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滇黔桂“金三角”大地构造上属于右江盆地的范畴,以坡坪逆冲推覆构造为界,被分为扬子区(坡坪断裂北西侧)和右江区(坡坪断裂南东侧)2 个部分(陈懋弘等,2014)。其中扬子区以水银洞、紫木凼、泥堡、架底、雄武等一系列超大型—大型—中型金矿床为代表,右江区以烂泥沟、板其、丫他、金牙、高龙、明山、隆或、久隆、者桑、安那等一系列超大型 —大型及中—小型金矿床(点)为代表。从矿体赋存特征上看,扬子区金矿体多数赋存于下三叠统夜郎组(T1y)、上二叠统龙潭组(P3l)、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以及构造蚀变体(SBT)中,断控和层控特征明显(紫木凼、水银洞、泥堡等),赋矿岩性以不纯碳酸盐岩、构造蚀变岩、中基性火山岩等为主(邰瑜辉和李永胜,2006;刘建中等,2017b;祁连素和邱小平,2019;张兵强等,2020;田冲等,2021);右江区金矿体多数赋存于三叠系(T)浊积岩系的高角度断裂(烂泥沟、丫他、板其、明山、金牙)及二叠系—三叠系(P-T)不整合界面上叠加的次级构造(高龙、久隆)中,在部分地区,也有沿石炭系—泥盆系(C-D)、泥盆系—寒武系(D-Є)不整合界面及界面旁侧断裂分布(隆或、马雄)或产于辉绿岩以及辉绿岩与围岩接触带中的金矿体(世加、安那),赋矿岩性以构造角砾岩、砂岩、泥岩、硅化岩、白云质断层岩、凝灰岩等为主(王立德等,2008;刘苏桥等,2011;张长青等,2012;郭腾飞等,2013;刘远栋等,2013;王加昇等,2018;张知春等,2020;吴松洋等,2021;陈懋弘等,2021)。几十年来,众多学者在该区域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但在对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年代的认识方面一直存在较大分歧,代表性的观点有:(1)刘建中团队建立的多层次滑脱构造控矿系统(刘建中等,2017a;陈发恩等,2020),该系统将区域上的各类卡林型金矿关联起来,并认为含矿流体与隐伏花岗岩有关,区域卡林型金矿成矿与燕山期区域构造作用有关;(2)陈懋弘团队通过对烂泥沟、金牙、水银洞等矿床的含砷黄铁矿进行 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在 200 Ma 左右,属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的产物,成矿流体为盆地流体(陈懋弘等,2007b;刘苏桥等,2014;Chen et al., 2015),这导致矿床成矿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找矿预测工作的开展仍面临一定阻碍。
-
明山—那林金矿床是广西最早发现的金矿床之一,矿床地理位置位于广西凌云县罗楼镇明山村与凤山县江洲乡那林村交界处,矿床累计探明金资源量大于 30 t,达大型矿床规模。前人对该矿床开展过广泛的研究,包括化探在找矿过程中的应用 (曹世耿和何励文,1995),对矿床地质特征的总结 (王立德,1998;王立德等,2008),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黄永全和崔永勤,2001),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陈懋弘,2010),热液矿物显微特征研究(庞保成等,2014),以及载金矿物的电子探针研究(梁国宝等,2015)等,但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岩浆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方面尚未取得统一认识。笔者近年在研究区开展地质勘查工作,通过钻探、坑探等工作手段,深化了对矿床地质特征的认识。本文拟基于野外工作成果,结合区域构造的演化,尝试探讨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并分析后续找矿方向,以期为滇黔桂“金三角”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右江再生地槽(图1a)桂西拗陷西林—百色断褶带东部的巴合背斜南西翼上,其西与凌云穹隆隔槽(塘油—逻楼向斜)相望(图1b)。区域以碳酸盐台地和碎屑岩盆地交错分布为主要特征。区域出露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区域构造在碳酸盐岩台地和碎屑岩盆地中迥然不同,台地上褶皱较开阔,轴部走向有北西和北东向,盆地内褶皱较紧闭,褶皱轴向以北西向为主,次为北东向,各方向褶皱有叠加特征。断裂走向以北西、北东向为主,次为近南北向或近东西向。台缘断裂以同沉积断裂为主,断裂倾向盆地一侧,控制了沉积相和成矿作用。区域岩浆岩主要有燕山期石英斑岩(朱经经等,2016)和印支期辉绿岩(黄祥林等,2013),石英斑岩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在地表沿断裂呈脉状断续出露,主要侵入石炭系、二叠系和中三叠统百逢组地层,辉绿岩主要分布在区域南部及南东部的龙川、巴马一带,呈小岩株状产出,与地层呈侵入接触或断层接触(潘家永等, 1998)。区域金矿床(点)在三叠系的褶皱-断裂构造体系(金牙金矿床;郭腾飞等,2013),二叠系沉积间断面之上的构造破碎带(久隆金矿点;刘苏桥等, 2011)以及辉绿岩及辉绿岩边部接触带(龙川、世加金矿点;潘家永等,1998;刘远栋等,2013)中均有发育,矿床的形成与断层、褶皱等构造关系紧密。
