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能源、工业原料、农业生产资料和饮用水的主要来源(裴荣富等,2009;梅燕雄等,2000,2008,2009,2022)。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合理开发利用。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矿产资源与经济结合起来,开展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为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决策科学依据,有助于将区域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矿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胡小平,1998a,1998b;贾锡芝, 1994,1999;王来峰,2011;彭渤,2014;刘秋颖, 2023;张会琼等,2024)。
-
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布局着力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七五”计划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在发展上呈现出逐步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2003 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四大经济区的内部,还存在一些次级经济区(带),例如,以京津冀和山东半岛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及沿江经济带、以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长江经济带、陕甘宁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国家对新疆、西藏、内蒙古三个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也给予了特别重视。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与四大经济区及次级经济区相对应的矿产资源经济区。
-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张家骥(1983)就提出应在成矿远景区划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以研究生产力布局为主要目的的矿产经济区划,研究矿产开发布局的合理方案,为国家制定矿产资源政策和矿产开发规划提供依据。90年代,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取得一批开创性成果。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课题组首次将全国划分为5个一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和29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胡小平(1998)将全国划分为 6 个一级矿产资源经济区、 12 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和 40 个三级矿产资源经济区,贾芝锡等(1999)将全国划分为42个矿产资源经济区。这些划分方案侧重于按照矿产大类来划分矿产资源经济区,综合性不足,与国家宏观经济布局结合得不紧密。宋瑞祥等(1997)根据国家“七五”、“九五”计划提出的宏观经济布局,将全国划分为 9 个一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和 31 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反映了当时的全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成果和水平,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的新发展、新情况进行完善,建议重点建设的12个矿产资源原料基地也比较粗略。
-
作者等在编制更新全国海陆矿产资源图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布局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结合大型矿床和主要矿产的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 4 个一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和京津冀鲁、江浙沪、闽粤琼港澳台等 12 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初步厘定了82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图1,表1)。
-
续表1
-
图1 中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图
-
矿产资源经济区编号和名称:I 东部矿产资源经济区:I-1 京津冀鲁矿产资源经济区,I-2 江浙沪矿产资源经济区,I-3 闽粤琼港澳台矿产资源经济区;II 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II-1 晋豫矿产资源经济区,II-2 湘鄂赣皖矿产资源经济区;III 西部矿产资源经济区:III-1 新疆矿产资源经济区,III-2 内蒙古矿产资源经济区,III-3 陕甘宁青矿产资源经济区,III-4 西藏矿产资源经济区,III-5 川渝矿产资源经济区,III-6 滇黔桂矿产资源经济区;IV 东北矿产资源经济区:IV-1 辽吉黑矿产资源经济区
-
1 东部矿产资源经济区
-
东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管辖海域,面积、人口分别约占我国海陆面积的 32.7% 和总人口的 34.8%,经济总量、矿业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55.2%和8.9%。
-
东部矿产资源经济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运输条件好,科技文化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但矿产资源相对不足,很多重要矿产资源需要从内地和国外供给。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行“外引内联”,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矿业,着力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的矿产品和精深加工业、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出口力度,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
东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京津冀鲁、江浙沪、闽粤琼港澳台 3 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
-
1.1 京津冀鲁矿产资源经济区
-
京津冀鲁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四省市和渤海海域。本区石油、天然气、煤、铁、金、石墨、耐火黏土、水泥用灰岩大理岩、饰面用花岗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较丰富,初步形成张家口、廊坊—沧州、石家庄—邯郸、唐山、天津、滨州—东营、济南—济宁、烟台—威海、渤海等九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黄金、水泥、建材及战略新兴产业。
-
1.2 江浙沪矿产资源经济区
-
江浙沪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等3省市和黄海、东海管辖海域。本区天然气、铁、萤石、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较丰富,初步形南京—常州、衢州—丽水、东海等 3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水泥、化工等产业。
-
1.3 闽粤琼港澳台矿产资源经济区
-
闽粤琼港澳台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东南沿海地区的福建、广东、海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六省区和南海管辖海域。本区石油、天然气、铅锌、金、稀土、萤石、高岭土、陶瓷土、玻璃用石英岩天然砂砂岩脉石英、水泥用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较丰富,初步形南平、龙岩、韶关—清远、肇庆—茂名、儋州 —昌江、文昌、南海北部等七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有色、黄金、化工、水泥、陶瓷及战略新兴产业。
-
2 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
-
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省,面积、人口分别约占我国海陆面积的 8% 和总人口的 28.8%,经济总量、矿业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20.4%和16.9%。
-
