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引言
-
铜,作为现代工业的关键金属,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在电力、建筑、交通及新兴的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林博磊等, 2021),使得铜资源的供需状况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新兴市场的快速崛起,铜的需求持续增长,对铜资源供应稳定性和价格波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
本研究聚焦于全球铜资源的分布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铜资源与需求的现状,并对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考虑到铜价受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供需关系及地缘政治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本文旨在揭示影响铜价波动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兴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相互作用。
-
本文关注了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等新兴领域对铜需求的拉动作用,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为铜资源的供应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对铜市场的长期稳定性和预测性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综合考量铜矿成本支撑、供需平衡以及新兴市场需求,本文预测了铜价的未来走势,旨在为资源管理和市场决策提供参考。
-
1 全球铜资源分布
-
1.1 铜矿资源分布特点
-
世界铜矿床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和中非(高永璋和张寿庭,2010),主要成矿类型包括斑岩型、层控型、VMS 型和铜镍硫化物型等(刘月星, 1997;江少卿,2018)。其中,斑岩型铜矿床在全球铜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约为 75%(Mudd and Jowitt,2018)。铜矿资源在全球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环太平洋成矿域尤其是南美洲的安第斯成矿带为主要集中区(图1)。在过去的 10年中,全球铜的可采年限大致维持在 40 年左右(雪球网,2024)。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3 年数据显示,全球铜资源储量达到 10 亿 t,其中智利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储量,约为 1.9 亿 t,澳大利亚铜储量约为 9700 万 t,秘鲁铜储量约为 8100 万 t,这 3 个国家的铜矿资源储量合计占全球的 53%。2023 年全球铜资源储量较上年增长 12.36%,主要贡献国为刚果 (金)、秘鲁和中国,分别增长了 4900 万 t、3900 万 t 和 1400 万 t,其中得益于中资企业的并购投资及勘探,刚果(金)铜储量较2022年增长了158%。
-
图1 全球主要国家近10年来(2013—2023年)铜储量占比图
-
1.2 中国铜资源与需求状况
-
根据《2023年中国矿产资源报告》的统计显示。中国目前的铜矿储量接近0.41亿 t,全球占比4.1%,资源相对贫乏,静态保障年限不足20年。铜矿资源分布广泛,但资源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西藏、江西、内蒙古、云南、新疆、安徽等地,其中西藏、江西和内蒙古合计占比超过 50%。中国铜矿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平均品位低、小型矿居多,导致国内铜矿开采成本高、资源开发难度大(鹿爱莉等, 2010)。近年来,西藏铜产量增长迅速,成为国内铜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钼业,2017;高昕,2019; 钟婉婷等,2019)。
-
中国对铜的需求持续旺盛,但对外依存度始终保持在 70%左右(韩见等,2021;陈甲斌,2022)。铜在电力、建筑、交通、家电、房地产、机械电子等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近年来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下铜需求量显著增加。尽管中国铜矿产量稳定,但国内铜资源的自然条件限制了产量的进一步提升,难以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中资企业通过海外投资(矿产勘查,2020),控制的铜资源量超过 1.8亿 t,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
2 铜产业链梳理
-
铜产业链是一个从原材料开采到终端应用的复杂系统,产业链上游包括铜矿石的开采和选矿,以获取铜精矿等矿石;中游环节将铜精矿或回收的废铜熔炼转化为粗铜,随后通过电解精炼技术生产出高纯度的电解铜(杨世莹和代红坤,2014),下游环节进一步加工成铜板、铜棒、铜管、铜线和铜带等铜制品,被用于电子、家电、建筑、机械和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废铜的回收和再利用也是铜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刘文闯,2017)。
-
中国铜产业链的上游采选环节以紫金矿业、五矿资源、西部矿业等企业为代表,它们在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选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废铜的回收和再利用企业则以格林美、中再资源、启迪环境等为代表,它们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游冶炼环节则由铜陵有色、江西铜业、大冶有色、云南铜业等企业主导,这些企业不仅在铜冶炼领域占据重要地位,还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下游加工环节则涵盖了海亮股份、金田股份、楚江新材等企业,它们专注于铜管、铜棒、铜线等铜加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服务于电子、电气、汽车等多个行业,展现了中国铜加工行业的竞争力和市场活力。整体来看,这些企业构成了中国铜产业链的坚实基础,推动了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3 铜价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宏观经济因素
