F-As-Sb-B-Ba,(钨锡矿有Sc-Li)-→矿体中部:Ag-Pb-Au-Cu-Zn-Sb(锑矿),W(钨矿),Mo(钼矿)-→矿体下部及尾晕:W-Bi-Mo-Mn-Co-Ni-V-Ti-Sn。

  • 国际上对原生晕研究也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其中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都作了大量工作,国内外几乎同时发现热液矿床的原生晕具有明显轴(垂)向分带(谢学锦),其中前苏联在研究原生晕分带序列取得了突出成果,C. B 格里戈良与 A. A 别乌斯等(1975)提出热液矿床原生晕垂直分带模式,从上至下依次是:

  • Sr-Ba-Hg-Sb-As2-Cu2-Cd-Ag-pb-Zn-Sn2-Au-Cu1-Bi-Ni-Co-Mo-U-Sn1-As1-Be-W。

  • 上述国内外专著及论文中在研究热液矿床中,均未提及或回避了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出现的“反分带、前尾晕共存”等反常现象。

  • 原生晕找盲矿的难题:在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时,出现了“反分带、前尾晕共存”等反常现象不能解释。随着对原生晕轴向分带及找盲矿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在对很多矿床原生晕研究中,都显示了“反分带、前尾晕共存”等反常现象。要应用原生晕找盲矿,首先是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关键是确定已知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特征指示元素。在理论上和已有研究成果表明:F、I、Hg、As、Sb、B 等是前缘晕元素,其强异常应分布在矿体前缘,轴向分带出现了“反常、反分带”的混乱现象,即 F、I、Hg、As、Sb、B 等在矿体前缘、中部或尾部都有强异常,在异常图上难以确定它是前缘晕元素还是尾晕元素。预测盲矿时,矿体尾部既有前缘晕Hg、As,又有尾晕元素Mo、 Co,前尾晕共存,难以确定深部有盲矿还是无矿。对此,有人回避或视而不见,有人怀疑原生晕没有轴向分带。1986 年在桂林第三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会议上,李惠作原生晕轴向分带研究成果报告时,某化探专家向李惠提问:我研究的几个矿床原生晕为什么显示不出分带,李惠回答“肯定有分带”,但说不出原因。若否定了原生晕有轴向分带,也就是否定了原生晕能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理论基础,“反常、反分带”的混乱现象这一难题困感了化探人员几十年,影响了应用原生晕方法预测盲矿效果的进一步提高(李惠等,200620122015)。

  • 3 构造叠加晕找盲法研究预测理论基础:三个核心理论及其先进性

  • 3.1 “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及其先进性

  • “热液矿床成矿形成的矿体-原生晕都有明显的轴(垂)向分带”,即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前缘晕可达几百米,是原生晕预测盲矿的重要依据。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的先进性为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提供了依据。

  • 矿体有晕:各种成因矿床(体)和地质体周围岩石中的异常称为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原生异常晕),在宏观上表现为矿化蚀变晕或地质异常,在微观上表现为成矿及伴生元素异常(原生晕或热晕)。晕比矿体和地质体容易发现,是很好的找矿标志,但只能是“相对”预测,缩小找矿范围,不能预测深部肯定有矿。

  • 矿体原生晕有轴向分带:要准确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必须识别矿体头(前缘晕)、中(近矿晕)和尾(尾晕)差异,即研究这些矿化蚀变晕和成矿及伴生元素异常(晕)的轴向分带,发现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差异特征。

  • 研究表明,热液矿床原生晕即成矿及伴生元素异常有明显轴向分带,每次成矿形成的每个矿体都有自己的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据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特征元素组合,则可有效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李惠等,2016c)。