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地处我国内陆腹地,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科学教育、工业基础较好,环境承载能力较高,市场广阔,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建设能源、精品原材料、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
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晋豫、湘鄂赣皖两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
-
2.1 晋豫矿产资源经济区
-
晋豫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黄河中游地区的山西、河南两省。本区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铝、钼、金、耐火黏土、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初步形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阳泉—晋城、运城、三门峡—平顶山、濮阳—新乡等六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有色、黄金、水泥等产业。
-
2.2 湘鄂赣皖矿产资源经济区
-
湘鄂赣皖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 4 省。本区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铜、铅锌、钨、锡、钼、锑、金、锂、稀土、磷、石墨、石膏、高岭土、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初步形成宜昌—襄阳、鄂州—黄石、湘西、常德 —岳阳、益阳—娄底、永州、衡阳—郴州、淮北—淮南、六安、滁州、马鞍山—铜陵、九江—宜春、上饶— 鹰潭、赣州等十四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冶金、有色、黄金、化工、陶瓷、水泥、战略新兴等产业。
-
3 西部矿产资源经济区
-
西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陕西、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人口分别约占我国海陆面积的 53.1% 和总人口的 28.7%,经济总量、矿业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19.9%和71.2%。
-
西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周边相邻国家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战略后备区。本区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向、大江大河的源头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区的集中地区,市场潜力巨大,战略定位十分重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等重点工程。抓住国家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历史机遇,统筹国内外资源,扩大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续接替区,推进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钾盐、磷矿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
西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新疆、内蒙古、陕甘宁青、西藏、川渝、滇黔桂等6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
-
3.1 新疆矿产资源经济区
-
新疆矿产资源经济区的范围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当。本区石油、天然气、煤、铀、铁、锰、铅锌、镍、锂、铍、云母、钾盐,水泥灰岩大理岩、饰面花岗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初步形阿勒泰、伊犁-哈密、阿克苏-喀什、巴音郭楞等4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冶金、有色、水泥、建材和战略新兴产业。
-
3.2 内蒙古矿产资源经济区
-
内蒙古矿产资源经济区的范围与内蒙古自治区相当。本区煤、铀、铁、铅锌、金、银、稀土、萤石、石墨、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初步形成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通辽、包头—鄂尔多斯、阿拉善等 4 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有色、贵金属、水泥、化工和战略新兴产业。
-
3.3 陕甘宁青矿产资源经济区
-
陕甘宁青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四省区。本区石油、天然气、煤、铅锌、镍、钨、钼、锑、金、锂、硼、钾盐、石盐、芒硝、石膏、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初步形成海西、玉树、张掖—酒泉、金昌—兰州、甘南 —陇南、石嘴山—银川、中卫—吴忠、榆林—延安、宝鸡—渭南等 9 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有色、黄金、化工、水泥和战略新兴产业。
-
3.4 西藏矿产资源经济区
-
西藏矿产资源经济区的范围与西藏自治区相当。本区铜、铅锌、金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初步形成拉萨-日喀则、昌都两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有色、黄金等产业。
-
3.5 川渝矿产资源经济区
-
川渝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重庆两省市。本区天然气、煤、铁、钒、钛、铅锌、锂、稀土、磷、石墨、芒硝、硫、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初步形成南充—宜宾、凉山—攀枝花、甘孜—阿坝、垫江—永川等四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和战略新兴产业。
-
3.6 滇黔桂矿产资源经济区
-
滇黔桂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云贵高原及邻区的云南、贵州、广西 3 省区。本区煤、铁、钛、锰、铜、铅锌、铝、钨锡、金、稀土、磷、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初步形成迪庆—大理、保山—普洱、昭通、楚雄—昆明、红河—文山、遵义—铜仁、六盘水—黔西南、贵阳—黔南、河池—桂林、百色—崇左、贺州—玉林等 11 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冶金、有色、黄金、化工、水泥和战略新兴产业。
-
4 东北矿产资源经济区
-
东北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 省,面积、人口分别约占我国海陆面积的6.2%和总人口的 7.7%,经济总量、矿业产值分别约占全国的 4.5%和3%。
-
东北矿产资源经济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较发达,科教、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本区区位条件优越,沿边沿海优势明显,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制造业的兴起,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东北地区进入衰落期,与东部地区其他省市差距越来越大,但发展空间和潜力依然巨大。全面振兴东北地区,要加快调整改造和转型发展,建设大型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新的装备制造基地,实施北电南送。推进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扩大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
-
东北矿产资源经济区仅包括一个辽吉黑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本区石油、天然气、煤、铁、钼、金、石墨、硼、菱镁矿、水泥灰岩大理岩等矿产资源丰富,初步形成大兴安岭—黑河、齐齐哈尔—大庆、伊春、鹤岗—鸡西、白城—长春、吉林—通化、沈阳 —鞍山、阜新、抚顺—丹东等九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可以重点发展能源、钢铁、有色、黄金、化工、水泥和战略新兴产业。
-
5 结论和讨论
-
(1)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矿产资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和合理开发利用。把矿产资源与经济结合起来,开展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有助于将区域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国家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决策科学依据。
-