-
2 矿床地质概况
-
2.1 矿床地质
-
研究区出露中二叠统茅口组(P2m)、中三叠统百逢组一至三段(T2b1-3),两套地层以 F1断裂为界呈不整合接触(图2)。茅口组岩性以灰色微晶厚层灰岩为主,百逢组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等为主。
-
研究区断裂构造发育,按走向可分为北西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3组,其中北西西向断裂(F1、 F2、F6、F8)与成矿关系密切。F1断裂为区域性断裂,控制了研究区台地相与盆地相区的分布,断裂倾向南,倾角 32°~45°,断裂内发育构造角砾岩,断裂带上下盘褐铁矿化发育,区内所有已知矿体均发育于 F1上盘的次级断裂中。F2等断裂为研究区主控矿断裂,断裂倾向南,局部倾向南西,倾角 40°~78°,断裂内多为断层泥、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与围岩相同,岩性为泥岩、砂岩等。断裂带与围岩界线清晰(图3a),带内挤压透镜体发育(图3b),岩性破碎,泥化明显(图3c),显示断裂带具有挤压构造特征;区内地层总体倾向南西,在坑道穿脉中,F2断层带上下盘牵引褶皱发育,进一步指示 F2具有逆断层特征(图3e)。而在断裂带中常可见一条方解石脉(局部为方解石石英脉)胶结围岩角砾,角砾呈棱角—次棱角状(图3d),显示出张性构造特征。上述特征显示F2 至少经历过挤压和拉张 2 种不同性质的构造作用。 F6、F8断裂控制了研究区6号、8号等矿体的产出,但断裂往深部延伸小,显示出无根的特征(图4)。北东向构造(F12、F14)其规模不大,对矿体有明显的错断作用。近南北向构造的典型代表为F15,位于研究区东南角,错断了石英斑岩脉(图2;广西煤炭地质一五〇勘探队,2008②)。
-
研究区东北角发育石英斑岩,呈脉状、透镜状,长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宽约数米至数十米,年龄为 80.9~84.9 Ma(王立德,1998),属燕山晚期产物。
-
2.2 矿体特征
-
整个金矿带地表控制长约 5 km,宽约 30 m,带内共圈出 32 条金矿体,其中 2 号矿体为主矿体,资源量占矿床资源总量的 93.51%。矿体均赋存于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的砂岩、泥岩中,同时受F2、F8、F6 等断裂及其顶底次级断裂(裂隙)控制。矿体形态呈板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产状与断裂带产状基本一致,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向,局部为北西向。矿体延伸至深部后逐渐与 F1相交,二者显示出倒“人” 字形交汇的特征(图4)。
-
2 号矿体分布在研究区 51—64 线,地表断续出露,出露长约1.9 km,深部控制矿体走向长2.3 km,最大斜深730 m。矿体主要赋存于F2断裂及其顶底板硅化、黄(褐)铁矿化砂岩、泥岩中。2号矿体呈板状、似层状、透镜状,局部见天窗。矿体产状为189°~228°∠27°~65°,在500 m标高以上倾角较陡,往深部逐渐变缓。矿体单工程真厚度 0.60~24.80 m,平均厚度 5.83 m,厚度变化系数 81.37%,属较稳定型;单样金品位 0. 03×10-6~42. 05×10-6,矿体平均品位3. 07×10-6,变化系数为117.68%,属较均匀型。
-
2.3 矿石特征
-
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磁黄铁矿为主 (4.46%),毒砂次之(0.54%),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含量较少。金属氧化物含量 0.64%,为褐铁矿、磁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石英为主 (42.19%),次为云母、长石、碳酸盐类矿物,另有少量透辉石、石榴子石等矿物(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2018③)。
-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a,据张知春等,2020修改)及区域地质简图(b,据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2014①修改)