  • 3.2 “原生叠加晕理论”及其先进性

  • 为破解原生晕轴向分带的“反常、反分带、前尾晕共存”难题,李惠在研究成矿理论、控矿因素基础上,经多年潜心研究,在研究原生晕找盲矿理论(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热液矿床成矿严格受构造控制,构造活动有脉动性,成矿成晕也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特点,1991 年提出了“原生叠加晕理论”(图1),内容包括5条:在原生晕找盲矿法理论—①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基础上,又增加了 ②~⑤条:

  • ②热液矿床在成矿成晕过程中,不仅在时间上有多期多阶段脉动性、继承性,而且在构造空间上也具有同位叠加或部分叠加等不同形式的叠加结构,形成了复杂的原生叠加晕。

  • ③热液矿床(体)不同阶段成矿成晕特点是,具有相似的含矿热液成分、成矿环境、继承性变化和脉动演化等特点。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的原生晕都有明显且相似的轴向分带,如:金矿原生晕有相似的前缘晕元素(I、F、Hg、As、Sb、B、Ba)、近矿晕 (主成矿元素及伴生生元素:Au、Ag、Cu、Pb、Zn)和尾晕元素(Bi、Mo、Mn、Co、Ni、V、Ti、W、Sn)。

  • ④当后期热液沿构造带上升,流经先形成矿体-晕时,矿体中部分元素会活化转入热液随之迁移一定距离,对先形成矿体晕分带有一定影响,但研究与实践表明,这种作用并没有改变先形成矿体晕的轴向主体分带。

  • ⑤同一次成矿在构造中形成串珠状或多个相近矿体,当上、下两个矿体相近时,串珠状上、下两个矿体有总体前缘晕和总体尾晕,而上部矿体又有自己的小尾晕,下部矿体又有自己的小前缘晕,当上下两个矿体相近时,则下部矿体前缘晕叠加在上部矿体的尾晕上,形成前、尾晕叠加共存。

  • “原生叠加晕理论”创新性:不仅破解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出现的“反常-反分带现象”而困惑化探专家多年的难题,是由于不同期次成矿成晕在空间上同位→部分同位叠加的结果,或同一次成矿在构造中形成串珠状或多个相近矿体,当上、下两个矿体相近时,上、下矿体间前、尾晕叠加共存,而且将 “前、尾晕共存”、“反分带”等反常现象变成了指示深部有盲矿的重要标志,已知矿体尾晕出现前、尾晕共存,反映深部有盲矿前缘晕叠加,指示深部还有盲矿或第二富集带。将原生晕找盲矿法发展为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李惠等,2010b)。

  • 为确定“原生叠加晕理论”在中国的提出时间,化探元老谢学锦院士在2003、2013年曾两次联系李惠教授进行核实,详见表1。

  • 表1 国内外第一篇原生叠加晕论文发表情况

  • 3.3 “构造叠加晕理论”及其先进性

  • 1997 年李惠教授根据热液矿床严格受构造控制,含矿热液在构造带内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形成的渗流晕远大于脉旁扩散晕,只研究构造带内原生叠加晕特征,即研究单一次成矿形成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和叠加结构足可反映原生叠加晕特征,据此提出了“构造叠加晕理论”(李惠,1997)。用特有方法在构造带内采集强矿化蚀变叠加部位的样品,再次强化了异常,盲矿体埋藏很深时,远离矿体的前缘晕强度都很弱,用原生晕五点随机采样方法,可能无法发现异常,而用构造叠加晕特殊采样方法则可强化并发现盲矿信息,加大了预测盲矿的深度,又将原生加晕找盲矿法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的样品采集、加工、分析工作量只有原生晕找盲矿法工作量的1/5~1/8,例如图2 中原生晕采样需 80 件,构造叠加晕只需 7 件(禹斌等,2011)。

  • 图2 构造叠加晕与原生晕找盲矿法在剖面上样品布置对比示意图(据李惠等,2001修改)

  • 3.4 三个核心理论是指导构造叠加晕研究预测盲矿的理论基础

  • (1)“构造叠加晕理论”指导,只在构造带内用特殊方法采样,仅用原生晕找盲矿法 1/5~1/8 的工作量,用较少工作量就可有效发现异常、强化弱异常、加大预测深度。

