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分享给微信好友或者朋友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

引用本文: 陈丽娟,曹纪虎,马玉见,高光明,刘清泉 . 2024. 豫西栾川县石崖沟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矿产勘查,15 (12):2234-2248.

Citation: Chen Lijuan, Cao Jihu, Ma Yujian, Gao Guangming, Liu Qingquan. 2024. Analysis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potential of Shiyagou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n Luanchuan County, Western Henan[J]. Mineral Exploration, 15(12): 2234-2248.

作者简介:

陈丽娟,女,1979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及科研工作;E-mail: 872162325@qq.com。

通讯作者:

曹纪虎,男,1985年生,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勘查工作;E-mail: caojihu@163.com。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01(2024)12-2234-15

DOI:10.20008/j.kckc.202412007

参考文献
艾霞. 200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构造类型及找矿标志[J]. 矿床地质, 21(S1): 569-572.
参考文献
陈俊魁, 蔡春楠, 何玉良, 韩江伟, 王世权, 桂新星. 2021. 河南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特征[J]. 金属矿山, 54(6): 177-187.
参考文献
段士刚, 薛春纪, 冯启伟, 高炳宇, 刘国印, 燕长海, 宋要武. 2011. 豫西南赤土店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地质, 38(2): 427-441.
参考文献
段士刚, 薛春纪, 刘国印, 燕长海, 冯启伟, 宋要武, 高炳宇. 2010. 河南栾川百炉沟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J]. 矿床地质, 29(5): 810-826.
参考文献
金昌. 2017. 华北克拉通南缘东沟斑岩钼矿与王坪西沟铅锌矿成因研究[D].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金旭东, 张德会, 万天丰. 2010. 隐伏岩体顶上带与深部成矿预测[J]. 地质通报, 29(2/3): 392-400.
参考文献
罗铭玖, 黎世美, 卢欣祥, 郑德琼, 苏振邦. 2000.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参考文献
聂潇, 尹京武, 陈浦浦, 王梦亚, 闫星光, 张寿庭. 2015. 河南栾川赤土店西沟铅锌银矿床中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探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4(1): 188-194.
参考文献
沈瑞峰, 王建统, 胡亚净, 孙保花, 豆贯铭. 2023. 河南省栾川县老王沟矿区多金属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4(6): 942-951.
参考文献
尚凯凯, 王双, 陈春景, 乔海霞, 张素超, 周亚丽. 2022. 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矿产勘查, 13(8): 1108-1118.
参考文献
王长明, 张寿庭, 邓军, 孙艳霞, 燕长海, 叶会寿. 2007.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矿床地质, 26(2): 175-183.
参考文献
王耀升, 刘申芬, 王俊鹤, 秦学业, 刘国庆, 崔小玲. 2018. 东秦岭南泥湖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J]. 中国地质, 45(4): 803-818.
参考文献
鄢明才, 迟清华, 顾铁新. 1997.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1(6): 451-459.
参考文献
杨水旺, 尚凯凯, 王剑锋, 陈春景, 乔海霞. 2022. 河南省栾川县磨坪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3(8): 1198-1206.
参考文献
叶天竺, 吕志成, 庞振山, 张德会, 刘士毅. 2014.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参考文献
叶天竺, 韦昌山, 王玉往, 祝新友, 庞振山. 2017.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参考文献
云辉, 郭波, 胡红雷, 朱红运, 韩江伟, 严海麒, 李伟. 2020. 栾川县矿集区骆驼山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金属矿山, 53(11): 152-161.
参考文献
张红强. 2021. 河南百炉沟铅锌银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矿产勘查, 12(10): 2069-2075.
参考文献
周栋. 2016. 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老庙沟—康山—白土Mo-Au-Ag-pB-Zn矿床成因[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参考文献
周栋, 金昌, 高昕宇, 赵太平, 包志伟, 姚军明. 2018. 豫西老庙沟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花岗斑岩脉成因、辉钼矿 Re-Os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 42(3): 534-549.
目录contents

    摘要

    豫西栾川县石崖沟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马超营断裂南侧,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但综合研究程度较低,矿区及周边找矿缺乏理论指导。为此,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物化探异常特征,对石崖沟铅锌多金属矿区的找矿前景进行了评价。综合分析认为,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管道口群和栾川群地层,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成矿构造为环形、放射状侵入岩体构造系统以及NW向断裂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中;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 7个综合异常,Au、Ag、Pb、Zn、W、Mo元素具有强富集、强分异性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元素异常分带、浓集中心明显,其中4个综合异常经查证,有铅锌金多金属矿体产出。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推测本区具有较好的铅锌多金属矿找矿前景。本研究对矿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具有相似成矿地质条件的周边地区提供了典型找矿案例。

    Abstract

    The Shiyagou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at the south of Machaoying fault zone, in Luanchuan County, western Henan Province. Although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the degree of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is a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prospecting in this mining aera. Therefore, based on previous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setting,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anomalies of the deposit, and finally evaluates the prospecting potential. According to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iyagou lead-zinc polymetallic deposit is a skarn-type deposit. The metallogenic materials of this deposit are mainly from the Guandaokou Group and Luanchuan Group strata.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ody is Yanshanian intermediate-acid intrusive rock. The metallogenic structure includes a ring-shaped, radial intrusive rock structural system and NW-trending fault structure. The mineralized body mainly exists in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intrusive rocks and carbonate rocks. The 1∶10,000 soil geochemical measurements circled seven composite anomalies, and the elements of Au, Ag, Pb, Zn, W and Mo are characterized by geochemical anomalies with strong enrichment and divergence, and the elemental anomalies are clearly divided into zones and concentration centers. Among them, four composite anomalies have been verified to have lead-zincgold polymetallic ore outputs. Combined with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controlling factors, this paper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deposit shows good prospecting potentia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lead-zinc.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uture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mining area, and provides a typical case for prospecting in the neighboring areas with similar geological conditions.

