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引用本文: 丁兆滨,张勇,张培青,李泽峰,刘国燕,赵永亮 . 2024. 东昆仑库德尔特金矿床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J]. 矿产勘查,15(4): 578-587.

Citation: Ding Zhaobing,Zhang Yong,Zhang Peiqing,Li Zefeng,Liu Guoyan,Zhao Yongliang. 2024.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state of gold in Kudeerte gold deposit, easten Kunlun[J]. Mineral Exploration,15(4):578-587.

作者简介:

丁兆滨,男,1973年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工作;E-mail:qhskyzy@163.com。

通讯作者:

张培青,男,1969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工作;E-mail:29663853@qq.com。

中图分类号:P6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01(2024)04-0578-10

DOI:10.20008/j.kckc.202404008

参考文献
Liu H M , Beaudoin G. 2021. Geochemical signatures in native gold derived from Au-bearing ore deposits[J]. Ore Geology Reviews, 132: 104066.
参考文献
Yuan W M, Mo X X, Zhang A K, Chen X N, Duan H W, Li X, Hao N N , Wang X M. 2013.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evidence for multiple period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Wulonggou gold deposits,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4(4): 471-478.
参考文献
陈博, 张占玉, 耿建珍, 贾群子, 宋忠宝, 张晓飞, 陈向阳, 全守村, 张雨莲, 栗亚芝. 2012. 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山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J]. 地质通报, 31(2/3): 463-468.
参考文献
陈平波. 2018. 湖南水口山矿田仙人岩金矿床矿体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J]. 矿产勘查, 9(8): 1540-1547.
参考文献
丰成友, 李东生, 屈文俊, 杜安道, 王松, 苏生顺, 江军华. 2009. 青海祁漫塔格索拉吉尔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矿测试, 28(3): 223-227.
参考文献
高永宝, 李侃, 钱兵, 李文渊, 李东生, 苏生顺, Zhang C G, 张大民, 王生明. 2015.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矿区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成因: 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证据[J]. 中国地质, 42(3): 646-662.
参考文献
韩斯琴图. 2018. 青海哈西亚图铁矿和金矿可选性试验及工程实践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参考文献
姜春发, 王宗起, 李锦轶. 2000.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54.
参考文献
李碧乐, 孙丰月, 于晓飞, 丁清峰, 钱烨, 张晗, 庆林. 2010. 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地区野拉塞铜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制[J]. 岩石学报, 26(12): 3696-3708.
参考文献
李东生, 古凤宝, 张海兰, 苏生顺, 钟良燕, 刘光莲. 2012. 青海省卡而却卡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西北地质, 45(1): 174-183.
参考文献
李东生, 张占玉, 苏生顺, 郭世珍, 张海兰, 奎明娟. 2010. 青海卡尔却卡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西北地质, 43(4): 239-244.
参考文献
李世金, 孙丰月, 王力, 李玉春, 刘振宏, 苏生顺, 王松. 2008. 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多金属矿区斑岩型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 矿床地质, 27(3): 399-406.
参考文献
李长顺. 1995. 影响自然金和银金矿成色的因素[J]. 黄金地质, 1(3): 61-66.
参考文献
李智明, 薛春纪, 王晓虎, 汤桦, 涂其军, 滕家欣, 李荣社. 2007. 东昆仑区域成矿特征及有关找矿突破问题分析[J]. 地质评论, 53(5): 708-718.
参考文献
毛景文, 周振华, 丰成友, 王义天, 张长青, 彭惠娟, 于淼. 2012.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 中国地质, 39(6): 1437-1471.
参考文献
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喻学惠, 刘成东, 谌宏伟, 袁万明, 刘云华. 2007.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J]. 高校地质学报, 13(3): 403-414.
参考文献
南卡俄吾, 贾群子,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王曙光, 林兆丰. 2018. 东昆仑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床氧、硫、铅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4): 37-47.
参考文献
潘彤, 王秉璋, 李东生, 李善平, 陈静. 2016. 青海东昆仑成矿环境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90-95.
参考文献
王福德, 李云平, 贾妍慧. 2018. 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40(2): 162-175.
参考文献
王松, 丰成友, 李世金, 江军华, 李东生, 苏生顺. 2009. 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36(1): 74-84.
参考文献
杨涛, 张乐, 郑振华, 赵寒森, 宋忠宝, 马永胜, 王瑾, 陈向阳, 曹德智. 2018. 青海省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岩石矿物学杂志, 37(3): 467-484.
参考文献
姚凤良, 孙丰跃. 2006. 矿床学教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54.
参考文献
殷鸿福, 张克信. 1997. 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 地球科学, 22(4): 339-342.
参考文献
殷鸿福, 张克信. 1998.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 地球科学, 23(5): 437-442.
参考文献
于娟, 易立文, 谢炳庚, 李晓青, 鲁安怀, 谷湘平, 曹丽, 刘程爱, 张淼. 2020.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化学成分特征研究[J]. 地质学报, 94(12): 3776-3791.
参考文献
于淼, 丰成友, 赵一鸣, 李大新, 肖晔, 刘建楠, 李泽峰. 2014.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J]. 地质学报, 88(5): 903-917.
参考文献
张爱奎, 李东生, 何书跃, 赵俊伟, 刘智刚, 张勇. 2017.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5-213.
参考文献
张爱奎, 莫宣学, 张勇, 钱烨, 刘光莲, 张大明, 刘智刚. 2021. 东昆仑西段库德尔特金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1(12): 3762-3778.
参考文献
张德全, 丰成友, 李大新, 徐文艺, 阎升好, 佘宏全, 董英君, 崔艳合. 2001.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J]. 矿床地质, 20(2): 137-146.
参考文献
张勇, 张大明, 刘国燕, 李泽峰, 赵永亮, 李恒恒, 王生明. 2017,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36(2/3): 270-274.
参考文献
赵明福, 李玉龙, 史连昌, 张晖青, 任鑫, 徐博. 2018. 青海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9(6): 1087-1093.
目录contents