  • (2)“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确定了热液矿床每个矿体都有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前缘晕和尾晕是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重要依据(李惠等,2012)。

  • (3)“原生叠加晕理论”是在复杂的叠加晕图上识别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和确定预测盲矿标志的指导理论。叠加晕图是不同阶段形成矿体晕同位、部分同位叠加结果,或同一次成矿形成相近多个矿体或串珠状矿体间前尾晕叠加结果,形成了“反分带、前尾晕叠加共存”反常现象,其特点是:

  • ①在矿体叠加晕垂直纵投影图上,成矿及近矿元素高浓度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前缘元素的高浓度中心分布在每个矿体上部及前缘,也有多中心,尾晕元素高浓度中心分布在每个矿体下部及尾晕,也有多中心。

  • ②在叠加晕图上,如Hg、Mo在已知矿体前缘和尾部都有异常,要确定哪个元素是前缘晕、哪个元素是尾晕,可先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和已有研究成果初步确定,Hg具挥发性往往出现在矿体前缘为前缘晕元素,Mo 为高温元素应为尾晕,在已知矿体尾部出现Mo为正常;矿体尾部的Hg异常,用叠加观点解释,是深部盲矿前缘晕的叠加结果,尾部的前尾晕(如 Hg-Mo)共存变成了指示深部有盲矿重要标志;在已知矿体头部-前缘出现Hg异常与Mo尾晕异常叠加共存,则Hg指示了已知矿体,Mo尾晕指示上部原有矿体已剥蚀(禹斌等,2008)。

  • 实例:河南秦岭金矿SA60脉上部矿体构造叠加晕水平投影图(图3),展示了Ⅰ、Ⅱ、Ⅲ阶段叠加结构;秦岭金矿分 4 个成矿阶段,Ⅰ—黄铁矿-石英阶段:形成乳白色大石英脉,含立方体-粗粒黄铁矿,不成矿,含 Au 和其 Ag、Cu、Pb、Zn 都低可达外带异常;Ⅱ—石英-黄铁矿阶段:烟灰色石英、细粒黄铁矿,主成矿阶段,含Au高为内带异常,Ag、Cu、Pb、Zn 有一定含量,只达中-外带异常;Ⅲ—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含方铅矿、闪锌矿,主成矿阶段,含 Au高为内带异常,Pb、Zn高达中-内带异常;Ⅳ—碳酸盐阶段,主要为方解石,不成矿,含金和其他元素均较低,含 Mn高(李惠等,2014b薛志强等,2021)。

  • 从图中可看出(图3):①金矿体周围 Au、Ag、 Cu+Pb+Zn,As×Sb×Ba及Co×Ni的构造叠加晕分布范围;②据Ⅰ、Ⅱ、Ⅲ阶段 Au、Ag、Cu+Pb+Zn 内、中、外带异常范围,圈出了Ⅰ、Ⅱ、Ⅲ阶段晕的分布范围;第Ⅰ阶段为 Au外带之内晕分布范围;第Ⅱ阶段晕叠加范围为 Au 内带范围;第Ⅲ阶段晕叠加范围:为 Cu+Pb+Zn 内带异常分布范围;③从叠加晕图上识别矿体前缘晕和尾晕元素:Co×Ni 异常分布在矿体下部,为尾晕;As×Sb×Ba 在矿体头和尾都有异常,识别为前缘晕,其尾部异常解释为深部盲矿体前缘晕元素叠加,在矿体尾部形成了前尾晕共存;④矿体尾部前尾晕共存预测深部有盲矿;⑤在已知矿下方画出预测靶位;⑥矿山验证见盲矿体 (李惠等,2014b)。

  • 图3 河南秦岭金矿SA60脉上部矿体Ⅰ、Ⅱ、Ⅲ阶段构造叠加晕及验证预测靶位见矿水平投影图(据李惠等,2019修改)