  • 0 引言

  • 豫西栾川县石崖沟铅锌多金属矿区位于栾川县白土镇八里沟至三川镇观音庙一带,地理中心点坐标为东经111°23'40″,北纬34°00'20″,处于华北陆块南缘,豫西栾川矿集区西北,该矿集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金属矿产为钼(钨)铅锌银等,产出南泥湖—三道庄—上房大型—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陈俊魁等,2021),有“世界钼都”之称。近年来,矿集区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取得重要进展,相继发现百炉沟大型(段士刚等,2010张红强, 2021)、赤土店大型(段士刚等,2011)、冷水北沟特大型(王长明等,2007)、西沟大型(聂潇等,2015)、骆驼山大型(云辉等,2020)、老庙沟小型(周栋, 2016)、老王沟小型(沈瑞峰等,2023)、大红小型 (尚凯凯等,2022)等铅锌多金属矿床,区内矿床类型大多属热液脉型和矽卡岩型,其成因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分带性,深部为钨钼矿床,中上部为铜锌多金属矿床,上部为铅锌银矿床(云辉等,2020)。对于与花岗岩有关的成矿系统,地质工作者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金旭东等,2010叶天竺等,2014王耀升等,2018),认为侵入体侵位深度及围岩压力造成不同矿床与岩体的空间距离是不同的,在侵入体上部及附近形成斑岩型或矽卡岩型高温元素(Mo、W 等)矿床,在外围的围岩中的构造裂隙中形成远程中、低温元素 (Pb、Zn、Ag、Au 等)矿床。本文在前人成矿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探讨了找矿前景和方向,旨在为矿区及周边地区下一步找矿提供理论指导。

  • 1 成矿地质背景

  • 1.1 区域地质背景

  •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陆块南缘,潘河—马超营断裂与撞根—头道河断裂(F4)之间的卢氏—栾川陆缘褶断带(罗铭玖等,2000杨水旺等,2022) (图1a),区域地层总体呈北西西向展布(图1b),结晶基底由新太古宙太华岩群中深变质岩系组成;盖层岩系主要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官道口群,新元古界栾川群,新生界古近系及第四系。其中,官道口群、栾川群是区内钼、钨、铅、锌多金属矿的主要赋矿层位(曹纪虎等,2021)。官道口群自下而上分为高山河组、龙家园组、巡检司组、杜关组和冯家湾组,下部为碎屑岩,中、上部为含燧石条带或团块镁质碳酸盐岩,夹页岩和碎屑岩,碳酸盐岩中含叠层石,其中龙家园组、巡检司组、冯家湾组为主要的赋矿层位(宋要武等,2008)。栾川群自下而上可分为白术沟组、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每个组下部均为碳硅质板岩或含砾石英砂岩或石英岩,上部均为不纯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其中南泥湖组、煤窑沟组、三川组为主要的赋矿层位(宋要武等,2008;曹纪虎等,2021)。

  • 区域构造主要受华北陆块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控制,构造活动强烈,区域性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最为发育,其次为北北东向,自北向南主要有马超营断裂、头道河断裂以及黑沟栾川断裂等,断裂带将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断块,形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近东西向断裂与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常控制燕山期中酸性小侵入体分布。

  • 区内岩浆岩十分发育,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点。其中,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最为活跃,主要有南泥湖、五丈山、花山、合峪等众多花岗岩体。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有银、金、铅锌、钼等,矿床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关系密切,主要受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构造构造控制(宋要武等,2008云辉等,2020)。

  •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a,据宋要武等,2008,修改)及区域地质简图(b,据杨水旺等,2022修改)

  • Ⅰ—华北板块; Ⅰ1—华北陆块;Ⅰ1-1—崤山—熊耳山地块;Ⅰ1-2—卢氏—栾川陆缘褶段带;Ⅰ1-3—徐家湾—水磨构造岩片;Ⅰ2—秦岭北部构造带;Ⅰ2-1—六里坪—小沟河岩片;Ⅰ2-2—官坡—汤河岩片;Ⅰ3—秦岭南部构造带;Ⅰ3-1—郭家村—南沟岩片;F1—黑沟—叫河断裂带;F2—朱阳关断裂带;F3—潘河—马超营断裂带;F4—撞根—头道河断裂带;F5—瓦窑子—小罗沟断裂

  • 1—古近系;2—下古生界陶湾群;3—新元古界栾川群;4—中元古界熊耳群;5—中元古界管道口群;6—太古宇太华群;7—燕山期花岗岩;8— 碱性花岗岩;9—钼银铅锌矿点;10—地质界线;11—断层;12—研究区

  • 1.2 区域物化探特征

  • 区域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34-甲2)的元素组合为金、钨、钼、锰、铅、锌、铜、砷、锑,成矿元素以金、铅、锌、钼为主,元素的异常分带特征明显。钼、钨异常具有内带、中带、外带,浓集中心明显,铅、锌、金异常具中带、内带,浓集中心明显,套合较好,分布于钨、钼异常内带东西两侧的外围。区域化探资料显示,区域上具有较好的铅锌多金属矿找矿前景。

