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等多家单位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坤都地区开展了多幅 1∶5 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并发现了一些矿床及重要的矿化线索,其中敖包吐铅锌矿床(董旭舟等,2014)、敖仑花铜钼矿床(舒启海等,2009) 及好力宝铜钼矿床(沈光银,2008)最为典型。这些矿床的发现,构成了阿鲁科尔沁旗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
-
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林西—突泉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亚带上,为近年来地质调查工作中新发现的一处矿产。作为阿鲁科尔沁旗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中的新矿床,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相比附近其他几个成熟的铅锌矿床工作程度相对较低,矿床及外围找矿前景较好,通过实施相关的方法手段有望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目前,在该矿床投入了大量物化探及大比例尺填图工作,勘查成果显示该矿床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本文是基于勘查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矿床地质特征和岩相学观察,初步探讨矿床成因类型。并利用成矿岩体的锆石 U-Pb测年结果进一步为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提供制约。该年龄的获得,不仅充实了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年代学资料,同时为大兴安岭中南段在早白垩世发生花岗岩侵位与成矿事件提供佐证。所有这些成果的总结与研究,有望为在该地区寻找类似的矿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
1 成矿地质背景
-
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阿鲁科尔沁旗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同时处于大兴安岭成矿带林西—突泉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亚带上。该成矿亚带受大兴安岭主脊深断裂及嫩江深断裂控制(徐发等,2005),在西拉木伦河深断裂的北侧形成一系列的近北东向展布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图1)。
-
区内古生界二叠系沉积地层、三叠系老龙头组沉积地层、侏罗系—白垩系火山岩地层分布较广泛,是区域上主要的含矿围岩(李伟等,2016)。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为白垩纪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分布广泛,受东西向区域构造影响,多形成近东西向岩浆岩带(李碧乐和张晗,2010)。以酸性花岗岩类为主,岩性分布上,从早到晚包括中酸性花岗岩、碱性花岗岩和酸性花岗岩。燕山期侵入岩与古生代地层接触带附近的蚀变带是成矿的有利部位,找矿标志也极为明显(李伟等,2015)。
-
区内构造发育,研究区位于西拉木伦河深断裂北侧,断裂对区域成矿带及矿床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沈光银,2008)。区内褶皱构造主要发育在晚古生代构造层中,而脆性断裂构造主要发育在中生代构造层中。华力西晚期构造活动最为强烈,构成本区主体构造格架(郭灵俊等,2012)。
-
图1 林西—突泉铅锌银成矿亚带断裂构造与矿床分布图(据沈光银,2008修改)
-
1—大中型铜矿床;2—小型铜矿床;3—大中型铅锌矿床;4—小型铅锌矿床;5—实测及推测深断裂;6—实测及推测断裂;7—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①—闹牛山铜矿床;②—莲花山铜银矿床;③—长春岭铅锌矿床;④—孟恩陶勒盖铅锌银矿床;⑤—赦林达铅锌矿床;⑥—布敦花铜矿床;⑦—浩不高铅锌矿床;⑧—白音诺铅锌银矿床;⑨—中段铅锌矿床;⑩—好力宝铜钼矿床;⑪—敖仑花铜钼矿床;⑫—大井子铜锡银矿床
-
2 矿床地质特征
-
胜利大队铅锌矿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上二叠统林西组(P3l)、下三叠统老龙头组(T1l)及新生界第四系(图2),其中林西组岩性组合为一套灰黑色泥灰岩及灰黑色泥质粉砂岩;老龙头组岩性为紫红色凝灰质粉砂岩夹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岩,局部含碳酸岩透镜体。
-
矿床南部分布有早白垩世浅肉红色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与林西组(P3l)接触部位的花岗岩风化强烈,为花岗岩风化砂,在地势高的地方可见岩体露头。
-
北北东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控制了矿化蚀变带的展布方向,矿化蚀变发生在林西组地层与早白垩世浅肉红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上。
-
2.1 矿(化)体特征
-