  • 3.5 矿床深部盲矿预测及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5条重要标志

  • 矿床深部盲矿预测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5项标志中有4条是据“原生叠加晕理论”确定的反常标志,依据“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确定的标志只有一条。

  • (1)前尾晕叠加共存是预测盲矿的重要标志 (图3):在已知矿体中下部共存,反映深部矿体头部叠加在上部矿中下部,指示矿体延伸很大;在上部已知矿体尾部出现前尾晕叠加共存,指示深部有盲矿体;在已知矿体头部出现前、尾晕共存指示上原有矿已被剥蚀。在地表构造蚀变带发现前、尾晕共存,不仅指示深部有盲矿体,而且指示上原有矿已被剥蚀。在坑道(钻孔)发现的盲脉发现前、尾晕共存,则指示坑道上下都有盲矿(李惠等,2004)。

  • (2)地化参数转折预测深部标志。地化参数转折指示叠加:利用地球化学参数轴向变化预测盲矿和可判别剥蚀程度。如根据前缘晕(As+Sb)/尾晕 (Bi+Mo),或As/Mo,在轴(垂)向上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单一次成矿从上→下应为逐渐降低,若从矿体头部→矿中部→矿尾部,高→低→高转折(例如 As/ Mo 由 5→3→5),反映叠加,并指示深部有盲矿存在。如果计算的己知矿体未尖灭,计算地化参数 (如 As/Mo)转折由高→低→高,指示叠矿体延伸还很大(马久菊等,2014)。

  • (3)计算矿体晕轴向分带序列:反常-反分带指示有盲矿。

  • “中国热液金及有色金属矿床原生晕理想轴向分带序列”:从上→下是:矿体前缘→上部:I-Hg-F-As-Sb-B-Ba,(W-Sn 矿:Sc-Li)→矿体中部:Ag-Pb-Au-Cu-Zn-Sb(Sb 矿)(W-Sn 矿)→矿体下部及尾晕:W-Bi-Mo-Mn-Co-Ni-V-Ti-Sn。

  • 如果计算某矿区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序列与上述分带序列对比反常指示叠加,并指示矿体延伸还很大或深部有盲矿。若从上→下,如前缘晕指示元素 Hg、As、Sb 出现在分带序列的中部,与近矿指示元素混存,指示两次成矿大部分同位叠加;前缘晕指示元素在分带序列下部与尾晕元素混存,指示深部盲矿体前缘晕叠加,预示深部有盲矿存在;尾晕元素出现在分带序列上部指出上部矿体已被剥蚀。如果计算的己知矿体未尖灭,计算结果 Hg、As、Sb出现在分带下部,指示叠加矿体延伸还很大(马久菊等,2015)。

  • (4)矿体尾晕中元素相关反常指示深部有盲矿,热液矿床矿体晕中元素间正常相关性:整体看伴生元素与成矿元素都应正相关,但由于热液矿床矿体晕有轴向分带,即矿体有前缘元素、近矿元素和尾晕元素,由于空间分布不同,则前缘晕元素、近矿晕元素和尾晕元素内部元素相关程度高,而彼此元素间不相关。

  • 由于叠加,元素的相关性出现反常:前缘晕元素、尾晕元素的相关性反常,前缘晕元素、近矿晕元素相关性反常,近矿晕元素、尾晕元素相关性反常。若计算矿体尾晕中元素相关性,出现前缘晕元素与尾晕元素相关性反常,指示深部有盲矿(李永才等, 2016)。

  • (5)原生晕预测盲矿标志:在有成矿及近矿元素异常条件下,前缘晕元素异常强且尾晕元素无异常指示深部有盲矿。

  • 4 构造叠加晕法找矿效果

  • 构造叠加晕研究建模预测从已知到未知,用本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对矿区及外围预测深部盲矿最准确。在研究建立100多个典型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预测取得显著效果基础上,总结出了 6 种金矿类型(石英脉型、蚀变岩型、构造破碎带型、脉带型、角砾岩型、矽卡岩型)和锑矿、铜铅锌、银矿共 9 种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近些年来进一步总结了其共性,建立了“热液型金及有色金属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实用理想模型”;同时又提出了无已知矿建模的勘查(新)区构造蚀变带深部预测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勘查(新) 区构造蚀变带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参照实用理想模型”。