    摘要

    库德尔特金矿床是近几年在东昆仑新发现的一处中型金矿床,共圈定金矿体 13条,长 25~300 m,平均厚度0. 84~17. 27 m,矿体形态复杂,呈脉状、透镜状、囊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毒砂、自然金、闪锌矿、方铅矿等。由于矿床工作程度较低,仅个别学者对金矿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对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更是未涉及到。库德尔特新发现的独立金矿体,具有独特的成矿特征和重要的找矿指示意义,厘清矿床成因和金的赋存状态,对矿床今后的勘查工作及矿石选冶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和方法,对矿石矿物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矿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库德尔特金矿石主要可分为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和独立金矿石两类,两者金矿物均为自然金,赋存状态均以粒间金为主,含少量裂隙金,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的粒度以微、细粒金为主,粒径多为3~20 μm。根据矿石特征、金的赋存形态,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库德尔特独立金矿的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铅锌银金矿的成因类型为矽卡岩型,他们同属于与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热液型Cu-Mo-Pb-Zn-Au-Ag成矿系列。

    Abstract

    The Kudeerte gold deposit is a medium-sized gold deposit that was discovered in the western sector of easten Kunlun in recent years. A total of 13 gold ore bodies are delineated, with a length of 25-300 m and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0. 84-17. 27 m. The ore body is complex in shape, vein, lens and sac.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anching and recombination,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inch out and reproduction. The main ore minerals are pyrite, arsenopyrite, natural gold, sphalerite, and galena.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ore deposit work, only a few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preliminary discussions on the genesis of gold deposits,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occurrence state of gold has not been involved. The newly discovered independent gold ore body in Kudeerte has uniqu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t prospecting significance. Clarifying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and the occurrence state of gold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exploration and ore-processing. In view of this, the mine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ccurrence state of gold in ore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old mineral in kudert gold ore is mainly natural gold, the occurrence state is mainly intergranular gold, a small amount of fissure gold, the gold carrying minerals are mainly pyrite and quartz, the particle size of natural gold is mainly micro and fine gold, and the particle size is mostly 3-20 μ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 the occurrence form of gold,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fluid inclusion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enetic type of kudeerte independent gold deposit is magmatic hydrothermal type, and the genetic type of Pb-Zn-Ag-Au deposit is skarn type, which both belong to the Skarn-hydrothermal type Cu-Mo-Pb-Zn-Au-Ag metal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the middle Triassic granodiorite activity.

  • 0 引言

  • 库德尔特金矿床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西直线距离约350 km处卡而却卡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矿床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 91°04'31″,北纬36°46'35″。成矿带位置处于东昆仑成矿带西段的卡而却卡矿田内(图1a)。东昆仑成矿带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 (李智明等,2007),也是青海省重要的金腰带之一,目前发现的金矿床主要有受构造控制的造山型金矿和受接触带控制的矽卡岩型金矿两大类(张德全等,2001Yuan et al.,2013南卡俄吾等,2018王福德等,2018赵明福等,2018)。

  • 卡而却卡矿田由野拉赛铜矿床、索拉吉尔铜钼矿床、库德尔特铅锌金矿床和 18号铁矿点共 4处矿床(点)组成(图1b)。因主矿带位于索拉吉尔矿床内,其他矿床(点)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以往勘查和研究工作主要是针对索拉吉尔矿床开展的,并认为其形成于中三叠世末期的后碰撞伸展环境,与壳幔混合源型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关系密切(丰成友等,2009王松等,2009李东生等,2010陈博等, 2012高永宝等,2015)。同时,部分学者(李世金等,2008李东生等,2012张勇等,2017)探讨了野拉赛铜矿床成因为斑岩型矿床,并认为卡而区卡矿田由西向东具有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热液型铅锌金矿系列成矿的特征。