-
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铜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经济增长态势、通货膨胀水平、货币政策、汇率波动以及产业政策等多重因素共同塑造铜的供需格局和价格走势。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工业活动的增加,从而提高对铜的需求,尤其是制造业、建筑和电力行业。全球GDP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和工业生产指数等指标通常与铜价正相关 (周帱云,2010)。而铜作为一种实物资产,具有一定的通胀对冲功能,高通胀环境下投资者增持铜等大宗商品以保值增值,推升铜价(徐长宁,2010)。铜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铜的购买力(程慧等,2018)。一般来说美元走弱会推高铜价,反之,美元走强则可能抑制铜价。另外,各国的产业及货币政策,建筑业、汽车制造业等铜消费重点行业的发展趋势,都会对铜价产生影响。
-
通常情况下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往往会影响到全球的宏观经济状况。自1990年以来,美联储经历了多个加息和降息周期,这些周期与铜价的波动紧密相关。一般认为,美联储加息周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有抑制作用,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下跌或波动加剧。而降息周期则通常会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金属和贵金属的价格上涨较为明显。在 2004— 2006年持续24个月的加息周期中,LME铜价涨幅高达 181.7%。铜价上涨可能受到通胀预期和经济过热阶段对铜需求的支撑,虽然加息导致美元升值,但通胀对冲需求和持续的工业需求可能推动铜价上涨。而在 2007—2008年持续 14个月的降息周期中,LME铜价的跌幅达到了60.1%(表1)。由于经济疲软导致需求不足、降息对经济刺激效果有限,以及美元贬值的利好被其他因素抵消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铜价在降息周期中可能表现为下跌(图2)。
-
此外,铜价还受到宏观经济事件的影响,如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金融危机以及近年的全球疫情和俄乌冲突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铜的供需基本面,同时也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向的预期,进而影响铜价的走势。
-
图2 近20年美国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与LME铜价走势图
-
3.2 供需形势因素
-
3.2.1 供给端分析
-
铜矿资源的集中分布使得全球铜矿供应对主要产铜国的矿产政策、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和市场环境等因素依赖性较强。根据ICGS统计,近年来全球铜矿产量增长缓慢,过去 5 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CAGR)仅为 1.7%,显示出供应扩张的局限性。铜矿的供给弹性较低,主要原因在于从勘探、开发到最终开采的生产周期较长,通常需要 5~7 a甚至更长时间,意味着即便市场铜价在短期内上涨,铜矿产能的快速响应仍受限制。此外,全球前五大铜矿生产企业(美国自由港、澳大利亚必和必拓、智利国家铜业、瑞士嘉能可和美国南方铜业)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左右,对全球铜矿产量有较强的控制力(华鑫证券,2024①),其生产决策对全球铜矿供应产生了重要影响。
-
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中国的铜矿资源储量相对较少,仅占全球的约 3%。国内铜精矿产量与精炼铜产量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主要依赖于进口铜精矿来弥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22 年,中国铜精矿产量为 196 万 t,而精炼铜产量则达到 931万 t,同比增长 6.8%,显示出中国对进口铜精矿的高度依赖,但精炼铜全球占比却高达 36.3%。
-
精炼铜供应的瓶颈主要在于铜精矿产能,而非精炼产能。铜精矿的供需状况直接影响到综合加工费(TC/RC),即矿产商支付给冶炼厂将铜精矿加工成精炼铜的费用。TC/RC水平反映了铜精矿市场的供需关系:当供应紧张时,TC/RC 下降,反之则上升。因此,铜精矿的供应状况在铜产业链的价格形成机制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
全球铜矿品位正经历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由于原矿石的品质降低(图3),加上对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的投资增加,以及通货膨胀引起的原辅助材料成本上升,近年铜矿的开采成本普遍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几年中,尽管铜价呈上升趋势,且勘探活动持续活跃,但大型以上铜矿床发现却相对较少。在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仅确认了16个大型铜矿床,2020年之后对新发现大型铜矿床更是少之又少(图4)。尽管如此,铜矿勘探的财务投入在这几年中并未显著减少,而与前 20 年相比,每吨资源的发现成本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
图3 全球、智利铜矿山平均品位历年变化趋势图
-
图4 历年新发现大型铜矿数量柱状图
-
3.2.2 需求端分析
-
中国在全球铜消费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国际铜研究组织(ICSG)的数据,2023 年,中国的消费量占据了全球铜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达到了 61%,这一比例远超其他国家或地区。紧随其后的欧盟 15 国,其铜消费量占全球的 11%,而美国则占 6%。此外,中国在精炼铜消费方面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全球铜消费领域的核心地位。