  • 区域布格重力异常显示区域上具有多个重力低异常,重力低异常与成矿关系密切,南泥湖岩体、黄背岭岩体、石宝沟岩体、鱼库岩体等岩体均与重力低异常对应,研究区处于栾川重力低异常北部的梯级带上,可能存在一个巨大的隐伏、半隐伏酸性岩体带,与合峪、太山庙花岗岩基相连。区域磁异常总体为一个高值磁场区,磁异常形态杂乱,多为点状或点线状,反映出区内地层、构造、岩体及矿化体分布的多样性。磁异常长轴走向与研究区的矿化体展布方向基本一致。钼钨矿床多与正磁异常相对应,铅锌矿多分布在带状磁异常梯度带上。区域物探异常显示,区域上寻找钼钨铅锌多金属矿的潜力较大。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石崖沟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元古界熊耳群、官道口群和第四系沉积物(图2)。中元古界熊耳群包括马家河组和龙脖组,其中马家河组(Pt2m)出露于矿区北部,总体为一套中基性火山熔岩组合,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杏仁状安山岩、杏仁状玄武安山岩夹灰绿色安山岩。龙脖组(Pt2lb)出露于矿区北部,为熊耳晚期喷出-溢流相中酸性火山岩,主要岩性为灰色流纹斑岩,局部相变为英安斑岩。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包括龙家园组、巡检司组、杜关组、冯家湾组及白术沟组,其中龙家园组(Pt2l)出露于矿区中北部,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以发育平直燧石条纹条带,含丰富的叠层石为典型特征。巡检司组 (Pt2xj)出露于矿区中部,主要为一套碳酸盐沉积建造,岩性以硅质条带白云大理岩、硅质条带白云岩及中厚层状白云岩组合,并以发育大量燧石层、不规则燧石条带燧石团块为特征,已发现的铅锌多金属矿体主要赋存该地层中。杜关组(Pt2d)出露于矿区南部,岩性以绢云千枚岩和白云方解大理岩为主,地表风化破碎呈片状、粉砂状。冯家湾组(Pt2f):出露于矿区南部,岩性以厚层粉晶(微晶)白云岩为主,硅质条纹发育,局部还见到清晰的炭质细纹层。白术沟组(Pt2b)出露于矿区西南部,岩性主要为含炭质绢云石英千枚岩,风化面灰黑色,新鲜面呈黑色,具千枚状构造,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第四系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北部沟谷、村庄,岩性主要为黄土。

  • 2.2 构造

  • 研究区构造较发育,主要为褶皱和断裂。褶皱以向斜、背斜形式发育于官道口群中,二者轴线近平行,轴迹走向均近 100°。向斜位于九里沟、老庙沟一带,核部主要出露地层为杜关组及冯家湾组,两翼为巡检司组,轴面向北倾斜,倾角 60°左右。两翼产状均向北倾斜,倾角50°~70°,三水沟闪长岩体侵入南翼。背斜位于向斜南侧,展布于东沟—五道沟一带,核部为巡检司组,两翼为杜关组及冯家湾组,北翼向北倾斜,倾角50°~70°;南翼向南倾斜,倾角40°~50°。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共发现14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断裂,主要位于矿区的南部,以近东西向、北西向为主,主要赋存于巡检司组白云岩中或巡检司组白云岩与闪长岩体接触带内,带内主要发育硅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铅锌矿化、金矿化。

  • 2.3 岩浆岩

  • 研究区岩浆活动频繁,出露有印支期正长岩、燕山期三水沟闪长岩体、老庙沟花岗斑岩(脉)体及流纹质隐爆角砾熔岩脉。正长岩脉(ξ)呈近东西向出露,岩脉中常见有白云岩捕虏体,局部形成挤压片理化带。三水沟闪长岩体(δ)出露于矿区东南部,局部小面积出露,出露形态呈似椭圆状,侵入巡检司组白云岩中,接触面上缓下陡,向围岩倾斜,提供了一定的赋矿空间。老庙沟花岗斑岩(脉)体(γπ) 与钼铅锌矿成矿关系密切,分布于矿区东侧,侵位于管道口群杜关组白云岩中,花岗斑岩岩脉切穿花岗斑岩体,花岗斑岩体具有高硅、高钾的特征,为弱过铝质Ⅰ型花岗岩,呈肉红色,具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花岗斑岩年龄为(152±1) Ma,辉钼矿的年龄为 (151.9±0.9) Ma;花岗斑岩脉年龄为(145±1) Ma,晚于花岗斑岩体,该花岗斑岩脉表现为高硅、高铝、低镁的特点(周栋等,2018)。燕山期流纹质隐爆角砾熔岩脉(br),近南北向展布,呈长条状(楔状)状,侵入官道口群白云岩中,岩石呈浅黄褐色,块状、角砾状构造。角砾成分复杂,有白云岩、硅质岩、花岗斑岩、正长岩等,以白云岩为主,多呈次浑圆状、局部为次棱角状。胶结物具显微花岗结构,局部具斑状结构,斑晶为石英,呈不规则状,基质为长英质,由石英、长石、高岭石等组成。

  • 图2 栾川县石崖沟矿区地质简图

  • 1—全新统;2—时代白术沟组;3—时代冯家湾组;4—时代杜关组;5—时代巡检司组;6—时代龙家园组;7—时代龙脖组;8—时代马家河组; 9—闪长岩;10—花岗斑岩;11—正长(斑)岩;12—矽卡岩带;13—隐爆角砾岩;14—断层;15—矿化脉;16—蚀变带;17—钻孔及编号;18—勘探线及编号;19—土壤测量范围;20—Au异常;21—Ag异常;22—Pb异常;23—Zn异常;24—W异常;25—Mo异常;26—综合异常及编号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化构造带特征