  •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有用的唯一标准:李惠、禹斌、魏江为首的团队先后已应中国黄金、山东黄金、招远黄金、灵宝黄金、云南驰宏、紫金集团及众多矿业公司 17 个省区 105 个矿山(80 多个金矿及银、铜、铅、锌、锑矿)邀请 120 次立项采用构造叠加晕预研究预测,90% 矿山都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日前,己有 20 个矿山写来靶位见矿证明,累计找到金金属量 325.766 t,铜金属量 183.5 kt,银 116.5 t,取得了显著找矿效果,总潜在价值 1000 多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李惠等,2010a2019)。

  • 5 结束语

  •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的三个核心理论贯穿研究、建模、预测盲矿整个过程,“构造叠加晕理论”是有效发现异常、强化弱异常、加大预测深度理论, “原生晕轴向分带理论”和“原生叠加晕理论”结合是评价异常、预测盲矿和判别矿体剥蚀程度的重要理论依据。在三个核心理论的指导下,提高了构造叠加晕预测盲矿准确性和找矿效果。

  • 参考文献

    • 李惠. 1991. 典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垂直分带特点[J].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报, 11(2): 161‒170.

    • 李惠, 王支农. 1994. 金矿包裹体的气晕、离子晕和叠加晕模型[J].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2(3): 655‒359.

    • 李惠. 1997. 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的新进展[J]. 地质与勘探, 33(2): 43‒47.

    • 李惠, 张文华, 刘宝林, 常凤池. 1999a. 金矿床轴向地球化学参数叠加结构的理想模式及其应用准则[J]. 地质与勘探, 35(6): 40‒43.

    • 李惠, 张文华, 刘宝林, 王敬臣, 郭瑞栋. 1999b. 中国主要类型金矿床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及其应用准则[J]. 地质与勘探, 35(1): 32‒35.

    • 李惠, 张文华, 常凤池. 2000. 金矿盲矿预测的原生晕轴向“反(向)分带”和地化参数轴向“转折”准则[C]//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4‒106.

    • 李惠, 张国义, 王支农. 2004.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J]. 地质与勘探, 40(4): 51‒54.

    •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2006. 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22.

    •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李德亮. 2010a.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其在矿山深部找矿效果[J]. 地学前缘, 17(1): 287‒293.

    • 李惠, 李德亮, 禹斌. 2010b. 辽宁凤城白云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预测效果[J]. 地质找矿论丛, 25(3): 260‒264.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1.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找矿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4‒68.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2. 胶东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黄金科技技术, 20(4): 1‒6.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3. 构造叠加晕法找矿及研究方法[J]. 地质与勘探, 49(1): 154‒161.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4a. 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的关键技术[J]. 物探与化探, 38(2): 189‒193.

    • 李惠, 李青云, 杨克祥, 陈晓敏, 李德亮, 禹斌等. 2014b. 河南秦岭金矿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5. 不同类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矿产与地质, 29(5): 648‒653, 658.

    • 李惠, 禹斌, 李永才, 魏江. 2016a. 从原生晕、原生叠加晕到构造叠加晕: 化探找盲矿法的发展与创新[J]. 地质找矿论丛, 31(1): 92‒98.

    • 李惠, 禹斌, 马久菊, 李德亮, 孙凤舟, 李永才, 魏江, 王俊, 王一大, 李上, 司淑云. 2016b. 构造叠加晕预测侧伏矿体深部盲矿的方法及实用模型[J]. 矿产勘查, 7(6): 971‒977.