  • 近年来,库德尔特铅锌金矿床在金矿勘查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深部的花岗闪长岩体中新发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金矿体。因独立金矿化体范围很大,单个钻孔中矿化体最大厚度达 387.44 m (图2),且花岗闪长岩较完整,未见明显的破碎蚀变带,这些特点与东昆仑常见的造山型、矽卡岩型金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十分罕见。但限于工作程度,仅有少数学者对该矿床进行了研究,且多是基于卡而却卡矿田开展的,顺带对库德尔特金矿进行了概略性评价。如潘彤等(2016)根据卡而却卡矿田蚀变特征分析认为金矿的成因为矽卡岩型和低温热液型金矿;于娟等(2020)通过矿田地质特征和成矿环境研究,结合黄铁矿Co、Ni、As元素含量特征和闪锌矿Cd、Zn、Mn、Fe元素含量特征,分析认为库德尔特金矿床成因属矽卡岩型。针对库德尔特独立金矿的研究,仅张爱奎等(20172021)对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金矿开展了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同位素研究,认为库德尔特金矿床是花岗闪长岩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产物,为广义上的斑岩型金矿。

  • 库德尔特金矿床成因究竟是矽卡岩型、热液型、斑岩型中的哪种,亦或是一种新的成矿类型,矿床的发现对东昆仑地区金矿找矿工作有无指示意义,这些问题反映出库德尔特金矿床成矿地质条件、金矿赋存状态及矿床成因研究薄弱。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观察,详细研究了金的赋存状态,探讨了矿床成因,深化了库德尔特金矿床的相关认识,希望对今后矿床的勘查及矿石的选冶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1 区域地质

  • 库德尔特金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西段(图1a),隶属于中央造山带的中西段(殷鸿福和张克信, 19971998姜春发等,2000),具独特的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征,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 4 个造山旋回 (殷鸿福和张克信,1997莫宣学等,2007),伴随造山运动东昆仑地区形成了大量内生矿床(李智明等,2007)。东昆仑地区是青海著名的金腰带之一,发现了大量金矿床(图1a),成因类型主要以造山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金矿床为主。张德全等(2001)认为造山型金矿床主要受构造的控制,大型剪切带通常是区域控矿构造或矿田构造,大型剪切带内或大型剪切带旁侧的配套构造则是控制矿床或矿体的构造,如五龙沟金矿床、果洛龙洼金矿床、阿斯哈金矿床等。矽卡岩型金矿床通常受中晚三叠世中酸型侵入岩与地层(金水口岩群、祁漫塔格群、缔敖苏组、大干沟组等碳酸盐岩)的接触带控制(南卡俄吾等,2018杨涛等,2018赵明福等,2018),如它温查汉铁多金属矿床、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床。

  • 库德尔特金矿床位于卡而却卡矿田东侧,矿田内主要出露中元古界金水口岩群、奥陶系祁漫塔格群、上三叠统鄂拉山组及第四系(图1b)。区内构造以北西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北东向断裂构造次之;北西西向、北西向断裂总体控制着地层、岩体和矿体的展布方向;北东向断裂构造通常对矿体有着破坏作用。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以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中酸性岩为主,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少量的闪长岩、花岗斑岩 (张爱奎等,2021)。

  • 2 矿床特征

  • 2.1 地质特征

  • 矿区地层出露面积较小,出露地层单一,主要为奥陶系祁漫塔格群(图1c),呈不规则状残留体赋存于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中,形成了 2 个孤岛状的残留体,岩性主要为大理岩、石英片岩、硅质岩,其中大理岩是卡而却卡矿田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的赋矿围岩。大理岩主要呈灰白色、深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及少量石榴石、符山石、副矿物。

  • 区内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不发育。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和北西西向两组,北东向压扭性断层有 2 条,发育宽 50~200 m 的破碎带,出露长度大于 500 m,地表金矿化体受该组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北西西向断裂,分布在祁漫塔格群内,挤压明显,发育有10~30 m的破碎带,长约800 m,部分脉状铅锌矿受该构造控制明显(图1c)。

  • 矿区岩浆活动十分强烈,侵入岩大面积出露,出露面积约占基岩面积的85%以上,其中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在区内出露面积最大,呈小岩株状产出,形态不规则,总体具有北西向展布的特征,该岩体在区域上与矽卡岩型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也是库德尔特金矿体的赋矿围岩。矿区内零星还出露有二长花岗岩和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呈浅灰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60%~65%)、石英(15%~20%)、钾长石(5%~10%)、黑云母(6%~9%)、角闪石(4%~6%)等矿物组成。

  • 2.2 矿体特征

  • 矿区共圈定各类矿体 30 余条,其中金矿体 13 条(表1)。金矿体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倾向 170°~248°,倾角 70°~85°,长 25~300 m,延深 40~322 m,平均厚度为0.84~17.27 m,Au平均品位为0.46× 10-6~4.17×10-6。矿区金矿体赋存部位由浅到深有所不同,浅部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祁漫塔格群大理岩接触带上的矽卡岩中,与铅锌矿共伴生,大理岩或花岗闪长岩中的破碎蚀变带亦是重要的赋矿部位(Ⅴ、Ⅵ破碎带);深部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中(图2)。