矿区内已圈定矿(化)体2条,编号为Ⅰ、Ⅱ。根据刻槽样的连续性判断,Ⅰ号为铅锌多金属矿体, Ⅱ号为铜钼矿(化)体。2条矿(化)体均发育在矿化蚀变带内。其中:西侧蚀变带呈北东走向,宽6~10 m,延伸长度200 m以上,主要表现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闪锌矿化及黄铁矿化等,I号矿体发育在蚀变带的中间部位;东侧蚀变带呈北东走向,宽4~7 m,长约 100 m,主要表现为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孔雀石化及蓝铜矿化(图3),局部见有铁帽,Ⅱ号矿化体发育在蚀变带的中间部位。
-
Ⅰ号矿体:拣块样最高品位 Pb 0.21%;刻槽最高品位 Pb1.11%,Zn 0.27%。矿体走向 15°,倾向 285°,倾角 65°。控制宽度 2.1~4.0 m,延伸长 30 m 以上。
-
Ⅱ号矿化体:拣块样最高品位 Ag56.7×10-6,Pb 0.49%,Mo 0.15%;刻槽见有蓝铜矿、孔雀石,刻槽最高品位Pb 0.09%,Zn 0.18%,Cu 0.91%。矿化体走向 10°,倾向280°,倾角45°。控制宽度约0.5 m,延伸长度20 m以上。
-
2.2 矿石特征
-
通过岩相学观察矿石为他形粒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石中金属矿物有黄铜矿、闪锌矿、锡石、磁铁矿、赤铁矿及黄铁矿(图3)。其中:黄铜矿呈他形粒状,粒径小于 0.01 mm,相对含量小于 1%,嵌布在闪锌矿中;闪锌矿呈他形粒状,显均质性,粒径 0.2~0.6 mm,相对含量 1%~2%;锡石粒径 0.05~0.20 mm,相对含量约 2%;磁铁矿呈他形粒状、浸染状,显均质性,部分发生赤铁矿化,最大粒径 0.2 mm,相对含量7%~8%;赤铁矿呈强非均质性,粒径 0.05~0.18 mm,相对含量 2%~3%;黄铁矿为亮黄色,微粒状,显均质性,粒径小于 0.05 mm,相对含量少于 1%。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绿帘石、绿泥石等。
-
图2 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区地质简图
-
1—全新统河漫滩砂砾石;2—上更新统亚砂土;3—三叠系老龙头组;4—二叠系林西组;5—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6—地质界线;7—矿化蚀变带;8—断层;9—闪长玢岩脉;10—矿(化)体
-
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铅锌矿石中的 Pb 平均品位为 0.34%~1.10%,全区 Pb 品位 0.58%;Zn 平均品位为0.10%~0.27%,全区Zn品位0.18%。
-
3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
本次工作选取跟成矿关系密切的二长花岗岩样品(TW08)进行锆石 U-Pb 年代学测试(LA-ICP-MS),为该矿床的成矿时代提供制约。采样新鲜,蚀变较弱。样品的破碎和锆石分选由河北省廊坊市科大矿物分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样品靶的制备与 SHRIMP 锆石样品靶的制备方法类似(宋彪等,2002),在双目镜下挑选透明、晶形好、无或少裂隙的锆石颗粒,置于环氧树脂内进行制靶。
-
锆石阴极发光(CL)图像在北京中兴美科科技有限公司完成。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锆石 U-Pb 定年测试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实验室完成。 U-Pb 同位素定年中采用标准锆石 91500 作外标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每分析 5 个样品点,分析 2 次 91500 标样。U-Pb 谐和图和年龄加权平均值计算使用3.0 版本的Isoplot/Ex(Ludwig,2003)完成。
-
图3 铅锌多金属矿石镜下特征
-
a—铅锌多金属矿体野外特征图;b—铜钼矿化手标本图;c—铅锌多金属矿石中的磁铁矿;d—铅锌多金属矿石中的闪锌矿;e—铅锌多金属矿石中闪锌矿中黄铜矿图;f—铅锌多金属矿石中赤铁矿交代磁铁矿图;Mag—磁铁矿;Sp—闪锌矿;Ccp—黄铜矿;Hem—赤铁矿
-
4 分析结果
-
样品中的锆石多为自形或半自形,长多介于 90~150 µm,长宽比为 2∶1~3∶1,CL 图像显示:锆石具有较好的锥面和柱面,生长环带发育,且韵律清晰(图4),Th/U 比值主要集中在 0.52~0.64之间,表明其为典型岩浆成因锆石。分析结果见表1。
-
对样品中的 20 颗锆石进行了 20 个点测定,每粒锆石一个点,由于2个分析点偏离谐和曲线,跟后期岩浆热事件导致锆石 Pb 丢失有关,故舍去,其余 18 个谐和度较好(图5)。其年龄加权平均值为 (131.1±1.4) Ma,代表了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而第 8、10 两个锆石点分别出现的 155.1 Ma、237.4 Ma 两个年龄为二长花岗岩中的捕获锆石年龄。
-
图4 TW08锆石CL图
-
图5 TW08样品锆石U-Pb年龄谐和图
-
5 讨论
-
5.1 成因探讨
-
对区域内毛德花铅锌多金属矿床、水泉铅锌铜银矿床、哈布特盖铅锌矿床及胜利大队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表2)进行对比(李伟等,2018)认为,毛德花、水泉及哈布特盖 3 个铅锌(铜银)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分别为中高温岩浆热液型、中温热液充填型及热液构造裂隙充填型,因此中高温岩浆热液充填是区域内重要的矿床成因类型。出露地层均为上二叠统林西组地层,岩性为变质砂岩和粉砂质板岩,矿体均发育在燕山期岩体与林西组砂板岩接触带,岩浆活动与构造作用是铅锌矿床成矿的最主要的因素(王寿成等,2018)。矿体形态均为脉状,但胜利大队铅锌矿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该断裂带控制着铅锌矿(化)体的发育,同时既是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又是 Pb、Zn 等成矿元素的沉淀场所(李伟等,2020)。