  • 区内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矿化构造带 14 条(表1),多围绕三水沟闪长岩体、老庙沟花岗斑岩体分布,走向呈北东、北西、近东西、近南北等多个方向,呈散射状,矿化构造带中主要发育有金矿化、铅锌矿化、镜铁矿化、磁铁矿化、赤铁矿化、铜矿化等,其中铅锌矿化带8条,金矿化带4条,铁矿化带2条。

  • 3.2 矿体特征

  • 石崖沟矿体赋存于断裂构造带中,严格受其控制,共圈定矿体 9 个,其中铅锌矿体 4 个,金矿体 2 个,金铅锌矿体 3 个(表2)。铅品位 0.71%~2.61%,平均0.47%;锌品位0.63%~5.52%,平均0.79%;金品位 1.15×10-6~2.78×10-6,平均 1.40×10-6,矿体主要为地表工作发现,控制程度不高,规模均不大,赋矿围岩主要为白云岩、矽卡岩(图3、图9),矿体与围岩界线一般比较清楚,形态较为简单,多为薄脉状、透镜状,地表工程中多为氧化矿石,民硐、钻孔中为原生矿石,一般不含夹石。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工业类型及矿物组成

  • 矿区矿石工业类型分为石英-铅锌矿型、磁铁矿-金矿型矿石、石英-黄铁矿-金矿型。矿石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等。方铅矿,银灰色,呈浸染状分布,多为半自形晶,少数自型晶,粒径0.5~2 mm,少数颗粒粗大,金属光泽,多于闪锌矿共生;闪锌矿,钢灰色,呈细脉状、团块状分布,局部浸染状,一般粒度0.5 mm左右,金属光泽,往往与黄铁矿、方铅矿共生;黄铁矿,黄白色,呈细脉状、浸染状分布,多为自型晶,少数半自形、他型晶,粒径0.5~2 mm,少数颗粒粗大,金属光泽,多于闪锌矿共生。矿石成分较复杂,地表氧化强,形成氧化锌、褐铁矿化。金矿矿石矿物主要有自然金、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等,自然金赋存于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中。

  • 表1 石崖沟矿区矿化构造带特征一览

  • 注:Au品位单位为10-6,其他元素为%。

  • 图3 石崖沟矿区300线地质剖面图

  • 1 —白云质大理岩;2—白云岩;3—正长岩;4—金铅锌矿脉及编号; 5—蚀变带;6—破碎带;7—钻孔

  • 脉石矿物主要有白云石、石英、方解石、钾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等。白云石,多呈他形粒状,粒径0.01~0.3 mm,广泛分布;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0.01~0.1 mm,常见于蚀变带中,多与矿石矿物共生;方解石,多呈他形粒状,粒径0.01~0.5 mm,多包裹白云石晶体,形成嵌晶结构。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1)矿石结构:铅锌矿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 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以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多见于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中。金矿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

  • 表2 石崖沟矿区矿体特征一览

  • 注:Au品位单位为10-6,其他元素为%。

  • (2)矿石构造:铅锌矿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金矿矿石构造主要有团块状构造、浸染状、网脉状矿石,网脉状穿插于白云岩中。

  • 3.4 围岩蚀变

  • 近矿围岩蚀变较发育,主要有碳酸盐化、硅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等,金属矿化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铅锌矿化、褐铁矿化、磁铁矿化、铜蓝矿化等。

  • 4 化探异常特征及异常查证

  • 本研究在区内对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综合异常区开展 1∶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样网度 100 m×20 m,采样密度 498.4 件/km2,采集样品 2492 件,重复样56件,各元素合格率85.7%~100%。根据区域化探异常及本次工作目的任务,确定指示元素为 Au、Ag、Cu、Pb、Zn、As、Sb、Mo、Bi、W 共 10 种,选择地物化综合手段对部分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进行查证。

  • 4.1 化探异常特征

  • 4.1.1 元素富集及分异特征

  • 1∶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显示,指示元素背景场与中国东部出露地壳元素的丰度值呈高背景场特征(表3),Zn、Bi、Mo、W、As、Ag、Sb、Au、Pb 等 9 种元素富集系数(q)>2,尤以 Au、Pb 更为明显,元素富集系数(q)>5,说明区内土壤中这些元素特别富集;Cu 元素富集系数为 1.81,说明区内土壤中 Cu 元素发生了富集。从变异系数(CV)看,Au、Ag、 Pb、Zn、W 元素的变异系数大于 1.5,表明这些元素在区内具有极强分异性;As、Sb、Mo元素的变异系数为 1.0~1.5,表明这些元素在区内具有强分异性; Bi、Cu 元素的变异系数为 0.75~1.0,表明这些元素在区内具有分异性。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元素含量在地质体中的分布就越不均匀,成矿的可能性就越大。元素富集及分异特征反应出区内 Au、Ag、Pb、 Zn、W、Mo元素具有高背景、强分异性的地球化学特征,具备富集成矿的地球化学条件。

  • 表3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特征一览

  • 注:测试单位为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Au单位为10-9,其余为10-6;变异系数=标准偏差/平均值,浓集系数=平均值/地壳丰度(本文采用的是中国东部出露地壳元素的丰度值(鄢明才等,1997))。

  • 4.1.2 元素组合特征

  • 对研究区测试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R在 0.5 的相关水平上(图4),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可分为 2 个元素组合。第一个为 Ag、Pb、Zn 元素组合;第二个为 Sb-W-Au-As-Mo 元素组合。对 10 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表4):F1因子元素组合为Ag-Pb-Zn;F2因子元素组合为As-Sb;F3因子元素组合为W-Mo。

  •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成矿元素组合分别为Ag-Pb-Zn、Au-As、Sb-W-Mo,化学元素的共生组合关系反映了区内矿化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的特点。