(2)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逐步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东北地区有其特殊性。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形成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四大矿产资源经济区。
-
(3)东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 13 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管辖海域,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但矿产资源相对不足,很多重要矿产资源需要从内地和国外供给。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循环,着力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的矿产品精深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
-
(4)中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我国内陆腹地 6 省,经济较发达,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需要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建设能源、精品原材料及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
(5)西部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欠发达,但地广人稀、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我国的战略后备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需要抓住国家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续接替区。
-
(6)东北矿产资源经济区包括我国东北三省,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重要工农业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矿产资源较丰富,但改革开放以来进入相对衰落期。全面振兴东北地区,需要加快调整改造和转型发展,着力建设大型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及新的装备制造基地。
-
(7)在四大矿产资源经济区内部,客观上存在一些次级矿产资源经济区。东部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中部的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西部的黄河上游、长江上游地区,面积广袤的内蒙古、新疆、西藏 3 个自治区以及滇黔桂地区,经济联系相对紧密,矿产资源各具特色。
-
(8)目前公布的十四大煤炭基地、十大油气基地、103 个能源资源基地标准不一、线条较粗、范围悬殊,能源矿产与非能源矿产统筹规划不够,能源资源基地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得不紧密。本文厘定的82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也仅是初步的,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9)矿产资源经济区划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重要工作。研究分析矿产资源储量及潜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结构和产能布局、资源地与消费端市场的联动效应、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产业集群效应等,是今后需要加强的重要课题。
-
参考文献
-
胡小平.1998.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7): 16-22.
-
胡小平.1998. 我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与产业布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 17(2): 49-55.
-
贾芝锡.1994. 开展全国矿产资源经济区划为区域经济规划服务[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1): 19-22.
-
贾芝锡, 等.1999. 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研究[M].北京: 地质出版社.
-
刘秋颖.2023. 中国萤石资源供需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矿产勘查, 14(10): 1798-1804.
-
梅燕雄, 叶锦华.2000. 浅议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J].中国地质, (4): 25-27.
-
梅燕雄, 杨德凤, 叶锦华, 龚羽飞, 李进文, 瞿泓滢.2008. 中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J].中国矿业, 17(6): 11-13.
-
梅燕雄, 裴荣富, 杨德凤, 戴自希, 李进文, 徐丛荣, 瞿泓滢.2009. 全球成矿域和成矿区带[J].矿床地质, 28(4): 383-389.
-
梅燕雄, 裴荣富, 魏然, 张金良, 李静, 邹斌, 王浩琳.2022. 关键矿产与能源资源安全[J].中国矿业, 31(11): 1-8.
-
裴荣富, D. V. 荣奎斯特, 梅燕雄, S. V. 契尔卡索夫, J. 德尔康特, E.
-
扎布提尼, 张金良, 戴自希, 叶锦华, 李进文, 瞿泓滢, 邱小平, 龚羽飞, 朱谷昌, 吴德文, 张凤杰.2009. 1∶25000000 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M].北京: 地质出版社.
-
彭渤.2014. 矿产资源学[M].北京: 地质出版社.
-
宋瑞祥主编.1997. 中国矿产资源报告: 1996[M].北京: 地质出版社.
-
王来峰.2011. 我国矿业经济分区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1): 26-28.
-
张家骥.1983.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 (4): 20-22.
-
张会琼, 薛陈利, 熊靓辉, 安天浩, 耿健.2024. 中国锑产业发展与挑战[J].矿产勘查, 15(7): 1318-1324.
-
摘要
矿产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矿产资源经济区。笔者等在编制更新全国海陆矿产资源图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布局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结合大型矿床和主要矿产的分布特征,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4个一级矿产资源经济区和京津冀鲁、江浙沪、闽粤琼港澳台、晋豫、湘鄂赣皖、新疆、内蒙古、陕甘宁青、西藏、川渝、滇黔桂、辽吉黑等12个二级矿产资源经济区。简述了各矿产资源经济区的基本特征,初步厘定了82个大型矿产资源综合基地。
Abstract
Mineral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ming several 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zon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s. Based on the update of national marine and land mineral resource map, the authors have divided the country into four Level-Ⅰ 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zones of East, Central, West and Northeast, and 12 Level- Ⅱ 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zones of Beijing-Tianjin-Hebei-Shandong, Jiangsu-Zhejiang-Shanghai, Fujian-Guangdong-Hainan-Hong Kong-Macao-Taiwan, Shanxi-Henan, Hunan-Hubei-Jiangxi-Anhui, Xinjiang, Inner Mongolia, Shaanxi-Gansu-Qinghai-Ningxia, Tibet, Sichuan-Chongqing, Yunnan-Guizhou-Guangxi, and Liaoning-Jilin-Heilongjiang.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each mineral resources economic zone are briefly described, and the initial delineation of 82 largescale miner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bases is carried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