-
1 —古近系和新近系;2—三叠系;3—二叠系;4—石炭系;5—泥盆系;6—辉绿岩;7—石英斑岩脉;8—地层界线;9—断层;10—金矿床;11—金矿点;12—研究区
-
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晶粒状结构、半自形晶—自形晶结构、胶状结构(图5a)、碎裂结构、填隙结构 (图5b)、交代残余结构、包含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图5c)、细脉浸染状构造(图5d)、裂隙充填构造等。
-
图2 明山—那林金矿床地质简图(据广西煤炭地质一五〇勘探队,2008②修改)
-
1 —中三叠统百逢组三段一层;2—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三层;3—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二层;4—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一层;5—中三叠统百逢组一段;6—中二叠统茅口组;7—石英斑岩脉;8—地层界线;9—性质不明断层及其编号;10—正断层及其编号;11—逆断层及其编号;12—金矿体;13—勘查线及其编号
-
研究区主要有用矿物为自然金,矿石中单体连生金(可浸金)占 2.29%,包裹金(不可浸金)占 97. 08%,其中金属硫化物包裹占80.29%、脉石包裹占 16.79%(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 2018③)。
-
2.4 围岩蚀变
-
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毒砂化、碳酸盐化、雄黄化、绢云母化等,其中硅化、雄黄化和金矿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判别钻探工程是否揭露矿体的标志,碳酸盐化多以成矿晚阶段方解石脉的形式出现,绢云母化则多发育于控矿构造带的边部。
-
2.5 矿化富集规律
-
为研究矿床的矿化富集规律,绘制了 2 号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图6a),金品位等值线图(图6b)和厚度×品位等值线图(图6c)。
-
2 号矿体厚度等值线图(图6a)显示出矿体在垂向和走向上具有成带(片)分布的特征。垂向上看,矿体在600~900 m标高间,零星分布厚大矿体;厚大矿体集中分布在 600~500 m 标高附近,继续往深部在 300~400 m 标高附近,仅个别勘查线可见厚大矿体,显示矿体厚大部位不连续,但矿体厚大部位每隔 100~150 m 的垂向间距可能反复出现。在走向上,以07线为界,2号矿体可分为西部和东部2个区域,西部厚大部位在19~31线间成带分布,厚大部位走向间距约为 160 m;东部矿体在 00~16 线、20~40 线之间成片分布,厚大矿体走向间距约 160 m。总体来看,矿体在走向和垂向上具有断续、反复出现厚大部位的特征,但局部存在无矿带。
-
2 号矿体品位等值线图(图6b)显示,矿体高品位(>3.5×10-6,下同省略)部位总体具有串珠状分布特征,但位置较为分散,主要分布在11线600~800 m 标高、00 线 400~500 m 标高、12~16 线 500~800 m 标高、20线600~700 m标高以及30~32线600 m标高附近,其中在00~16线,高品位矿体和厚大矿体有一定的相关性。相较于高品位矿体,中等品位(1.5× 10-6~3.5×10-6)矿体成带(片)分布,和中等厚度(3~9 m)矿体的吻合性较好。总体看来,品位等值线图显示出了 2 号矿体成带(片)分布的特征,与实际勘查过程中偶见无矿天窗的特征相一致。
-
2 号矿体品位×厚度等值线图(图6c)显示,矿体在走向上和垂向上均有一定的成矿间距,其在垂向上的成矿间距为 200 m左右,在 00~16线尤为明显,矿化往深部没有减弱的趋势。矿体在 00~16 线和 24~40线具有明显的向东侧伏的特征。
-
图3 明山—那林金矿床F2断裂特征
-
a—F2断裂地表露头;b—F2断裂中的挤压透镜体;c—F2断裂中的断层泥;d—F2断裂底部的角砾岩;e—620中段CM10北西西壁素描图1—砂岩;2—构造破碎带;3—黄铁矿化;4—硅化;5—雌黄
-
3 控矿构造研究
-
研究区发育北西西向、北东向、近南北向3组断裂以及燕山期石英斑岩,它们是中三叠世后 4 期不同构造活动的表现。据前人地质填图成果(广西煤炭地质一五〇勘探队,2008②),北西西向构造形成时间最早,多为控矿构造;北东向构造错断北西西向构造和金矿体,表明其晚于北西西向构造和成矿作用;燕山期侵入的石英斑岩穿过北东向构造 F14,表明其形成于北东向构造后;而近南北向构造F15错断了燕山期侵入岩脉,表明其形成时间最晚。前已述及,北西西向控矿断裂 F2显示了拉张和挤压两种构造特征,表明除了上述4期构造活动,还存在一期北东—南西向的拉张作用。
-
图4 明山—那林金矿床19线地质剖面简图
-