  • 4.1.3 单元素异常特征

  • 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场显示 Au、Ag、Pb、Zn 元素异常规模较大,异常数量较多(表5),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分带,浓集中心明显;Cu、Mo、W、Sb元素异常规模较大,异常数量较多,多具内、外两级浓度分带,浓集中心较明显;Bi、As 元素异常规模较小,异常数量少,无浓度分带,浓集中心不明显(图5)。

  • 4.1.4 综合异常特征

  • 本研究共圈定综合异常7处(图2),其中甲2类异常 2 处,乙 2 类异常 1 处,乙 3 类异常 3 处,丙类异常1处(表6)。总体来看,矿区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特征为:数量较多,组合复杂,且规模较大,局部浓集中心明显,与 1∶5万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 34-甲2异常吻合。其中,HT-04 甲2综合异常和 HT-06 甲2综合异常元素套合较好,规模较大,成矿地质条件好,找矿潜力较大。

  • 图4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 表4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因子分析

  • 表5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单元素异常数统计

  • 注:①—浓度分带外带;②—浓度分带内、外带;③—浓度分带内、中、外带。

  • 图5 栾川县石崖沟矿区Au、Ag、Cu、Pb、Zn、W、Mo、Bi元素异常图

  • 表6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组合特征

  • 4.2 甲2综合异常特征及查证情况

  • 4.2.1 HT-04甲2综合异常

  • HT-04 异常元素组合以 Au、Pb、Zn、Cu、W 为主,伴生 Ag、As、Sb、Mo、Bi异常,异常总体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由内而外呈现从高温—中低温元素组合,具一定规模(图6),Au、Ag、Pb、Zn、As、Sb、Cu 异常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W、Mo异常具中、外浓度带;Bi具外一级浓度带。

  • 对该处异常进行踏勘,布设 4 条物化探剖面进行异常查证,HP11线化探剖面Pb、Zn、Au出现高值,分别对应老硐和矿脉;HP12线化探剖面Cu、As、Pb、 Zn出现高值,且W12激电测深断面反应为相对低电阻中极化异常,推测为矿致异常;HP13线化探剖面 Au、Ag、Cu、Pb、Zn、As、Sb、W 等 8 种元素均出现高值,对应有Ⅱ号矿脉;HP14 线化探剖面 Au、Ag、Cu、 As、Sb、W、Mo、Bi等8种元素均出现高值。

  • 异常分布于杜关组(Pt2d)与巡检司组(Pt2xj)交接部位,岩性为千枚状白云岩与纹层状白云岩,该处为九里沟—老庙沟向斜构造南翼,轴线方向约 100°,三水沟闪长岩体出露,围绕岩体多发育含矿构造,民采盛行,其中圈定的Ⅱ号矿化带具有一定的规模,发育金、银、锌、铜等金属矿化,该异常为矿致异常(表2)。

  • 图6 石崖沟矿区HT-04甲2综合异常剖析图

  • 1—时代杜关组绢云千枚岩和白云石大理岩;2—时代巡检司组白云岩;3—闪长岩;4—矽卡岩;5—蚀变带;6—矿化脉及编号;7—地质界线; 8—勘探线及编号;8—老硐及编号;10—槽探及编号;11—钻孔及编号;12—综合异常及编号

  • 4.2.2 HT-06甲2综合异常

  • HT-06 异常元素组合以 Au、Pb、Zn、As、Cu 为主,伴生 Ag、Sb、W、Mo、Bi异常,总体异常呈东西向带状展布元素组合复杂、具一定规模(图7)。Au、 Ag、Pb、Zn、As、Sb、Cu异常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 W、Mo异常具中、外浓度带;Bi具外一级浓度带。

  • 在该异常处布设4条物探剖面进行异常。W25 线、W26、W28线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推断中极化低电阻异常,W27线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推断相对中极化低电阻异常,并在此剖面进行了对称四级测深工作,从该剖面视极化率、视电阻率拟断面等值线图显示(图8),近地表白云岩出露,地表视电阻率电阻率值均较高,地表高极化率值区域均与地表发现的矿脉一一对应,在高程1370~1470 m存在一个相对高极化低电阻率的地质体,在高程 1350 m 以下,存在一个相对高极化高电阻率地质体,极化率、电阻率形状吻合。经 ZK4001验证(图9),异常体为闪长岩、强硅化白云岩和矽卡岩带,在矽卡岩带和近异常中心位置均发育有金矿脉,该异常与成矿有关。

  • HT-06 异常区赋存于巡检司组(Pt2xj)中,岩性为纹层状白云岩。该处为九里沟—老庙沟向斜构造南翼,轴线方向约 100°,介于三水沟闪长岩与老庙沟花岗斑岩之间,发育一组近平行矿化构造带,民采盛行,发现多条矿化带以及矿化点,矿化带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发育金、铅、锌等金属矿化,如 Ⅵ、Ⅶ、Ⅷ矿化蚀变带(表1)。

  • 图7 石崖沟矿区HT-06甲2综合异常剖析图

  • 1—时代巡检司组白云岩;2—花岗斑岩;3—蚀变带;4—矿化脉及编号;5—地质界线;6—勘探线及编号;7—老硐及编号;8—槽探及编号;9— 钻孔及编号;10—综合异常及编号