  • 2.3 矿石特征

  • 库德尔特金矿石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铅锌矿伴生的复合金矿石,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与祁漫塔格群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的矽卡岩中; 另一种是与黄铁矿关系密切的独立金矿,主要赋存于深部的钾化花岗闪长岩中,这两类金矿石特征明显不同。

  • 图1 库德尔特地区地质图及矿区地质图(a)、区域构造单元图(b)与卡而却卡矿田地质图库德尔特地质图(c)(据张爱奎等 (2021)修改)

  • 1—第四系;2—奥陶系祁漫塔格群;3—奥陶系祁漫塔格群大理岩组;4—中元古界金水口岩群;5—中三叠世闪长岩;6—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7—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8—早泥盆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9—闪长玢岩;10—花岗斑岩;11—矽卡岩带;12—铅锌矿体;13—金矿体;14—破碎蚀变带;15—地质界线;16—逆断层;17—性质不明断层;18—实测地质剖面;19—已施工钻孔及编号;20—金矿床(点);21—其他矿床(点); KNF—昆北断裂;KMF—昆中断裂;KSF—昆南断裂;Ⅰ2 2—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造山亚带;Ⅰ5 2—柴达木盆地晚中生代—新生代断坳盆地; Ⅰ6 2—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Ⅰ7 2—伯喀里克—香日德元古宙古陆块体;Ⅰ8 2—雪山峰—布尔汗达造山亚带;Ⅱ5a1 —黑山—柯生印支褶带; Ⅱ5c 1 —昌马河印支褶带;Ⅱ3 2 —可可西里—南巴颜喀拉造山亚带

  • 表1 库德尔特金矿体特征一览

  • 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主要以硫化物为主,氧化矿物很少,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此外尚见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和自然金等矿物。闪锌矿和方铅矿是矿石中最主要的金属矿物,闪锌矿主要呈致密块状(图3a)、团块状、稠密浸染状及稀疏浸染状分布,部分矿石中呈星点状分布,多呈他形粒状晶形(图3e,d),大部分闪锌矿与黄铁矿和方铅矿紧密共生(图3b,e),少部分包裹在黄铁矿中;方铅矿主要呈他形粒状、稀疏浸染状、团块状分布在闪锌矿边缘或构造裂隙间。脉石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石榴石、石英、硅灰石等矿物为主。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图3c,d)、碎裂结构(图3b)、镶嵌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图3d)、共结边结构(图3e)、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图3a)、浸染状构造、星点状构造和脉状构造等。

  • 独立金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局部可见毒砂(图3i,j)、黄铜矿(图3l)、闪锌矿(图3k)和自然金。黄铁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集合体(图3h~k),集合体粒径为 0.20~1.15 mm,彼此紧密镶嵌,呈稀疏浸染状(图3g)、脉状(图3f,h)分布。脉石矿物主要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绢云母等矿物。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粒状结构(图3h~k)。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星点状构造等。

  • 2.4 围岩蚀变

  • 矿床蚀变分带现象较明显,在大理岩及其外接触带易发育矽卡岩化和硅化,常形成石榴子石、辉石、符山石、硅灰石和方柱石等矿物,在退化蚀变阶段常具绿帘石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含金钾化花岗闪长岩具较强的硅化、钾化,中等强度绿帘石化与高岭土化,钾化与硅化分布相对较均匀。

  • 2.5 成矿阶段划分

  • 库德尔特金矿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赋存于矽卡岩中与铅锌伴生的金矿,另一类为赋存于花岗闪长岩中的独立金矿,其成因类型分属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型(将在后述讨论中详细论述)。由于岩浆热液型金矿新生矿物很少,只划分了一个岩浆热液期,且与矽卡岩型石英-硫化物晚期阶段的成矿特征较为相似,在此未再单独描述。李碧乐等 (2010)根据矿体穿切关系和矿物交代关系将索拉吉尔铜钼矿床成矿期划分为中高温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结合典型矽卡岩型成矿期次划分顺序 (姚凤良和孙丰跃,2006)及矿区矿物交代关系认为库德尔金矿床成矿期主要可划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成矿后氧化期(图4)。

  • 矽卡岩期主要是在岩体接触带周围形成硅灰石、石榴子石、透辉石等硅酸盐,并有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形成。石英-硫化物期又可以划分为早阶段和晚阶段,其中早期阶段主要形成半自形—自形粒状、他形粒状或环边交代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等,金属矿物共结边结构表明早期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等为同成矿阶段的产物,部分早期黄铁矿压碎特征明显,受动力变质作用定向排列,此阶段出现大量石英,并有绿帘石、绢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绿泥石、方解石等;晚期阶段(岩浆热液期)主要形成脉状黄铁矿、脉状闪锌矿、毒砂、自然金和脉状石英;成矿后氧化期主要形成次生氧化矿物,如褐铁矿、黄钾铁帆和铅矾等。