在变质作用及岩浆热液活动下产生变质热液,并使地层中的金属元素活化转移到变质热液,使其成为含矿热液(杨林楠等,2022)。燕山期二长花岗岩的岩浆热液沿断裂不断侵入,伴随着岩浆的分异演化,Pb、Zn、Cu、Ag 等成矿元素大量聚集。同时,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作用的不断加强,使得成矿热液不停地运移,沿裂隙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可能萃取并富集地层中的铅锌,此时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为深部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提供运移的通道,也为矿床提供了重要的成矿空间 (刘云飞等,2011)。最后随着温度的冷却及热液交代作用的影响,促进了围岩蚀变和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和沉淀聚集(张衡等,2021)。成矿物质被迅速析出并受充填作用而发生脉状的 Pb、Zn、Cu矿化,最终形成铅、锌等多金属矿体。同时高温热液使围岩发生不同程度的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蚀变。围岩蚀变以中低温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岩化)为特征,这些都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状铅锌矿的特征基本一致(董旭舟等,2014)。综上所述,认为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为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
-
5.2 成矿时代
-
矿床处于大兴安岭中南段,属火山-侵入岩广泛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强烈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在 150~120 Ma,花岗岩侵位主要集中在 140~120 Ma(邵济安等,1998),总结前人在大兴安岭成矿中南段典型矿区酸性侵入岩的测年资料,边家大院铅锌银矿床正长花岗岩年龄(140.31±0.34)Ma (顾玉超等,2017);敖仑花铜钼矿花岗斑岩年龄为 (129.4±3.4)Ma(舒启海等,2009);敖包吐铅锌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岩年龄分别为(140.0±0.5)Ma 和(151.6±0.4)Ma(董旭舟等,2014);大井铜银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年龄为 146~133 Ma(江思宏等, 2012);半拉山钼矿床花岗斑岩年龄为(126.3±2.1) Ma(闫聪等,2011)。说明大兴安岭中南段地区在早白垩世—晚侏罗世期间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和花岗岩侵位,且这些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
-
本次测得的二长花岗岩锆石 U-Pb 年龄为 (131.1±1.4)Ma,基本上代表了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时代属早白垩世。研究表明,胜利大队铅锌矿床的矿体发育在二长花岗岩及其与林西组砂板岩接触带中,矿体形态均为脉状,由热液沿北北东向断裂侵入,充分显示了它们空间和成因之间的联系。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二长花岗岩侵入有关的岩浆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据围岩蚀变推断,矿化作用应该与岩浆作用同时进行。因此根据成矿岩体的形成时间大致推断出矿床形成的时间在(131.1±1.4)Ma。该年龄代表了岩体的侵位年龄,属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
6 结论
-
(1)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古生界林西组地层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上,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闪锌矿化及黄铁矿化等。
-
(2)胜利大队铅锌矿围岩蚀变以中低温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硅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岩化)为特征,这种以中低温矿石矿物共生组合的特征与花岗岩成因有关的热液脉状铅锌矿的特征基本一致,为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
-
(3)成矿岩体的形成时间大致推断出矿床形成的时间在(131.1±1.4)Ma,为早白垩世。
-
参考文献
-
Ludwig K R. 2003. ISOPLOT 3. 0: A Geochronological Toolkit for Microsoft Excel[M]. Berkeley: Geochronology Center Special Publication, 1-70.
-
董旭舟, 周振华, 王润和, 李进文, 何姝. 2014. 内蒙古敖包吐铅锌矿床花岗岩类年代学及其地球化学特征[J]. 矿床地质, 33(2): 323-338.
-
顾玉超, 陈仁义, 贾斌, 宋万兵, 余昌涛, 鞠楠. 2017. 内蒙古边家大院铅锌银矿床深部正长花岗岩年代学与形成环境研究[J]. 中国地质, 44(1): 101-117.