  • 图8 石崖沟矿区400剖面激电测深视极化率(a)及视电阻率(b)断面图

  • 图9 石崖沟矿区400线地质剖面图

  • 1—白云岩;2—闪长岩;3—矽卡岩;4—铅锌矿(化)脉及编号;5—金矿脉及编号;4—金铅锌矿脉及编号;5—不明性质断层;6—产状; 7—老硐

  • 5 控矿因素分析

  • 5.1 地层控矿作用

  • 栾川矿集区铅锌银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管道口群和栾川群地层(卢氏—栾川陆缘褶段带中元素平均含量为Au 6.5×10-9,Ag 0.30×10-6,Cu 47.7× 10-6,Pb98.4×10-6,Zn 202.9×10-6,W 4.51×10-6,Mo 3.1×10-6,As 27.1×10-6,Sb1.23×10-6)( 云辉等, 2020)。矿区 1∶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显示官道口群巡检司组地层 Pb、Zn、Au、Ag、W、Mo 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 140.7×10-6、149.5×10-6、4.3×10-9、 0.2×10-6、2.79×10-6、1.44×10-6 (表7),变异系数分别为 5.16、1.75、2.09、1.93、2.07、0.74,富集系数分别为 7.4、2.2、5.02、3.33、2.88、2.33,说明 Pb、Zn、Au、Ag、 W、Mo 元素在巡检司组地层中丰度高,且变异系数很高,易富集成矿。官道口群巡检司组、冯家湾组、杜关组地层中 Au、Ag元素呈现强富集状态、强分异性。官道口群冯家湾组地层中W、Mo元素呈现强富集状态、强分异性。矿区内铅锌多金属矿体赋存官道口群巡检司组与岩体接触构造带内以及产于官道口群巡检司组构造带内。基于官道口群具有铅锌元素高背景值,推测官道口群极有可能为铅锌多金属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来源。

  • 5.2 构造控矿作用

  • 石崖沟矿床位于近东西向马超营断裂带南侧,断裂带中动力变质及热液蚀变强烈,区内近东西向断裂带或背斜核部与北北东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既是高热流渗透的构造薄弱带,又是含矿斑岩及其驱动的热液成矿系统的定位空间,控制了南泥湖、上房沟、黄背岭、石宝沟、鱼库等侏斑岩体,进而控制了斑岩-热液成矿系统形成的钼钨及铅锌银矿床的分布。

  • 表7 研究区各地质单元元素主要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 注:①测试单位为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②Au单位为10-9,其余为10-6;③变异系数=标准偏差/平均值,浓集系数=平均值/地壳丰度(本文采用的是中国东部出露地壳元素的丰度值)

  • 矿区矿体受侵入构造带控制明显,分为 2 种类型构造带,一类是近东西向矿化构造带,与区域构造带方向相近,主要发育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此类成矿构造往往受区域构造应力场和驱动岩浆上侵的应力场叠加复合,为后续交代作用和成矿流体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场所。另一类为环形及放射状构造系统,主要是围绕花岗闪长岩体同心环状构造和以岩体为中的放射状裂隙系统,该类构造系统主要由岩体上侵产生的热力驱动和成矿流体内力驱动等动力诱发的裂隙系统,是由多要素复合控制。

  • 东西向区域构造及其次级构造,中酸性岩体与碳酸岩类形成的侵入构造带是本区主要成矿构造,矿区断裂构造对铅锌矿(化)体的控制作用明显,矿 (化)体呈脉状产出,呈近东西向、环状及放射状展布。

  • 5.3 岩浆岩控矿作用

  • 区域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小岩体)与区内钼、钨、铜、铅、锌、硫、铁、萤石等内生矿产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联系密切(图10),是主要的成矿地质体(叶天竺等,2014云辉等,2020)。根据重力异常及磁异常资料,石崖沟矿床产出于燕山期南泥湖花岗斑岩体(隐伏)外围,而矿区局部出露的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脉为下伏隐伏岩体侵入形成。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与铅锌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14条矿化构造带,多围绕花岗闪长、花岗斑岩体分布。总之,石崖沟铅锌矿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期花岗岩及其发育的次级岩脉。

  • 6 找矿前景分析

  • (1)本区成矿地质背景非常有利,物探异常和水系沉积物异常套合好,已发现金银铅锌钼矿床几十处。据 1∶50000 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矿区位于 34-甲2综合异常的东南部,综合异常钼钨异常均具有内带、中带、外带和明显的浓集中心,钨、钼异常形态、分布基本一致,浓集中心吻合较好,铅、锌、金异常的中带、内带及浓集中心基本一致,套合较好,分布于钨、钼异常内带东西两侧的外围,异常元素的分带特征明显,结合区域成矿特征,为在铅锌银金等中低温元素成矿区深部寻找高温元素矿产提供了理论支撑(王耀升等,2018)。研究区东邻的老庙沟成矿花岗斑岩体深部及外围可能存在花岗质 (斑)岩体,是 Mo-Au-Ag-Pb-Zn 多金属成矿的有利区段(周栋,2016)。

  • 图10 熊耳山地区推断隐伏花岗岩体图(据金昌,2017修改)

  • 1 —出露花岗岩岩体;2—隐伏花岗岩岩体;3—研究区位置

  • (2)矿区 1∶10000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 Au、 Ag、Pb、Zn 元素异常规模较大,异常数量较多,具内、中、外浓度带,综合异常元素多以 Au-Pb-Zn 为主,矿区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矿化构造带 14 条,多以金矿化、铅锌矿化、铜矿化为主,经地表及深部工程验证,发现矿体9个,其中铅锌矿体4个、金矿体2 个,金铅锌矿体 3 个,这些矿化信息表明,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铅锌金找矿前景。

  • (3)Ⅻ号矿化蚀变带为一隐爆角砾岩脉,长870 m,宽数米至百余米,规模大。隐爆角砾岩筒主要形成在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岩的顶部,这类斑岩体一般浅部规模都比较小(艾霞,2002),隐爆角砾岩中有花岗斑岩岩屑,说明深部发育有花岗斑岩体。 Ⅻ矿化蚀变带与综合异常 HT-02套合,探槽见金矿化,属于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多元结构的浅部产物,可以作为寻找深部矿体的重要标志(叶天竺等, 2017),该区深部有寻找金矿潜力。