1 —中三叠统百逢组三段一层;2—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三层;3—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二层;4—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一层;5—中二叠统茅口组;6—地层界线;7—断层及编号;8—金矿体;9—钻孔;10— 坑道
-
图5 明山—那林金矿床主要矿石结构、构造
-
a—黄铁矿胶状结构;b—黄铜矿呈填隙状嵌入毒砂裂隙;c—角砾状矿石;d—细脉浸染状黄铁矿;Py—黄铁矿;Ccp—黄铜矿;Apy—毒砂;Qtz—石英
-
金矿化主要包裹在微细粒黄铁矿中,而含金黄铁矿多呈细脉浸染状或星点状分布于 F2断层破碎带内的石英脉旁侧(图5c、d),石英脉呈碎裂状、脉状、网脉状分布,其胶结的围岩磨圆较好,充分显示其为F2断裂在挤压破碎之后再充填灌入的特征。
-
图6 2号矿体厚度等值线图(a)、金品位等值线图(b)和品位×厚度等值线图(c)
-
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野外工作在ZKY0602和ZKN015等钻孔均见到了挤压构造与张性构造叠加的现象(图7),本次从上述2个钻孔中挑选了不同特征构造叠加区域的15 件样品用以研究。较完整岩心采用岩心切割机沿岩心轴对半切开,岩心较破碎时采用半心劈开法采样。岩心切开后一半装袋作为样品送实验室测试,一半留存于岩心箱。样品长度视矿体厚度大小、矿石类型变化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工业指标而定,一般为 1. 00~1.50 m,按照不同矿体、不同矿石类型、品级分段进行分样。样品测试工作由国土资源部南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证书编号 150016042748)承担,样品制备严格按公式Q=Kd2 加工规程进行,K 值沿用经验数值 0.40。测试方法为 《金矿石分析方法金量的测定活性炭吸附-原子吸收法;溶剂萃取-原子吸收法》(GXDK 3111-2018) 或《金矿石分析金量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GXDK 2001-2018)。
-
图7 矿化岩心及其与控矿构造的关系图
-
a—ZKY0602孔228.86~233.80 m;b—ZKY0602孔233.80~239.63 m;c—ZKY0602孔239.63~245.30 m;d—ZKN015孔19.80~26.43 m;e— ZKN015孔26.43~33.40 m;f—张性构造中的雄黄;g—张性构造上盘的泥岩中的雄黄;Rlg—雄黄
-
3.2 样品测试结果
-
本研究中采集样品的基本分析结果见表1。 ZKY0602 在 229.7~235.7 m 见矿,矿体视厚度 6. 0 m,平均金品位2.56×10-6,赋矿岩性为砂岩与泥岩互层,局部夹断层泥和碎裂岩;在235.7~238.8 m 为夹石,夹石视厚度 3.1 m,平均金品位 0.11×10-6,岩性为方解石脉胶结构造角砾岩;在 238.8~244.7 m 处见矿,矿体视厚度 5.9 m,平均金品位 3.64× 10-6,岩性为碎裂岩。ZKN015 全部样品均见矿,矿体视厚度 4.9 m,平均金品位 3.66×10-6,岩性为砂岩、方解石石英脉胶结砂岩角砾、断层泥等,该孔样品 H5 金品位仅 1.40×10-6,较其他样品有明显降低。
-
4 讨论
-
4.1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基于对ZKY0602和ZKN015样品品位和控矿岩性的对比,对研究区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分析如下。
-
在ZKY0602的H22~H32样品中,除了H26~H28,其余样品均达到边界品位。赋矿岩性为砂岩、泥岩、断层泥、碎裂岩等;在H26~H28可见一段白色的被碳酸盐胶结的构造带,构造带内角砾呈棱角—次棱角状,岩性为砂岩、泥岩及断层泥,显示出张性构造的特征。3个样品金品位分别为0. 09×10-6、0. 08× 10-6、0.17×10-6,进一步证明张性构造中充填的碳酸盐脉导致矿体贫化。值得注意的是,在 H25 和 H27 中,均可以看到雄黄沿碳酸盐脉发育,说明较碳酸盐脉,雄黄是同期或者更晚形成的。庞保成等 (2014)也提出雄黄是成矿期晚阶段的产物。上述特征表明,在成矿作用晚期,金矿体已经被充填入张性构造的碳酸盐脉贫化。
-
在 ZKN015 中,H4~H7 均达到边界品位。赋矿岩性主要为砂岩、断层泥以及被方解石石英脉胶结的砂岩角砾,角砾中可见细粒浸染状黄铁矿化。H5 由于大量方解石石英脉的充填,金品位较其他样品有明显下降,显示了张性构造对矿体的贫化作用。而张性构造充填方解石石英脉也为利用石英、方解石等矿物(苏文超等,1998;Su et al.,2009)确定矿床成矿年龄的上限提供了可能。
-