-
2023 年,中国终端行业铜消费量达 1672.50 万 t,同比增长 14.87%。其中,电力行业以 45.0% 的占比位居首位,建筑、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及家电行业分别占9%、11%、9%和15%(图5)。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市场规模、产品力和政策导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蒋炜等,202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 958.7万辆和 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60%。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铜使用量显著增加,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铜需求是传统汽车的数倍,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铜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
-
图5 中国精炼铜下游消费结构饼图
-
此外,光伏和风电领域预计成为铜消费的新增长点。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显示,2023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将分别带动49万 t和42万 t的铜需求量。预计到2025年,中国终端行业铜消费量将达1601万 t,显示出铜需求的持续增长潜力。
-
3.2.3 供需平衡分析
-
全球铜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在 2024 年呈现出紧张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
(1)短期供给紧张: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 将 2024年的铜产量增长预测从之前的 3.7%下调至 0.5%,这表明短期内铜矿供给仍然偏紧(长江有色金属网,2024a)。此外,精炼铜在近15 a间多数情况下处于短缺状况,虽然在 2023 年末至 2024 年初 ICSG 精炼铜出现过剩局面(图6),但世界金属统计局(WBMS)的报告显示,2024 年 4 月全球精炼铜供应短缺12.09万 t(上海有色金属网,2024)。
-
(2)长期供给受限:由于全球铜矿品位持续下滑以及资本开支不足,长期来看,铜矿供给增量有限。据观研天下的数据显示中国铜矿品位已下降至0.56%左右(观研报告网,2024),这对现有矿山的开采造成了影响。
-
(3)需求旺盛:尽管存在供给问题,但全球对铜的需求依然强劲。高盛集团预计,2024年和2025年全球铜市场将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并上调了铜价预测至9800美元(长江有色金属网,2024b)。同时,绿色能源转型进一步推动了对铜的需求。
-
(4)供需缺口扩大:中信证券预计,2024年全球精炼铜供需平衡为-15.8 万 t,即供应不足 15.8 万 t (腾讯新闻,2024)。这种供需紧平衡的状态使得铜价具有较强的向上弹性。
-
综上所述,全球铜资源在2024年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短期供给紧张且长期供给增量有限,而需求则保持旺盛。因此,未来几年内,全球铜市场的供需缺口可能会继续扩大,导致铜价上涨趋势明显。
-
图6 ICSG全球精炼铜供需平衡图
-
3.3 铜矿成本因素
-
铜矿的成本构成了铜价底部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铜价维持在90%的成本分位数之上,这个分位数充当了强有力的支撑点。在标准的市场环境下,铜价很少跌破 90% 的成本分位数,即使偶尔跌破,也会在 75% 的成本分位数附近找到支撑。历史上的某些时刻,如 2001 年、2008 年和 2015 年,当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时,铜价才会短暂地跌破 90% 的成本分位数。这显示了成本对铜价的显著支撑效果。在铜矿的成本结构中,大约有30%~40%是能源成本,尤其是柴油。因此,能源价格的波动,比如 2020 年上半年油价的大幅下跌,会导致矿山的成本线下降。随着 2020 年 4 月底原油价格的回升,矿山成本也随之上涨。
-
4 全球铜需求新动力
-
4.1 新兴领域对铜需求的拉动
-
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显著提升了铜的需求量,这一趋势尤为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风能及太阳能发电系统、数据中心以及储能技术等领域。新能源汽车作为铜需求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其市场规模的扩张对铜的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据行业分析,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铜消耗量达到了 119 万 t,预计至 2030 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801万 t。随着电动汽车被广泛接受,相应的充电桩设施部署也随之加速。2023 年中国充电桩市场对铜的需求量约为 1.47 万 t,而预计到 2030年,这一需求将大幅增加。充电桩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铜材来制造电缆和连接器等关键部件。风能和太阳能产业同样是铜需求的重要来源。 2023 年全球风能和太阳能项目对铜的需求量总计为 202 万 t,预计至 2030 年将增长至 801 万 t。这些可再生能源项目中的电缆、发电机和变压器等组件均需使用大量铜材。此外,伴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数据中心对铜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预测显示,到 2030 年,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将占据建筑用铜市场的 67% 份额。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同样对铜的需求起到了推动作用。预计到 2025年,储能应用领域的铜需求将新增 181万 t,相当于2020年铜表观消费量的7%。除了上述领域外,诸如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也为铜需求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