  • (4)铅锌钼多金属矿化在空间上呈垂直分带特征。钻孔中随孔深增加铅锌矿化有贫化趋势,而金钼矿化有富集趋势,ZK4001 中蚀变闪长岩(孔深 250~340 m)中 Mo 原生晕曲线现高值波峰,在孔深 360 m以下Bi原生晕曲线现高值波峰,在孔深340~360 m处见有矽卡岩带,且发育有金矿体,说明矽卡岩带沿接触带向下延伸深,规模大,预示深部金钼矿化增强趋势。

  • (5)激电剖面、激电测深圈定极化异常 3 处,其中1处经钻孔验证,异常体为闪长岩、强硅化白云岩和矽卡岩带,发育硅化、钾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团块状、浸染状黄铁矿明显发现金盲矿脉,表明极化异常为矿致异常。

  • (6)推测研究区具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成矿条件。矿区西邻九里沟铅矿,东临老庙沟铅锌钼矿和老定沟钼矿,老庙沟钼矿化主要发育在花岗斑岩脉与官道口群白云岩的内外接触带附近,集中于外围的矽卡岩中,老庙沟花岗斑岩脉为钼矿的成矿岩体;老定沟钼矿体赋存于花岗斑岩体外接触带中,分布于岩体的外接触带外 40~400 m 的范围内,研究区也位于花岗斑岩体东侧外接触带40~400 m范围内,本矿区南部东沟—五道沟背斜为老定沟—老庙沟多金属矿床西延,背斜东部出露花岗斑岩、闪长岩,背斜西部出露隐爆角砾岩,推测本矿区深部存在隐伏花岗斑岩体,与老定沟、老庙沟矿床存在类似的成矿条件,具有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找矿前景。

  • 7 结论

  • (1)石崖沟铅锌多金属矿床属于矽卡岩型矿床,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侵入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和岩浆岩,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密切时空联系,管道口群和栾川群地层为矿床成矿提供了物质来源,断裂构造对矿(化)体的控制作用明显,成矿构造主要为环形、放射状侵入岩体构造系统以及 NW 向断裂构造。

  • (2)本文开展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综合异常 7 处,其中 HT-03、HT-04、HT-06 综合异常元素套合较好,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具内、中、外三级浓度带,地表发现矿(化)脉,钻孔验证见隐伏矿脉,这 3 个异常相邻,组成的区域是找矿重点地段; HT-02丙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以 Au、Ag、Pb、Zn为主,浓集中心明显,该异常内发现的Ⅻ矿化蚀变带,为一隐爆角砾岩脉,具有金矿化,可作为进一步工作的靶区。

  • (3)石崖沟矿区为老定沟—老庙沟多金属矿床西延,老庙沟和老定沟钼矿成矿均与花岗斑岩有关,而研究表明本矿区深部可能发育有花岗斑岩体,钻孔原生晕显示随孔深增加钼矿化有富集趋势,推测本区具有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找矿前景,今后工作中要加强钼矿找矿研究,以期实现深部找矿突破。

  • 注释

  • ① 曹纪虎,张晨,徐镇华,刘昊,赵苏强,朱莹莹,李湖滨 .2021. 河南省栾川县石崖沟铅锌矿预报告[R]. 郑州: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六地质大队.

  • ② 宋要武,曹月怀,徐青峰,庞学勇,鲁玉红,夏中广,刘永春,崔川生,李伟,马玲,樊颖华,樊宏凯,郑松森,王琨,郭涛,张旭,张雪丽,裴玉华.2008. 河南卢氏—栾川地区铅锌银矿评价成果报告 [R]. 郑州: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 参考文献

    • 艾霞. 200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构造类型及找矿标志[J]. 矿床地质, 21(S1): 569-572.

    • 陈俊魁, 蔡春楠, 何玉良, 韩江伟, 王世权, 桂新星. 2021. 河南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特征[J]. 金属矿山, 54(6): 177-187.

    • 段士刚, 薛春纪, 冯启伟, 高炳宇, 刘国印, 燕长海, 宋要武. 2011. 豫西南赤土店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地质, 38(2): 427-441.

    • 段士刚, 薛春纪, 刘国印, 燕长海, 冯启伟, 宋要武, 高炳宇. 2010. 河南栾川百炉沟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J]. 矿床地质, 29(5): 810-826.

    • 金昌. 2017. 华北克拉通南缘东沟斑岩钼矿与王坪西沟铅锌矿成因研究[D].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金旭东, 张德会, 万天丰. 2010. 隐伏岩体顶上带与深部成矿预测[J]. 地质通报, 29(2/3): 392-400.

    • 罗铭玖, 黎世美, 卢欣祥, 郑德琼, 苏振邦. 2000.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聂潇, 尹京武, 陈浦浦, 王梦亚, 闫星光, 张寿庭. 2015. 河南栾川赤土店西沟铅锌银矿床中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探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4(1): 188-194.

    • 沈瑞峰, 王建统, 胡亚净, 孙保花, 豆贯铭. 2023. 河南省栾川县老王沟矿区多金属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4(6): 942-951.

    • 尚凯凯, 王双, 陈春景, 乔海霞, 张素超, 周亚丽. 2022. 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矿产勘查, 13(8): 1108-1118.

    • 王长明, 张寿庭, 邓军, 孙艳霞, 燕长海, 叶会寿. 2007.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矿床地质, 26(2): 175-183.