综上所述,研究区金矿化与挤压构造关系密切,尽管控矿断层破碎带很宽,但金矿化多发育于断层泥附近,远离断层泥,则金矿化减弱。拉张构造叠加在早期挤压构造之上,在成矿作用晚阶段于拉张构造中充填的方解石(石英)脉对矿体有贫化作用。因此,两期构造与成矿的关系为:先形成北西西向构造,再形成矿体,在成矿作用晚阶段发生北东—南西向拉张并充填方解石(石英)脉导致矿体贫化。
-
4.2 成矿时期及物质来源
-
明山—那林金矿床位于桂西北与黔西南的交界附近,是滇黔桂“金三角”之盆地相地区中的一处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矿床赋存于中三叠统百逢组碎屑岩地层中,严格受以 F2为代表的北西西向断裂控制。矿体多见于 F2构造破碎带及其顶底板的硅化、黄铁矿化砂岩中,表明含矿热液是在北西向断裂形成后,沿断裂灌入,局部有选择地渗透孔隙度较高的砂岩,最终沉淀成矿。研究区石英斑岩晚于北东向构造F14侵入,基本可以确定成矿作用和燕山晚期岩浆岩没有直接关系。可以确定的是,矿床的形成必然在中三叠世以后,且与区域北东—南西向的构造作用相关。
-
矿床成矿流体温度为 215℃,盐度为 5.3%,显示出中低温低盐度特征,石英包裹体的 图解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混合的变质水(陈懋弘, 2010)。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普遍具有环带结构,且包裹的交代残余黄铁矿具有成岩或变质成因,指示硫主要来自地层(庞保成等,2014),李院强等 (2015)测得黄铁矿δ34S值为-9.6‰~-4.1‰,同样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总体来看,矿床成矿流体为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
-
矿体与构造的关系表明,成矿热液活动贯穿了挤压—拉张的构造背景,可能暗示着矿床形成于右江盆地从碰撞挤压到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转换期 ——中晚三叠世(杨成富等,2020),这与大多数学者对中国卡林型金矿成矿构造背景的认识一致(陈衍景等,2004;陈懋弘等,2007a;胡瑞忠等,2016)。从区域上来看,滇黔桂“金三角”盆地相区的烂泥沟金矿的黄铁矿Re-Os同位素年龄为(193±13)Ma(陈懋弘等,2007b),Ar-Ar坪年龄为(194.6±2)Ma(陈懋弘等,2009),成矿流体来自于沉积建造(胡瑛等, 2009);研究区北部金牙金矿毒砂 Re-Os 同位素年龄为(206±22)Ma,毒砂 δ34S值为-9‰~-3.9‰,具有沉积硫特征(刘苏桥等,2014)。研究区南部世加金矿的成矿作用与围岩地层和辉绿岩有密切联系(刘远栋等,2013)。滇东南者桑金矿热液蚀变成因的绢云母 Ar-Ar 坪年龄为(215.3±1.9)Ma,与研究区基性岩 U-Pb 年龄(215±5)Ma 高度一致(皮桥辉等, 2016),辉绿岩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 (王涛等,2021)。钱建平(2011)也认为海西—印支期中基性岩浆活动与金的成矿隐含着内在联系。
-
综合研究区积累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区域矿床特征,笔者认为,矿床形成于右江盆地从碰撞挤压到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转换期(晚三叠世),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层,但印支末期的岩浆活动很可能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源。
-
4.3 找矿方向
-
通过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2 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探讨成矿物质及成矿动力来源,笔者从研究区和区域两个方面分析找矿方向如下:
-
(1)在研究区范围内,矿床位于二叠系背斜(巴合背斜)边部的三叠系浊积岩内,赋矿岩性以砂岩、泥岩为主,矿体受不整合面之上的次级断裂控制特征明显。主矿体受 F2断裂控制,局部地段在断裂旁侧的砂(泥)岩中亦有较好的矿化。总体来看,围绕不整合面之上的次级断裂开展工作仍是研究区后续找矿的主要方向,原生晕或构造叠加晕等方法对研究区深边部的找矿工作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陈树民,2019;王怀洪等,2019)。2 号矿体的矿化富集规律显示,成矿有一定的间隔,矿体有明显的侧伏特征,在后续的找矿探索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
(2)在区域范围内,前人已经总结出了“围绕P-T 界面,结合化探异常圈定找矿靶区”的找矿经验 (曹世耿和何励文,1995)。考虑到深部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热源,区域出露已知的金矿床(点)和深部岩浆活动中心应存在某种联系。因此,确定深部岩浆活动中心,充分论证其与现有矿床的关系,建立以隐伏岩体为中心的金成矿分带模型,或许会为区域隐伏矿床的勘查带来一定启示。