-
郭灵俊, 郝俊峰, 杨波, 刘宴文, 赵志军, 武跃勇, 李世宝, 贺锋. 2012. 中蒙边境阿巴嘎段铅锌矿集区地质特征和找矿思路[J]. 中国地质, 39(3): 784-793.
-
江思宏, 梁清玲, 刘翼飞, 刘妍. 2012. 内蒙古大井矿区及外围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对成矿时间的约束[J]. 岩石学报, 28(2): 495-513.
-
李碧乐, 张晗. 2010.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研究的某些进展[J]. 矿物学报, 30(1): 90-97.
-
李伟, 陈井胜, 刘淼, 李斌, 曾宗前. 2015. 内蒙古大黄花地区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建议[J]. 地质与资源, 24(6): 564-566.
-
李伟, 刘淼, 吴桐, 陈井胜, 李斌, 杨帆, 曾宗前. 2016. 内蒙古敖汉旗大黄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 黄金, 37(11): 9-12.
-
李伟, 吴桐, 张渝金, 张超, 郭建刚, 刘世峰. 2018.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昆都铅锌矿集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思路[J]. 黄金, 39(12): 23-26.
-
李伟, 江斌, 刘淼, 陈井胜, 李斌, 杨帆, 张渝金, 刘世峰, 蔡闹. 2020. 内蒙古赤峰山湾子金矿流体包裹体和年代学研究[J]. 中国地质, 47(2): 394-405.
-
刘云飞, 侯增谦, 杨志明, 谢玉玲, 李应栩, 杜等虎. 2011. 西藏弄如日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J]. 岩石学报, 27(7): 2150-2158.
-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磊. 1998.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的构造热演化[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8(3): 193-200.
-
沈光银. 2008.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好力宝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 地质与资源, 17(4): 273-277.
-
舒启海, 蒋林, 赖勇, 鲁颖淮. 2009.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敖仑花斑岩铜钼矿床成矿时代和流体包裹体研究[J]. 岩石学报, 25(10): 2601-2614.
-
宋彪, 张玉海, 万渝生, 简平. 2002. 锆石SHRIMP样品靶制作、年龄测定及有关现象讨论[J]. 地质论评, 48(S1): 26-30.
-
王寿成, 杨建功, 刘军, 蔡厚安, 汪树栋, 蒋加燥. 2018.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J]. 矿产勘查, 9(6): 1065-1072.
-
徐发, 孙家枢, 唐永章, 付占荣. 2005. 内蒙古扎鲁特旗哈德营子铜-银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J]. 矿产与地质, 19(4): 350-354.
-
闫聪, 孙艺, 赖勇, 马星华. 2011. 内蒙古半拉山钼矿LA-ICP-MS锆石U-Pb与辉钼矿Re-Os年龄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J]. 矿床地质, 30(4): 616-634.
-
杨林楠, 郭大鹏, 郭峻源, 李宁, 李岚. 2022. 豫西南马市坪铅锌银矿集区的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探讨[J]. 矿产勘查, 13(5): 608-615.
-
张衡, 胡永丽, 侯四周, 李亚涛, 李爽, 李茜. 2021. 河南汝阳老代仗沟铅锌矿床成因研究[J]. 矿产勘查, 12(8): 1734-1742.
-
摘要
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林西—突泉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亚带上,为了研究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本文对该矿床进行了矿产地质调查、岩相学观察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体赋存于晚古生代林西组地层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接触带上,矿体呈脉状,北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的控矿构造,控制了矿化蚀变带的展布方向。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及黄铁矿化等。对矿床成因的初步分析,认为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为热液充填型脉状矿床。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 (LA-ICP-MS)方法对成矿岩体中锆石进行 U-Pb测年,获得其侵位时代为(131.1±1.4) Ma,代表了区域早白垩纪早期的成矿事件,为区域找矿勘查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Shengli Dadui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Linxi-Tuquan Pb-Zn-Ag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sub-belt. In order to study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age of the deposit, a mineral geological survey, petrographic analysi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petrographic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following key observations have been made: The ore body is located at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Late Paleozoic Linxi Formation and the Yanshanian biotite granite; The ore body is vein-shaped, with a NNE-trending fault as the primary ore-controlling structure, which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of the alteration zones; Wall rock alteration mainly includes silicification, epidotization, chloritization, kaolinization and pyritization;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genetic type of Shengli Dadui Pb-Zn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hydrothermal filling vein deposit; Zircon U-Pb dating by LA-ICP-MS method shows that the age of rock mass is (131.1 ±1.4) Ma. This represents an early Cretaceous metallogenic event in the region and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regional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prospecting.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成矿时代 ; 二长花岗岩 ; 胜利大队铅锌多金属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