根据民生证券研究院测算数据,2024—2025 年,新兴领域(包括全球新能源车、充电桩、风电、光伏)合计对铜需求量分别为 397 万 t、463 万 t,2030 年或将达728万 t(图7)。
-
4.2 制造业复苏与新兴市场需求增长
-
(1)制造业复苏的推动作用:作为铜的主要消费领域,铜因其优良的导电性和耐久性,在电缆、电机、电子元件等众多产品的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美联储在 2024 年 9 月 19 日开启降息 50 个基点,正式进入降息周期,预计在年内再进行1次降息,幅度在25~50个基点之间。历史数据显示,美联储历次降息通常发生在经济放缓或衰退期间,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和稳定金融市场。因此,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到来,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全球制造业的反弹。然而,全球经济复苏仍面临不确定性。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制造业复苏动力相对较弱,而亚洲制造业复苏态势相对稳定。此外,地缘政治冲突和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全球制造业的增长速度。
-
图7 新兴领域对铜需求量增长趋势预测图
-
(2)新兴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印度、墨西哥、越南等新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发达国家为适应电气化趋势而进行的电网改造,都在显著拉动铜的需求增长。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铜材料来满足其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电力传输和通信网络建设方面,铜作为优质导电材料的作用尤为突出。中国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也在不断拉动铜的需求,为全球铜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
(3)需求结构的变化:新兴市场消费模式的转变也对铜的需求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家电、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这些产品内部大量使用了铜作为关键组件。此外,新能源技术如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等的发展普及,进一步刺激了对高纯度铜的需求,这一趋势在新兴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
(4)供应链与市场预期的影响:制造业的复苏与新兴市场需求的激增,共同塑造了市场对铜供应的预期,并导致了铜价的波动。供应链中断、生产成本波动以及矿业投资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均对铜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旺盛的需求不仅推高了现货市场的铜价,同时也影响到了期货市场的交易趋势。
-
5 结论
-
(1)全球铜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域,尤其是南美洲的安第斯成矿带。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资源储量相对有限,面临供需矛盾。铜价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供需状况、成本支撑和新兴领域需求等。宏观经济因素如全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对铜价有显著影响。
-
(2)供给方面,全球铜矿产量增长缓慢,品位逐年下降,开采成本上升,而需求端则持续旺盛,尤其是中国的消费占比超过 60%。铜矿成本为铜价提供了重要支撑,通常铜价运行在90%成本分位线之上。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风电和光伏等对铜需求的拉动作用日益显著,预计到2030年这些领域的铜需求将大幅增长。
-
(3)制造业复苏和新兴市场需求增长也为铜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综上所述,在供给受限、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全球铜市场预计将维持供需紧平衡状态,铜价有望保持坚挺并呈现上涨趋势。
-
注释
-
① 华鑫证券.2024. 工业金属行业专题报告: 海外五大铜矿企业巡礼,及海内外铜矿企业对比[R].
-
参考文献
-
Mudd G, Jowitt S. 2018. Growing global copper resources, reserves and production: Discovery is not the only control on supply[J]. Eco⁃ nomic Geology, (113): 1235-1267.
-
陈甲斌. 2022. 中国铜资源保供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35(10): 4-10, 74.
-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陈伟勋. 2018. 国际期铜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因素分析[J]. 资源科学, 40(3): 634-644.
-
长江有色金属网 . 2024a. ICSG: 下调 2024 年全球铜矿产量增速至 0. 5%, 2025 年市场复苏预期显现[EB/OL]. 2024-04-07. https: // news. ccmn. cn/news/ZX018/202404/027108b6f92447b29423f854fb 9fef81. html.
-
长江有色金属网. 2024b. 高盛: 全球铜市场供应短缺加剧, 上调2024 年铜价预测至 9800 美元 [EB/OL]. 2024-05-12. https: //news. ccmn. cn/news/ZX018/202405/ad8ab458a79f400d9c3c1e826962e0 54. html.