-
5 结论
-
(1)明山—那林矿床金矿体赋存于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中,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矿石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金多以包裹金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矿床主控矿构造 F2具有先挤压,后拉张的特征,金矿体形成于构造从挤压向拉张转换的阶段。
-
(2)推断矿床形成于右江盆地从碰撞挤压到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转换期(晚三叠世),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层,印支末期岩浆活动可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热源。
-
(3)矿床具有一定的成矿间距和向东侧伏的规律,可指导研究区后续勘查工作;研究深部岩体和已知矿床的关系,对区域隐伏矿床的勘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致谢 野外工作得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宏益矿业有限公司陈刚、陈文、孔令政等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两位审稿人和张辰光博士给文章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衷心感谢。
-
注释
-
①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2014. 广西凌云县明山— 凤山县那林矿区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
-
② 广西煤炭地质一五〇勘探队.2008. 广西凌云县明山—凤山县那林金矿床详查地质报告[R].
-
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2018. 广西凌云县明山— 凤山县那林矿区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
-
参考文献
-
Chen M H, Mao J W, Li C, Zhang Z Q, Dang Y. 2015 Re – Os isochron ages for arsenopyrite from Carlin-like gold deposits in the Yunnan-Guizhou-Guangxi "golden triangle", southwestern China [J]. Ore Geology Reviews, 64: 316‒327.
-
Su W C, Hu R Z, Xia B, Xia Y, Liu Y P. 2009. Calcite Sm-Nd isochron age of the Shuiyindong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Guizhou, China[J]. Chemical Geology, 258(3/4): 269‒274.
-
曹世耿, 何励文 . 1995. 化探在明山金矿的找矿效果[J]. 广西地质, 8(3): 33‒41.
-
陈发恩, 刘建中, 王大福, 王泽鹏, 杨成富, 李俊海, 徐良易, 宋威方. 2020. 贵州册亨县板年金矿多层次滑脱构造控矿及找矿预测[J]. 黄金科学技术, 28(6): 800‒811.
-
陈懋弘, 黄庆文, 胡瑛, 陈振宇, 章伟. 2009. 贵州烂泥沟金矿层状硅酸盐矿物及其39Ar-40Ar 年代学研究[J]. 矿物学报, 29(3): 353‒362.
-
陈懋弘, 马克忠, 陈港, 王昱, 乐兴文, 李忠阳, 陈忠斌 . 2021. 桂西孤立台地寒武系白云岩中的卡林型金矿床——以隆林德峨金矿为例[J]. 矿床地质, 40(5): 891‒914.
-
陈懋弘, 毛景文, Uttley P J, Norman T, 吴六灵, 郑建民, 秦运忠 . 2007a. 贵州锦丰(烂泥沟)超大型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J]. 矿床地质, 26(4): 380‒396.
-
陈懋弘, 毛景文, 屈文俊, 吴六灵, Uttley P J, Norman T, 郑建民, 秦运忠 . 2007b. 贵州贞丰烂泥沟卡林型金矿床含砷黄铁矿 Re-Os 同位素测年及地质意义[J]. 地质论评, 53(3): 371 ‒382.