    • 李惠, 禹斌, 张国义, 马久菊, 李德亮. 2016c. 从原生晕、原生叠加晕到构造叠加晕: 化探找盲矿法的发展与创新[J]. 地质找矿论丛, 31(1): 92‒98.

    • 李惠, 禹斌, 魏江, 孙凤舟, 李永才, 王俊, 魏子鑫, 李上, 张贺然, 任良良. 2019. 矿区深部盲矿预测新突破——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J]. 矿产勘查, 10(12): 3070‒3073.

    • 李惠, 禹斌, 魏江, 李永才. 2020. 热液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理想模型及意义[J]. 地质与勘探, 56(5): 889‒897.

    • 李惠, 禹斌, 魏江, 李永才. 2021. 勘查(新)区构造叠加晕研究方法及预测参照实用理想模型[J]. 地质与勘探, 57(2): 351‒359.

    • 李惠, 王支农, 张文华. 2001. 大型金矿盲矿的原生叠加晕和预测准则[J]. 黄金科学技术, (Z1): 1-4.

    • 李永才, 魏江, 李惠, 禹斌. 2016. 云南江城县岩脚铅锌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矿产勘查, 7(3): 479‒487.

    • 马久菊, 李惠, 孙凤舟, 禹斌. 2014. 湖南省锡矿山锑矿床飞水岩矿段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深部预测[J]. 地质找矿论丛, 29(4): 587‒595.

    • 马久菊, 李惠, 禹斌, 李永才. 2015. 广西昭平大王顶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地质找矿论丛, 30(2): 286‒294.

    • 薛志强, 黄昊, 王鹏飞, 张苏坤, 王红军, 王社全, 徐建昌, 孙保花, 田海涛. 2021.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J]. 矿产勘查, 12(3): 668‒676.

    • 禹斌, 李惠, 李德亮. 2008. 河南祁雨沟金矿床J5隐爆角砾岩体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地质找矿论丛, 23: 146‒151.

    • 禹斌, 李惠, 李德亮. 2011.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禹斌, 李惠. 2017. 典型有色金属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式[J]. 黄金科学技术, 25(2): 1‒6.

    • 张贺然, 魏子鑫, 王俊, 王旭, 阮怡箫, 马久菊, 李惠, 刘振锋, 侯文强. 2021.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J]. 矿产勘查, 12(3): 755‒763.

图1 原生晕找矿理论-原生晕找盲矿法理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理论图解对比图
表1 国内外第一篇原生叠加晕论文发表情况
图2 构造叠加晕与原生晕找盲矿法在剖面上样品布置对比示意图(据李惠等,2001修改)
图3 河南秦岭金矿SA60脉上部矿体Ⅰ、Ⅱ、Ⅲ阶段构造叠加晕及验证预测靶位见矿水平投影图(据李惠等,2019修改)

相似文献

  • 参考文献

    • 李惠. 1991. 典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垂直分带特点[J].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报, 11(2): 161‒170.

    • 李惠, 王支农. 1994. 金矿包裹体的气晕、离子晕和叠加晕模型[J].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12(3): 655‒359.

    • 李惠. 1997. 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的新进展[J]. 地质与勘探, 33(2): 43‒47.

    • 李惠, 张文华, 刘宝林, 常凤池. 1999a. 金矿床轴向地球化学参数叠加结构的理想模式及其应用准则[J]. 地质与勘探, 35(6): 40‒43.

    • 李惠, 张文华, 刘宝林, 王敬臣, 郭瑞栋. 1999b. 中国主要类型金矿床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及其应用准则[J]. 地质与勘探, 35(1): 32‒35.

    • 李惠, 张文华, 常凤池. 2000. 金矿盲矿预测的原生晕轴向“反(向)分带”和地化参数轴向“转折”准则[C]//第六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04‒106.

    • 李惠, 张国义, 王支农. 2004. 小秦岭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J]. 地质与勘探, 40(4): 51‒54.