-
高昕 . 2019.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南坑矿段蚀变与矿化结构[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
高永璋, 张寿庭 . 2010. 中国铜矿产资源主要特点[J]. 矿床地质, 29 (S1): 773-774.
-
观研报告网. 2024. 我国铜行业现状分析: 供应量进一步紧张多重因素推动市场需求增长[EB/OL]. 2024-06-15. https: //www. china⁃ baogao. com/market/202406/712339. html.
-
韩见, 夏鹏, 邢佳韵, 朱清, 武海炜, 潘志君, 王芳 . 2021. 后疫情时代中国铜资源供应形势分析[J]. 地球学报, 42(2): 223-228.
-
江少卿. 2018. 全球铜矿资源分布[J]. 世界有色金属, (2): 1-3.
-
蒋炜, 刘铁成, 李伟, 杜斌, 裴森龙 . 2023.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对锂资源的需求与挑战[J]. 矿产勘查, 14(10): 1814-1824.
-
矿产勘查 . 2020. 我国矿企海外十大矿山简介[J]. 矿产勘查, 11(7): 1427.
-
林博磊, 闫卫东, 郭娟, 苏宇, 于江薇 . 2021. “十四五”期间全球铜供需形势展望[J]. 中国矿业, 30(6): 16-22.
-
刘文闯 . 2017. 再生铜的回收及回收技术[J]. 资源节约与环保, 192 (11): 1-4.
-
刘月星. 1997. 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J]. 矿产与地质, (4): 10-16.
-
鹿爱莉, 孙志伟, 张华. 2010. 我国铜矿资源可供性分析[J]. 资源与产业, 12(1): 12-16.
-
上海有色金属网 . 2024. WBMS: 全球精炼铜 4月供应短缺 12. 09万 t 1—4 月供应过剩 3. 44 万 t[EB/OL]. 2024-06-19. https: //news. smm. cn/live/detail/102809834.
-
腾讯新闻 . 2024. 港股概念追踪 | 铜价创两年来新高机构表示供需短缺以及通胀交易将继续推升铜价[R/OL]. 2024-05-16. https: // new. qq. com/rain/a/20240516A00OUZ00.
-
徐长宁 . 2010. 基本面和金融属性双重推高铜价[J]. 世界有色金属, 382(10): 54-55.
-
雪球网 . 2024. 再看铜: 涨得最好的工业金属是铜, 铜是金属中的工业之母 [R/OL]. 2024-05-16. https: //xueqiu. com/1226157645/ 284619806.
-
杨世莹, 代红坤. 2014. 复杂铜原料电解精炼及综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J]. 中国有色冶金, 43(5): 17-20.
-
中国钼业 . 2017. 中国发现世界级超大型铜矿[J]. 中国钼业, 41(1): 17.
-
钟婉婷, 李玉彬, 李玉昌, 刘超强, 陈晓深 . 2019. 西藏多不杂斑岩铜矿资源储量数据集[J]. 中国地质, 46(S1): 18-31.
-
周帱云. 2010. 铜产业及铜价格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
摘要
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铜资源的分布情况、中国铜资源与需求状况、铜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以及影响铜价的宏观经济因素和供需状况。通过对全球主要铜资源国家的储量变化、中国铜矿资源的分布和特点、铜产业链的上下游的梳理,以及宏观经济和供需状况对铜价影响的深入探讨,揭示了铜资源的全球分布特征、中国铜资源的供需矛盾、铜产业链的运作机制以及铜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此外,还分析了铜矿成本支撑、全球铜需求新动力,包括新兴领域扩张以及制造业复苏与新兴市场需求增长对铜需求的拉动作用。
A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copper resources, the state of China's copper resources and demand, the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copper industry chain, and the 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supply-demand conditions influencing copper prices. By examining the changes in copper reserves of major global resource countri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pper resources,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segments of the copper industry chain, and 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upply-demand dynamics on copper prices, the paper reveal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pper resources, the supply-demand contradictions of China's copper resourc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s of the copper industry chain, and the primary drivers of copper price fluctuations. Additionally, the paper analyzes copper mining cost support and the new drivers of global copper demand, 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emerging sectors, the recover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growing demand from emerging markets.