-
陈懋弘, 张延, 蒙有言, 陆刚, 刘苏桥. 2014. 桂西巴马料屯金矿床成矿年代上限的确定——对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年代学研究的启示[J]. 矿床地质, 33(1): 1‒13.
-
陈懋弘 . 2010. 桂西明山金矿地质及成矿流体特征[J]. 矿床地质, 29(S1): 913‒914.
-
陈树民. 2019. 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在某金矿区深部找矿预测中的应用[J]. 矿产勘查, 10(3): 592‒599.
-
陈衍景, 张静, 张复新, Pirajno F, 李超 . 2004. 西秦岭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及其成矿时间、构造背景和模式[J]. 地质论评, 50(2): 134‒152.
-
郭腾飞, 刘虎, 蔡明海, 彭振安, 汪明, 梁玲慧, 谭泽模, 唐龙飞 . 2013. 广西金牙金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找矿前景[J]. 矿产与地质, 27(1): 12‒20.
-
胡瑞忠, 付山岭, 肖加飞 . 2016. 华南大规模低温成矿的主要科学问题[J]. 岩石学报, 32(11): 3239‒3251.
-
胡瑛, 陈懋弘, 董庆吉, 黄庆文 . 2009. 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床含砷黄铁矿和脉石英及其包裹体的微量元素特征[J]. 高校地质学报, 15(4): 506‒516.
-
黄祥林, 雷良奇, 陆刚, 刘远栋, 莫斌吉. 2013. 桂西龙川—世加地区金矿的复合型控矿作用研究[J]. 矿物学报, 33(S2): 154‒155.
-
黄永全, 崔永勤. 2001. 广西凌云县明山金矿床岩浆岩与金矿化关系[J]. 广西地质, 14(4): 22‒28.
-
李院强, 庞保成, 肖海, 周业泉, 吕嘉文, 赖昕. 2015. 桂西北明山卡林型金矿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矿物学报, 35(S1): 224‒225.
-
梁国宝, 黄同兴, 胡明安, 杨振 . 2015. 桂西北明山金矿载金矿物的电子探针研究[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35(2): 236‒242.
-
刘建中, 王泽鹏, 杨成富, 李俊海, 徐良易, 张明, 王大福, 胡承伟, 苑顺发, 苏成鹏, 宋威方 . 2017a. 南盘江—右江成矿区金矿成矿模式构想[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 .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矿床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 142‒143.
-
刘建中, 杨成富, 王泽鹏, 王大福, 祁连素, 李俊海, 胡承伟, 徐良易 . 2017b.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地质研究[J]. 中国地质调查, 4(2): 32‒41.
-
刘苏桥, 陈懋弘, 杨锋, 戴昱, 张延. 2014. 广西金牙金矿毒砂Re-Os 同位素测年和硫同位素示踪[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31 (3): 423‒430.
-
刘苏桥, 陆刚, 白艳萍, 方有杰, 陈懋弘, 杨锋. 2011. 沉积间断断面型金矿产出模式及找矿方向[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31 (4): 488‒494.
-
刘远栋, 庞保成, 张建芳, 荣一萍 . 2013. 桂西北世加金矿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J]. 地质与勘探, 49(3): 475‒483.
-
潘家永, 张乾, 邵树勋 . 1998. 桂西北发现一类新的微细浸染型金矿[J]. 黄金, 19(7): 3‒6.
-
庞保成, 肖海, 付伟, 张青伟, 陈宏毅. 2014. 桂西北明山卡林型金矿床热液矿物的显微组构与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对成矿作用的指示[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44(1): 105‒119.
-
皮桥辉, 胡瑞忠, 彭科强, 吴建标, 韦朝文, 黄勇. 2016. 云南富宁者桑金矿床与基性岩年代测定——兼论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构造背景[J]. 岩石学报, 32(11): 3331‒3342.
-
祁连素, 邱小平. 2019.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含矿火山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西北地质, 52(3): 81‒89.
-
钱建平. 2011. 桂西北金矿成矿规律和若干问题[J]. 矿物学报, 31 (S1): 825‒827.
-
苏文超, 杨科佑, 胡瑞忠, 陈丰 . 1998. 中国西南部卡林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年代学研究——以贵州烂泥沟大型卡林型金矿床为例[J]. 矿物学报, 18(3): 359‒362.