  • 图2 库德尔特金矿区12号勘探线剖面图

  • 1—大理岩;2—矽卡岩;3—花岗闪长岩;4—已施工探槽位置及编号;5—已施工钻孔位置及编号;6—矿体编号;7—地质界线;8—断层;9—金矿体(≥1. 0×10-6);10—金矿化体(0.5×10-6~1. 0×10-6);11—金矿化体(0.1×10-6~0.5×10-6);12—品采集位置

  • 3 样品的采集及测试方法

  • 3.1 样品的采集

  • 为研究金矿物的赋存形态及载金矿物,在 ZK1203钻孔(图1c,孔口坐标为东经:91°04'31″,北纬:36°46'37″)的114 m处针对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采集了2件光片样品,编号为KDETD1~KDETD2;在 320~323 m 处针对含金花岗闪长岩采集了 5 件光片样品,编号为 KDETD3~KDETD7,扫描电镜分析是在光片鉴定的基础上开展,本次未再单独采样,取样位置见图2。本次样品的采集均选择无次生蚀变的原生金矿采集,且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受次生富集的影响较为有限。

  • 图3 库德尔特矿区铅锌银金复合矿石和金矿石

  • a—块状铅锌银金复合矿石;b—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闪锌矿呈半自形晶,黄铁矿呈自形晶;c—他形粒状结构,黄铁矿脉穿插到早期形成的闪锌矿与黄铁矿中;d—固溶体分离结构,闪锌矿中固溶体分离的黄铜矿;e—共结边结构,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呈共结边结构;f—微细脉黄铁矿脉;g—浸染状黄铁矿;h—脉状黄铁矿;i—碎裂结构,毒砂具有明显碎裂;j—粒状结构,毒砂呈自型结构,黄铁矿呈半自形;k—脉状闪锌矿、黄铁矿(晚期);l —半自形—他形粒状黄铜矿、黄铁矿;Py—黄铁矿;Sph—闪锌矿;Gn—方铅矿;Cp—黄铜矿;Ars—毒砂

  • 3.2 光片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

  •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均在吉林大学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完成,首先将矿石样品磨制成标准光片;再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矿相学观察,以查明样品的矿物组成、共生关系及结构构造;然后选择重点部位制成扫描电镜片,利用背散射扫描电镜观察金矿物的赋存形态,并进行矿物能谱半定量分析,采用仪器型为JEOL JSM-6510A型扫描电镜。

  • 图4 库德尔特金矿床矿物生成顺序图

  • 4 讨论

  • 4.1 金的赋存状态

  • 对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和独立金矿石均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金矿物的赋存形式及粒度基本一致。由于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本次只观察到1粒金矿物(图5a),其金矿赋存状态参考了同一地区同类型金矿床(哈西亚图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位置见图1a)金矿的赋存形式(图5b,c),金矿物主要赋存于金属矿物(如黄铁矿、磁铁矿等)颗粒之间及其与脉石矿物(如透辉石、石英、方解石等)颗粒之间 (图5a,b);少部分赋存于岩石裂隙中的黄铁矿化石英脉中(图5c)。独立金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赋存于黄铁矿颗粒之间(图5d,e,h),稀疏浸染状黄铁矿 (图5d,h)与脉状黄铁矿(图5e)均可能含矿,目前发现的载金黄铁矿通常为他形细粒,粒径小于0.1 mm (图5d~f);自形—半自形立方体形黄铁矿(图5b,j) 目前暂未发现含金的现象,其粒度(>0.4 mm)明显大于载金黄铁矿的粒度;少部分金矿物赋存于石英脉的裂隙中(图5f)或是石英颗粒间(图5g)。从扫描电镜能谱图可看出,Au元素能谱波峰明显,Au M =100%,表明金的成色较高,可能为自然金(一般Au 含量达到80%以上即称为自然金)。金的赋存形式主要有粒间金、裂隙金、包裹金和晶格金共4个类型 (陈平波,2018),从库德尔特金矿物的赋存形态,可以看出矿区两类金矿石自然金的赋存形式均以粒间金为主,次为裂隙金,可能存有包裹金和晶格金。

  • 在开展扫描电镜时,对发现的自然金的粒度进行了概略性统计(表2),自然金粒度以微粒金为主,细粒金次之,少量中粒金。金矿物粒度大小与矿石产出标高关系密切,在地表及浅部,粒度相对较大,以巨粒及粗粒金为主,深部常见中细粒和微粒金为主(李长顺,1995),与本次样品采集具有一定的深度也是相吻合的。