    •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2006. 金矿区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找矿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22.

    • 李惠, 张国义, 禹斌, 李德亮. 2010a.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其在矿山深部找矿效果[J]. 地学前缘, 17(1): 287‒293.

    • 李惠, 李德亮, 禹斌. 2010b. 辽宁凤城白云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及预测效果[J]. 地质找矿论丛, 25(3): 260‒264.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1.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找矿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64‒68.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2. 胶东石英脉-蚀变岩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黄金科技技术, 20(4): 1‒6.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3. 构造叠加晕法找矿及研究方法[J]. 地质与勘探, 49(1): 154‒161.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4a. 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的关键技术[J]. 物探与化探, 38(2): 189‒193.

    • 李惠, 李青云, 杨克祥, 陈晓敏, 李德亮, 禹斌等. 2014b. 河南秦岭金矿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效果[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李惠, 禹斌, 李德亮. 2015. 不同类型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矿产与地质, 29(5): 648‒653, 658.

    • 李惠, 禹斌, 李永才, 魏江. 2016a. 从原生晕、原生叠加晕到构造叠加晕: 化探找盲矿法的发展与创新[J]. 地质找矿论丛, 31(1): 92‒98.

    • 李惠, 禹斌, 马久菊, 李德亮, 孙凤舟, 李永才, 魏江, 王俊, 王一大, 李上, 司淑云. 2016b. 构造叠加晕预测侧伏矿体深部盲矿的方法及实用模型[J]. 矿产勘查, 7(6): 971‒977.

    • 李惠, 禹斌, 张国义, 马久菊, 李德亮. 2016c. 从原生晕、原生叠加晕到构造叠加晕: 化探找盲矿法的发展与创新[J]. 地质找矿论丛, 31(1): 92‒98.

    • 李惠, 禹斌, 魏江, 孙凤舟, 李永才, 王俊, 魏子鑫, 李上, 张贺然, 任良良. 2019. 矿区深部盲矿预测新突破——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J]. 矿产勘查, 10(12): 3070‒3073.

    • 李惠, 禹斌, 魏江, 李永才. 2020. 热液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理想模型及意义[J]. 地质与勘探, 56(5): 889‒897.

    • 李惠, 禹斌, 魏江, 李永才. 2021. 勘查(新)区构造叠加晕研究方法及预测参照实用理想模型[J]. 地质与勘探, 57(2): 351‒359.

    • 李惠, 王支农, 张文华. 2001. 大型金矿盲矿的原生叠加晕和预测准则[J]. 黄金科学技术, (Z1): 1-4.

    • 李永才, 魏江, 李惠, 禹斌. 2016. 云南江城县岩脚铅锌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矿产勘查, 7(3): 479‒487.

    • 马久菊, 李惠, 孙凤舟, 禹斌. 2014. 湖南省锡矿山锑矿床飞水岩矿段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深部预测[J]. 地质找矿论丛, 29(4): 587‒595.

    • 马久菊, 李惠, 禹斌, 李永才. 2015. 广西昭平大王顶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地质找矿论丛, 30(2): 286‒294.

    • 薛志强, 黄昊, 王鹏飞, 张苏坤, 王红军, 王社全, 徐建昌, 孙保花, 田海涛. 2021.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J]. 矿产勘查, 12(3): 668‒676.

    • 禹斌, 李惠, 李德亮. 2008. 河南祁雨沟金矿床J5隐爆角砾岩体深部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J]. 地质找矿论丛, 23: 146‒151.

    • 禹斌, 李惠, 李德亮. 2011. 成矿区带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禹斌, 李惠. 2017. 典型有色金属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式[J]. 黄金科学技术, 25(2): 1‒6.

    • 张贺然, 魏子鑫, 王俊, 王旭, 阮怡箫, 马久菊, 李惠, 刘振锋, 侯文强. 2021.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青海哈西哇金矿床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J]. 矿产勘查, 12(3): 75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