    • 王耀升, 刘申芬, 王俊鹤, 秦学业, 刘国庆, 崔小玲. 2018. 东秦岭南泥湖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J]. 中国地质, 45(4): 803-818.

    • 鄢明才, 迟清华, 顾铁新. 1997.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1(6): 451-459.

    • 杨水旺, 尚凯凯, 王剑锋, 陈春景, 乔海霞. 2022. 河南省栾川县磨坪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3(8): 1198-1206.

    • 叶天竺, 吕志成, 庞振山, 张德会, 刘士毅. 2014.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叶天竺, 韦昌山, 王玉往, 祝新友, 庞振山. 2017.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云辉, 郭波, 胡红雷, 朱红运, 韩江伟, 严海麒, 李伟. 2020. 栾川县矿集区骆驼山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金属矿山, 53(11): 152-161.

    • 张红强. 2021. 河南百炉沟铅锌银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矿产勘查, 12(10): 2069-2075.

    • 周栋. 2016. 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老庙沟—康山—白土Mo-Au-Ag-pB-Zn矿床成因[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周栋, 金昌, 高昕宇, 赵太平, 包志伟, 姚军明. 2018. 豫西老庙沟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花岗斑岩脉成因、辉钼矿 Re-Os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 42(3): 534-549.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a,据宋要武等,2008,修改)及区域地质简图(b,据杨水旺等,2022修改)
图2 栾川县石崖沟矿区地质简图
图3 石崖沟矿区300线地质剖面图
图4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图5 栾川县石崖沟矿区Au、Ag、Cu、Pb、Zn、W、Mo、Bi元素异常图
图6 石崖沟矿区HT-04甲2综合异常剖析图
图7 石崖沟矿区HT-06甲2综合异常剖析图
图8 石崖沟矿区400剖面激电测深视极化率(a)及视电阻率(b)断面图
图9 石崖沟矿区400线地质剖面图
图10 熊耳山地区推断隐伏花岗岩体图(据金昌,2017修改)
表1 石崖沟矿区矿化构造带特征一览
表2 石崖沟矿区矿体特征一览
表3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特征一览
表4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因子分析
表5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单元素异常数统计
表6 石崖沟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综合异常组合特征
表7 研究区各地质单元元素主要地球化学参数统计

相似文献

  • 参考文献

    • 艾霞. 2002. 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构造类型及找矿标志[J]. 矿床地质, 21(S1): 569-572.

    • 陈俊魁, 蔡春楠, 何玉良, 韩江伟, 王世权, 桂新星. 2021. 河南栾川冷水—赤土店钼钨铅锌多金属矿床特征[J]. 金属矿山, 54(6): 177-187.

    • 段士刚, 薛春纪, 冯启伟, 高炳宇, 刘国印, 燕长海, 宋要武. 2011. 豫西南赤土店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地质, 38(2): 427-441.

    • 段士刚, 薛春纪, 刘国印, 燕长海, 冯启伟, 宋要武, 高炳宇. 2010. 河南栾川百炉沟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J]. 矿床地质, 29(5): 810-826.

    • 金昌. 2017. 华北克拉通南缘东沟斑岩钼矿与王坪西沟铅锌矿成因研究[D]. 广州: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金旭东, 张德会, 万天丰. 2010. 隐伏岩体顶上带与深部成矿预测[J]. 地质通报, 29(2/3): 392-400.

    • 罗铭玖, 黎世美, 卢欣祥, 郑德琼, 苏振邦. 2000. 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聂潇, 尹京武, 陈浦浦, 王梦亚, 闫星光, 张寿庭. 2015. 河南栾川赤土店西沟铅锌银矿床中银矿物的赋存状态及成矿机理探讨[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34(1): 188-194.

    • 沈瑞峰, 王建统, 胡亚净, 孙保花, 豆贯铭. 2023. 河南省栾川县老王沟矿区多金属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4(6): 942-951.

    • 尚凯凯, 王双, 陈春景, 乔海霞, 张素超, 周亚丽. 2022. 栾川县大红金铅多金属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 矿产勘查, 13(8): 1108-1118.

    • 王长明, 张寿庭, 邓军, 孙艳霞, 燕长海, 叶会寿. 2007.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矿床地质, 26(2): 175-183.

    • 王耀升, 刘申芬, 王俊鹤, 秦学业, 刘国庆, 崔小玲. 2018. 东秦岭南泥湖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找矿预测[J]. 中国地质, 45(4): 803-818.

    • 鄢明才, 迟清华, 顾铁新. 1997. 中国东部地壳元素丰度与岩石平均化学组成研究[J]. 物探与化探, 21(6): 451-459.

    • 杨水旺, 尚凯凯, 王剑锋, 陈春景, 乔海霞. 2022. 河南省栾川县磨坪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J]. 矿产勘查, 13(8): 1198-1206.

    • 叶天竺, 吕志成, 庞振山, 张德会, 刘士毅. 2014.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叶天竺, 韦昌山, 王玉往, 祝新友, 庞振山. 2017. 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云辉, 郭波, 胡红雷, 朱红运, 韩江伟, 严海麒, 李伟. 2020. 栾川县矿集区骆驼山锌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 金属矿山, 53(11): 152-161.

    • 张红强. 2021. 河南百炉沟铅锌银矿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矿产勘查, 12(10): 2069-2075.

    • 周栋. 2016. 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山矿集区老庙沟—康山—白土Mo-Au-Ag-pB-Zn矿床成因[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周栋, 金昌, 高昕宇, 赵太平, 包志伟, 姚军明. 2018. 豫西老庙沟斑岩‒矽卡岩型钼矿床花岗斑岩脉成因、辉钼矿 Re-Os 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大地构造与成矿, 42(3): 5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