  • 4.2 矿床成因探讨

  • 库德尔特的金矿主要有两类,前人已经探讨了与铅锌矿伴生的金矿成因类型是矽卡岩型(潘彤等,2016张爱奎等,20172021于娟等,2020),在此不再重复讨论。本次探讨主要针对库德尔特矿区新发现的具有独特成矿特征的独立金矿开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矿区独立金矿石与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中的自然金赋存状态基本一致,均以粒间金为主,次为裂隙金,金矿物粒度均以微粒金为主,可能暗示了深部独立金矿与铅锌银金复合金矿在成因上存在某种联系。从能量 M 线系 Au M= 100%(图5i),可以看出金的成色很高,而金矿物成色与其成矿温度和深度明显呈正相关关系(Liu and Beaudoin,2021),暗示了库德尔特金矿床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深度和成矿温度的矿床。张爱奎等 (2021)对独立金矿石中的含金黄铁矿硅化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为 160.7~259.9℃,峰值区间为 210~240℃,流体盐度为3.5%~12.9%NaCleqv,证实了库德尔特为中温金矿床。于淼等(2014)对索拉吉尔矽卡岩型铜钼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显示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 260~400℃,成矿流体以 H2O-NaCl 为主,从两次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可看出,库德尔特独立金矿与索拉吉尔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流体成分相似,均为一套以 H2O-NaCl 为主的成矿流体,成矿温度具有连续性,反映出同源流体连续成矿的特征。

  • 从矿体形态上看(图2),ZK1203钻孔中独立金矿化体厚度达到了 387.44 m,而上部 ZK1202 钻孔中金矿体主要为矽卡岩型铅锌银金复合矿石,两个钻孔间的最小控制斜深不到 100 m,很难按矿石类型进行矿体圈连,可能暗示两者在成因上有所联系;从镜下矿物特征上看,脉状黄铁矿不仅独立金矿石中分布有(图3h,e),在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中也有穿插(图3c),亦有少量的闪锌矿脉(图3k),闪锌矿、方铅矿与黄铁矿存在共边结构(图3e),反映出金的成矿与多金属成矿是连续成矿的。

  • 图5 库德尔特金矿物特征照片及能谱图(b,c据韩斯琴图,2018

  • a—闪锌矿与透辉石间的粒间金;b—磁铁矿与方解石间的粒间金;c—岩石裂隙中裂隙金;d—黄铁矿颗粒间的粒间金;e—黄铁矿脉中的粒间金;f—石英脉裂隙间金;g—石英颗粒间的粒间金;h—黄铁矿颗粒间的粒间金;i—扫描电镜能谱图;Py—黄铁矿;Qz—石英;Ng—自然金

  • 表2 库德尔特金矿床金粒度统计结果

  • 库德尔特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237±2)Ma (王松等,2009),正处于东昆仑三叠纪(240~210 Ma)大规模成矿期,东昆仑地区发现了一系列与中晚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及受构造控制的造山型金矿(毛景文等,2012),可能暗示了东昆仑地区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与岩浆作用有关。张爱奎等(2017)对库德尔花岗闪长岩进行了微量元素统计,发现其 Au 含量超过克拉克值 190 倍,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

  • 综上认为: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在库德尔特侵入就位时,先与祁漫塔格群大理岩接触交代形成矽卡岩型铅锌银金复合金矿体,随着温度的降低,部分含矿热液聚集在花岗岩体的顶部,形成岩浆热液型独立金矿体,它们与索拉吉尔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同属于与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热液型Cu-Mo-Pb-Zn-Au-Ag成矿系列。

  • 5 结论

  • (1)库德尔特金矿石可分为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石与独立金矿石两类,前者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毒砂和自然金等,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结构、他形粒状结构、镶嵌结构,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星点状构造和脉状构造等;后者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和自然金等,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粒状结构,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星点状构造等。

  • (2)库德尔特金矿石中的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赋存状态主要为粒间金,少量裂隙金,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自然金的粒度以微、细粒金为主,粒径多在3~20 μm。

  • (3)库德尔特独立金矿的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与铅锌银金复合金矿、索拉吉尔铜钼矿属于同一成矿系列,即与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侵入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热液型 Cu-Mo-Pb-Zn-Au-Ag 成矿系列。

  • 参考文献

    • Liu H M , Beaudoin G. 2021. Geochemical signatures in native gold derived from Au-bearing ore deposits[J]. Ore Geology Reviews, 132: 104066.

    • Yuan W M, Mo X X, Zhang A K, Chen X N, Duan H W, Li X, Hao N N , Wang X M. 2013.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evidence for multiple period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Wulonggou gold deposits,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4(4): 471-478.

    • 陈博, 张占玉, 耿建珍, 贾群子, 宋忠宝, 张晓飞, 陈向阳, 全守村, 张雨莲, 栗亚芝. 2012. 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山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J]. 地质通报, 31(2/3): 463-468.

    • 陈平波. 2018. 湖南水口山矿田仙人岩金矿床矿体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J]. 矿产勘查, 9(8): 1540-1547.

    • 丰成友, 李东生, 屈文俊, 杜安道, 王松, 苏生顺, 江军华. 2009. 青海祁漫塔格索拉吉尔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矿测试, 28(3): 223-227.

    • 高永宝, 李侃, 钱兵, 李文渊, 李东生, 苏生顺, Zhang C G, 张大民, 王生明. 2015.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矿区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成因: 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证据[J]. 中国地质, 42(3): 646-662.