-
邰瑜辉, 李永胜. 2006. 紫木凼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的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J]. 黄金, 27(9): 14‒17.
-
田冲, 张文高, 何虎军, 杨兴科, 韩珂, 王晓虎, 吴玉 . 2021. 黔西南架底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及金的赋存规律研究 [J]. 中国地质, 48(4): 1255‒1266.
-
王怀洪, 王勇军, 孔凡顺, 沈立军, 黄鑫, 徐昌, 张业智 . 2019. 山东范家庄金矿床原生晕特征研究及深部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0(1): 78‒87.
-
王加昇, 韩振春, 李超, 高振华, 杨毅, 周国超. 2018. 黔西南板其卡林型金矿床方解石REE、Fe、Mn元素特征及其对找矿的指示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3): 494‒504.
-
王立德, 于年生, 肖利强 . 2008. 广西明山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矿产与地质, 22(5): 381‒386.
-
王立德. 1998. 广西明山微细粒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广西地质, 11(3): 21‒26.
-
王涛, 李云飞, 何建华, 易丙红, 李宾, 俞少颖, 佘中明 . 2021. 滇东南富宁地区“半瓦型”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J]. 地质与勘探, 57(4): 895‒909.
-
吴松洋, 刘书生, 侯林 . 2021. 黔西南丫他金矿矿化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研究[J].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41(4): 585‒598.
-
杨成富, 刘建中, 顾雪祥, 王泽鹏, 陈发恩, 王大福, 徐良易, 李俊海. 2020. 南盘江—右江盆地构造演化与金锑成矿作用[J]. 地球学报, 41(2): 280‒292.
-
张兵强, 杨清毫, 赵富远, 谭礼金, 肖成刚, 王石华, 李俊海, 马建, 谢智, 熊伟 . 2020. 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区金矿赋矿层位及矿石特征——以盘县架底金矿为例[J]. 地质与勘探, 56 (6): 1145‒1157.
-
张长青, 王登红, 王永磊, 王成辉, 邱小平. 2012. 广西田林县高龙金矿成矿模式探讨[J]. 岩石学报, 28(1): 213‒224.
-
张知春, 阳纯龙, 龙鹏 . 2020. 桂西北林旺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J]. 地质与勘探, 56(2): 277‒287.
-
朱经经, 钟宏, 谢桂青, 赵成海, 胥磊落, 陆刚. 2016. 右江盆地酸性脉岩继承锆石成因及地质意义[J]. 岩石学报, 32(11): 3269 ‒3280.
-
摘要
明山—那林金矿床位于广西凌云县与凤山县交界处,是桂西北一处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中三叠统百逢组二段,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了金矿体的产出,矿石金属硫化物以黄铁矿和毒砂为主,金多以包裹金形式赋存于硫化物中。研究区内已开展过各类地质研究工作,但对矿床解剖尚不够深入,制约了后续找矿工作的开展。为探讨明山金矿后续找矿方向,本文系统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对其控矿构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床主控矿断裂 F2具有先挤压后拉张的特征,矿体形成于 F2由挤压向拉张转换的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推断矿床形成于右江盆地由碰撞挤压到碰撞后伸展的构造转换期——晚三叠世,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但印支末期的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热源。通过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矿体的矿化富集规律、成矿物质及成矿动力来源,对研究区后续找矿方向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Mingshan-Nalin gold deposit,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Lingyun county and Fengshan county, is a typical Carlin-type gold deposit in northwest Guangxi. The gold ore body occurred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Middle Triassic Baifeng formation, and is controlled by NWW-trending faults. Ore metal sulfides consist mainly of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and the inclusion gold is mostly hosted in the sulfides. Extensive geological research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study area, but is still devoid of in-depth analyses of the deposit, which restricts the subsequent ore prospecting work. Aimed at exploring the follow-up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Mingshan gold deposi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its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ter-control fault F2 of the deposit has the characters of post-collisional extension and the ore body is formed in the phase when F2 transforms from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deposit should have been formed in late Triassic, a tectonic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the Youjiang Basin from collisional compression to extension.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f the deposit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trata, but the magmatic activity in the late Indosinian period may provide a heat source for the migra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 By summarizing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 studying the mineralization enrich- ment law, ore-forming materials and ore-forming power source of the ore body, th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ollow-up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the study a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