    • 韩斯琴图. 2018. 青海哈西亚图铁矿和金矿可选性试验及工程实践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姜春发, 王宗起, 李锦轶. 2000.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54.

    • 李碧乐, 孙丰月, 于晓飞, 丁清峰, 钱烨, 张晗, 庆林. 2010. 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地区野拉塞铜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制[J]. 岩石学报, 26(12): 3696-3708.

    • 李东生, 古凤宝, 张海兰, 苏生顺, 钟良燕, 刘光莲. 2012. 青海省卡而却卡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西北地质, 45(1): 174-183.

    • 李东生, 张占玉, 苏生顺, 郭世珍, 张海兰, 奎明娟. 2010. 青海卡尔却卡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西北地质, 43(4): 239-244.

    • 李世金, 孙丰月, 王力, 李玉春, 刘振宏, 苏生顺, 王松. 2008. 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多金属矿区斑岩型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 矿床地质, 27(3): 399-406.

    • 李长顺. 1995. 影响自然金和银金矿成色的因素[J]. 黄金地质, 1(3): 61-66.

    • 李智明, 薛春纪, 王晓虎, 汤桦, 涂其军, 滕家欣, 李荣社. 2007. 东昆仑区域成矿特征及有关找矿突破问题分析[J]. 地质评论, 53(5): 708-718.

    • 毛景文, 周振华, 丰成友, 王义天, 张长青, 彭惠娟, 于淼. 2012.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 中国地质, 39(6): 1437-1471.

    • 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喻学惠, 刘成东, 谌宏伟, 袁万明, 刘云华. 2007.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J]. 高校地质学报, 13(3): 403-414.

    • 南卡俄吾, 贾群子,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王曙光, 林兆丰. 2018. 东昆仑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床氧、硫、铅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4): 37-47.

    • 潘彤, 王秉璋, 李东生, 李善平, 陈静. 2016. 青海东昆仑成矿环境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90-95.

    • 王福德, 李云平, 贾妍慧. 2018. 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40(2): 162-175.

    • 王松, 丰成友, 李世金, 江军华, 李东生, 苏生顺. 2009. 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36(1): 74-84.

    • 杨涛, 张乐, 郑振华, 赵寒森, 宋忠宝, 马永胜, 王瑾, 陈向阳, 曹德智. 2018. 青海省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岩石矿物学杂志, 37(3): 467-484.

    • 姚凤良, 孙丰跃. 2006. 矿床学教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54.

    • 殷鸿福, 张克信. 1997. 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 地球科学, 22(4): 339-342.

    • 殷鸿福, 张克信. 1998.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 地球科学, 23(5): 437-442.

    • 于娟, 易立文, 谢炳庚, 李晓青, 鲁安怀, 谷湘平, 曹丽, 刘程爱, 张淼. 2020.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化学成分特征研究[J]. 地质学报, 94(12): 3776-3791.

    • 于淼, 丰成友, 赵一鸣, 李大新, 肖晔, 刘建楠, 李泽峰. 2014.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J]. 地质学报, 88(5): 903-917.

    • 张爱奎, 李东生, 何书跃, 赵俊伟, 刘智刚, 张勇. 2017.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5-213.

    • 张爱奎, 莫宣学, 张勇, 钱烨, 刘光莲, 张大明, 刘智刚. 2021. 东昆仑西段库德尔特金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1(12): 3762-3778.

    • 张德全, 丰成友, 李大新, 徐文艺, 阎升好, 佘宏全, 董英君, 崔艳合. 2001.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J]. 矿床地质, 20(2): 137-146.

    • 张勇, 张大明, 刘国燕, 李泽峰, 赵永亮, 李恒恒, 王生明. 2017,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36(2/3): 270-274.

    • 赵明福, 李玉龙, 史连昌, 张晖青, 任鑫, 徐博. 2018. 青海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9(6): 1087-1093.

图1 库德尔特地区地质图及矿区地质图(a)、区域构造单元图(b)与卡而却卡矿田地质图库德尔特地质图(c)(据张爱奎等 (2021)修改)
表1 库德尔特金矿体特征一览
图2 库德尔特金矿区12号勘探线剖面图
图3 库德尔特矿区铅锌银金复合矿石和金矿石
图4 库德尔特金矿床矿物生成顺序图
图5 库德尔特金矿物特征照片及能谱图(b,c据韩斯琴图,2018
表2 库德尔特金矿床金粒度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 参考文献

    • Liu H M , Beaudoin G. 2021. Geochemical signatures in native gold derived from Au-bearing ore deposits[J]. Ore Geology Reviews, 132: 104066.

    • Yuan W M, Mo X X, Zhang A K, Chen X N, Duan H W, Li X, Hao N N , Wang X M. 2013.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evidence for multiple period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Wulonggou gold deposits, eastern Kunlun Mountains, Qinghai Province[J].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4(4): 471-478.

    • 陈博, 张占玉, 耿建珍, 贾群子, 宋忠宝, 张晓飞, 陈向阳, 全守村, 张雨莲, 栗亚芝. 2012. 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山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J]. 地质通报, 31(2/3): 463-468.

    • 陈平波. 2018. 湖南水口山矿田仙人岩金矿床矿体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研究[J]. 矿产勘查, 9(8): 1540-1547.

    • 丰成友, 李东生, 屈文俊, 杜安道, 王松, 苏生顺, 江军华. 2009. 青海祁漫塔格索拉吉尔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J]. 岩矿测试, 28(3): 223-227.

    • 高永宝, 李侃, 钱兵, 李文渊, 李东生, 苏生顺, Zhang C G, 张大民, 王生明. 2015.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矿区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成因: 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证据[J]. 中国地质, 42(3): 646-662.

    • 韩斯琴图. 2018. 青海哈西亚图铁矿和金矿可选性试验及工程实践研究[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姜春发, 王宗起, 李锦轶. 2000.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54.

    • 李碧乐, 孙丰月, 于晓飞, 丁清峰, 钱烨, 张晗, 庆林. 2010. 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地区野拉塞铜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制[J]. 岩石学报, 26(12): 3696-3708.

    • 李东生, 古凤宝, 张海兰, 苏生顺, 钟良燕, 刘光莲. 2012. 青海省卡而却卡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J]. 西北地质, 45(1): 174-183.

    • 李东生, 张占玉, 苏生顺, 郭世珍, 张海兰, 奎明娟. 2010. 青海卡尔却卡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 西北地质, 43(4): 239-244.

    • 李世金, 孙丰月, 王力, 李玉春, 刘振宏, 苏生顺, 王松. 2008. 青海东昆仑卡尔却卡多金属矿区斑岩型铜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J]. 矿床地质, 27(3): 399-406.

    • 李长顺. 1995. 影响自然金和银金矿成色的因素[J]. 黄金地质, 1(3): 61-66.

    • 李智明, 薛春纪, 王晓虎, 汤桦, 涂其军, 滕家欣, 李荣社. 2007. 东昆仑区域成矿特征及有关找矿突破问题分析[J]. 地质评论, 53(5): 708-718.

    • 毛景文, 周振华, 丰成友, 王义天, 张长青, 彭惠娟, 于淼. 2012.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 中国地质, 39(6): 1437-1471.

    • 莫宣学, 罗照华, 邓晋福, 喻学惠, 刘成东, 谌宏伟, 袁万明, 刘云华. 2007.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J]. 高校地质学报, 13(3): 403-414.

    • 南卡俄吾, 贾群子, 李金超, 栗亚芝, 孔会磊, 王曙光, 林兆丰. 2018. 东昆仑哈西亚图铁多金属矿床氧、硫、铅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7(4): 37-47.

    • 潘彤, 王秉璋, 李东生, 李善平, 陈静. 2016. 青海东昆仑成矿环境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90-95.

    • 王福德, 李云平, 贾妍慧. 2018. 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40(2): 162-175.

    • 王松, 丰成友, 李世金, 江军华, 李东生, 苏生顺. 2009. 青海祁漫塔格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 中国地质, 36(1): 74-84.

    • 杨涛, 张乐, 郑振华, 赵寒森, 宋忠宝, 马永胜, 王瑾, 陈向阳, 曹德智. 2018. 青海省它温查汉西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 岩石矿物学杂志, 37(3): 467-484.

    • 姚凤良, 孙丰跃. 2006. 矿床学教程[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254.

    • 殷鸿福, 张克信. 1997. 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 地球科学, 22(4): 339-342.

    • 殷鸿福, 张克信. 1998.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 地球科学, 23(5): 437-442.

    • 于娟, 易立文, 谢炳庚, 李晓青, 鲁安怀, 谷湘平, 曹丽, 刘程爱, 张淼. 2020.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化学成分特征研究[J]. 地质学报, 94(12): 3776-3791.

    • 于淼, 丰成友, 赵一鸣, 李大新, 肖晔, 刘建楠, 李泽峰. 2014.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J]. 地质学报, 88(5): 903-917.

    • 张爱奎, 李东生, 何书跃, 赵俊伟, 刘智刚, 张勇. 2017. 青海省祁漫塔格地区主要矿产成矿规律与成矿系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5-213.

    • 张爱奎, 莫宣学, 张勇, 钱烨, 刘光莲, 张大明, 刘智刚. 2021. 东昆仑西段库德尔特金多金属矿床成因探讨[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1(12): 3762-3778.

    • 张德全, 丰成友, 李大新, 徐文艺, 阎升好, 佘宏全, 董英君, 崔艳合. 2001.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J]. 矿床地质, 20(2): 137-146.

    • 张勇, 张大明, 刘国燕, 李泽峰, 赵永亮, 李恒恒, 王生明. 2017,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地质通报, 36(2/3): 270-274.

    • 赵明福, 李玉龙, 史连昌, 张晖青, 任鑫, 徐博. 2018. 青海哈西亚图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9(6): 1087-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